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荣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成为这场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让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根发芽,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以下就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和思考,谈谈我的一些心得和做法。
一、树立科学的“研究”观念
1.“研”不在深,有“神”则灵
研究,并不只是科学家、教育家的专能,任何人特别是学习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具有研究的潜能。只不过科学家的发现是知识的原创或个体发现。一切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都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我们强调“研究性”,并非强调让学生参与高深的研究,旨在提倡学生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时时有发现、时时有探究的认知习惯。
2.“研”非形式,重在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为了确保研究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明确研究的意义,选取合适课题,改进合作方式,精选研究材料,然后指导学生确立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其次要消除发言中心与边缘的隔阂,提高小组合作的效度和参与度,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研究的桥梁。
3.“研”不在果,贵在过程
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生的课外活动,他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不仅重视认知的获得,更重视获取认知的过程。采取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更侧重于过程的评价。它让每个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收集处理信息、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从中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研”在主体,也需师导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其间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益劳动。尤其在研究的初步阶段,更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地加入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中去,适时调整研究性学习的方向、深度和广度。
二、有效实施“研究”的策略
1.唤醒“研究”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苏霍姆林撕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研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用动画显示一只小羊被绳子牵住,绳子的另一端拴在木桩上,问“小羊能够吃到多大范围内的草?”学生饶有兴趣,迫切想知道答案。就这样这节课,让学生带着这种热情,围绕研究的问题一步步展开学习。
2.营造“研究”的氛围
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当代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中指出:“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这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
第二,教师要信任、赏识学生,走出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在学习中激励学生去发现,用欣赏的眼光去暗示,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第三,要注重课堂研究学习中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的合作学习,正确对待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帮助身边同学排忧解难,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材料,协助他人完成计划等。
三、指导学生“研究”的方法
有了研究的动机和良好的环境,这还不够,要让学生学会研究,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研究的方法。只有当学生掌握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并积极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去,最终才能获得研究能力。课堂教学中,我实践得出以下几个学生研究的方法:
1.“猜想——验证”法
波利亚说:“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在某种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猜想三角形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许多学生通过观察能猜出前者面积是后者的二分之一。有了这个猜想,再想办法验证。学生怀着好奇,有指向性地开始研究,通过画图添线等方法最后终于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性。这个过程,学生感觉自己在经历一项伟大的发现,真真切切感受到猜想的的重要性。
2.“操作——实验”法
操作是学生活动的一种形式,实践证明,小学生天生好动,在活动中最容易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集中精力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给教师“捧场”的,新课标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操作——实验”的探究过程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成为学生研究学习的乐园。我们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学习。如教学“有趣的拼搭”时,基本上都是运用了“操作——实验”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弄清楚了物体的特点和性质。这样的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将课内迁移到了课外,获取了教材以外的知识,起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功效。
3.“尝试探究”法
“尝试探究”法一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经历自学、尝试、讨论、归纳的学习过程,获得丰富的体验,增长了能力。如我在教学“平均分”的后,让学生尝试着把12个桃子来平均分。令我惊喜的是学生不光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还有同学分成了12份,更有甚者想到了把每个桃子平均切成两半,得到24份等等,看来学生的确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