马运超
【摘 要】农村教育和农村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的基石,没有教育公平就谈不上真正的社会公平。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和前途。但是由于城乡差别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学生在教育起点和教育结果等方面和城市学生之间有进一步拉大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公平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公平性问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甚至一些人将教育问题称之为压在人民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说法虽有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人们对我国当前教育公平的高度质疑。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被严重边缘化,农村教育公平处于极其恶劣的地步,“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指大多数人能受益的公平教育,不解决农村教育的公平问题,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问题将无从说起。
农村推进教育公平,对于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素质,促进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农村教育公平的现状
1.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所占比重逐年下滑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约占三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层左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62%是农村考生。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结论是,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是1990年开始不断下滑。
2.教育资源正逐渐向城市集中
中国大约有800万乡村老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但是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和学历层次偏低等诸多结构性问题。
3.不平等的起跑线导致农村学子向上通道越来越窄
得益于近年系列高考新政,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的机会,大多被各省最富竞争力的高中包揽。
教育学者杨东平说:“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保送、加分、 自招等高考政策又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北大副教授刘云杉将农村城市化的速度与农村生源考入重点大学几率下降的速度对比分析得出,前者的速度远低于后者。换言之,农村人口的减少,并非名校农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中国高校扩招后,并没有增加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反,普通高校文凭的市场竞争力在扩招后越来越弱,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
4.上学无用论在农村有所回潮
虽然我国宣布在2008年9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但实际上,在我们贫困的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实现。学生失学屡有发生,特别是在初中头两年失学较多。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外出打工的现象特别多。
二、农村教育不公平现象的缘由分析
第一,经济发展滞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有许多不规范的方面,这些不规范导致社会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是人们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这些社会问题所引发的社会不公,同时也带来了教育的不公平。其次是社会的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
第二,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均衡。同一区域,政府财政对重点校的投入高于对普通校的投入。为了提高升学率,取得教育政绩的突破,一些政府官员热衷于“名牌”学校的建设,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到“名牌”学校中,而对普通学校,特别是一些弱校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导致了同一地区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笔者认为近期校车事故接连发生间接与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有关。
第三,教育政策和制度存在缺陷。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教育经费向城市、东部地区倾斜,优质教育资源向核心学校倾斜——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更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造成了教学条件的失衡,继而导致教师素质、科研能力、教育观念等软资源的失衡。
如同“名牌”中学一样,城市像抽水机般将最优秀的资源、机会、人才与财富从四面八方抽离、集中。某种程度说,这也是这个国家过去20年社会变迁的切面——税制改革与国企改革使资源向城市集中,财政收入向上集中,基层政府越来越弱,农村走向凋敝。
第四,严酷的现实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新“读书无用论”并非子虚乌有,其中缘由包含两方面:①高昂的教育成本成为无数家庭的重担。②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比较困难。
三、推进农村教育公平的对策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推进农村教育公平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迁。但是,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山区地区,经济发展依旧缓慢,农民收入很低。
其次,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教育政策机制。根据罗尔斯所提出的“差别原则”和“机会公平原则”,政府应考虑到农村学子在当前的高考政策中所处的不利境遇,实行向农村学子倾斜的高考录取政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补偿他们受基础教育时所带来劣势。
再次,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加强改善农村基础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尽量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实施广大优秀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轮岗制,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国家继续给与优惠政策,以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执教。
最后,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已建立起了一整套多元化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开通农村学子入校的“绿色通道”,不再使学费问题成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绊脚石;降低高校收取的高额学费,并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体系,减轻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潘晓凌.穷孩子有没有春天. [J].读者,2011(20):36—37.
[2]石芬芳.高校扩招对农村学生发展影响的探讨——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46—49.
[3] 刘震. 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1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