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 李海鸥
2011年10月13—15日,“第九届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来自日本大学、东京大学、东京文化财产研究所、东京艺术大学、日本创造学园大学、日本泽丽大学、日本昭和音乐大学、日本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日本立教大学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等10所日本教研机构,以及国内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山东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编辑部等22家国内教研机构的7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共设中日音乐比较、中日音乐交流、中日音乐研究、中日音乐教育和齐鲁音乐文化研究等5个议题,与会代表共提交论文60余篇,其中日本学者提交16篇,有48位学者宣讲了论文。代表们围绕中心议题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促进了中日音乐研究的发展,达到了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办会目的。
与以往相比,一是本届中日双方参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参会的单位和代表人数有所增加;二是突出了齐鲁文化特色,如组委会举行了反映山东音乐特色的音乐会,组织参会代表赴曲阜参观考察了孔府、孔庙和孔林,对儒家文化作了实地研究等。
会议议题的讨论情况如下所述。
一、中日音乐比较
中日音乐比较的前提是它们存在很多共同点,相当一部分音乐具有同源性,基于此,从曲目、体裁、乐器、音韵等方面指出两国音乐的异同是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学者们特别指出的是,中日音乐在20世纪,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洋音乐的影响,在形成东西、古今相结合的新音乐风格过程中,表现出很多相似点,对东方作曲家吸收西方现代音乐元素及本土民族音乐的融合性问题给予更多关注。除此之外,还讨论了古代的吟诗、音乐创作、乐器和器乐等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胡银岳的《浅谈日本现代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讲到自1923年起,日本接受西方现代音乐元素,并在乐器制作、传统音乐文化思想渗透等方面表现出了民族性;日本丽泽大学孙玄龄介绍了日本的诗吟,并与中国的吟诗相比较;日本桐朋园大学平间充子的《古代日本的宫廷礼仪和近卫府的奏乐——日本的旬仪和中国的定期入朝制的比较》从旬仪的构造、奏乐、起源和意义等方面,对旬仪与中国定期入朝制作了比较;该项论题还有李启明《对中国筝和日本筝发展与传承的比较》和朱砂《以后殖民地主意观点探析台湾流行歌曲(1945至今)中的日本因素》等。
二、中日音乐交流
音乐交流分为古代音乐和音乐学研究方法交流两方面。
1.古代音乐交流:上海音乐学院赵维平以《唐乐在日本的历史变迁——从催马乐的拍子变迁观其日本化的过程》为题,认为唐乐东传日本后,受日本本土音乐的影响,拍子有所变化,音乐律动也走向自由化;福建师范大学刘富林的《中国戏曲〈和番〉在琉球的传播》根据史料《通航一览》和《琉球人座月并躍之图》,论述了琉球的《和番》与中国“昭君戏”的联系;山东艺术学院刘晓静的《清代小曲与日本“清乐”——分析介绍几部日本清乐集》介绍清代小曲的发展和流传到日本的“清乐”,重点分析了5种日本清乐集,指出日本“清乐”是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硕果;日本创造大学园大学樋口昭《被创作的中日合奏音乐》介绍了敦煌壁画中的乐器合奏图。
2.音乐学研究交流:武汉音乐学院周耘的《比较音乐学历史背景的日中学术交流——以田边尚雄、岸边成雄、林谦三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总结、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日学者研究活动的案例,阐明中日两国比较音乐学的初期发展和交流的情况。
三、中日音乐研究
该论题分为传统音乐研究和音乐创作与分析研究,主要涉及中国古代音乐史料、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诗的韵律和节奏构造、日本电子音乐的发展等问题,可谓谈古论今。
1.传统音乐:日本昭和音乐大学丹羽幸江的《在能谣当中旋律型和歌词的对应——以16世纪的乐谱为基础》着重介绍了能乐的产生和《謡抜書》的相关情况;南京师范大学徐元勇的《唐代野史笔记中得音乐史料》依据《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和《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唐宋史料笔记》的记载和校释,采摭了其中的若干篇章作了介绍;西安交通大学金中的《日文歌曲译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春が来た」和「故郷」二首为例》以二首日本歌为例,就“切分对应法”的运用以及先行译配的比较作了论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诗的韵律和节奏构造》阐述了木卡姆中的韵律和乐谱;山东师范大学陈欣的《音乐风格的核心要素及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保护》认为,音乐风格的核心要素不是音色、节奏和节拍、音乐结构、速度甚至调性等,而是由音乐中每一个乐音的具体音高所决定的某种音高系统。
2.音乐创作与分析:东京文化财研究所蒲生郷昭的《关于“旋律型”这个词》介绍了日本出版的辞书对“旋律型”的定义;山东艺术学院李云涛的《作曲家金西创作歌曲之艺术特色——兼谈如何运用民歌素材创作歌曲》以作曲家金西创作中运用山东民歌为例,阐述创作中怎样运用民歌素材;东京艺术大学塚原康子的《以在近代日本东洋的乐器展示为中心》介绍了20世纪日本参加的几次世界乐器博览会,对展出的乐器作了介绍。该项研究还有日本学术振兴会新掘欢乃《自动记谱的交互式记谱技术——用melodyne对御咏歌装饰音的标注和分析》、日本立教大学关浩志《对歌剧〈白毛女〉剧本的版本分析》、東京芸術大学音楽学部平井真希子《复调音乐起源之考察》、冲绳市立艺术大学高瀬澄子《关于在〈管弦音义〉中所见到的图》、浙江师范大学汪静一《在西方歌剧为蓝本的历史中反思——从〈夕鹤〉创生看日本的西方歌剧接受观念的缘由》等。
四、中日音乐教育研究
本议题除了讨论中日各自的音乐教育特征、价值观取向以及发展历程等传统问题之外,还重点讨论了发展对策、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音乐教材的修订等更具现实意义的策略性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的《转型期的中国音乐教师教育》认为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注重科学规划课程设置,设计教学纲要,凸显教学的学科性、示范性及地方特色,以使音乐教师培养与社会相适应;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岩的《音教争执——以“辛亥”前后“音乐教育”为例》论述了辛亥革命后,以学堂乐歌的教育过程中,由新式音乐教育实行所引发的争执,表现为激进与保守的对垒,其内在起因多种多样;中国戏曲学院李晓天的《二战后日本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向及其主要特征》关注二战后日本音乐教育改革的问题;山东师范大学黄明水的《高师声乐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研究生扩招以来,面临学生多与教学软硬件条件的矛盾,对怎样培养知识型、研究型、创新性的声乐硕士作了探讨;齐鲁师范学院查汪宏的《思痛·觉醒·行动——由“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引发的思考》认为我们的音乐课应该回归“人文”之真、“文化”之本、“生活”之本和“审美”之本;山东师范大学冯巍巍的《相遇、碰撞、借鉴、发展——中日高中音乐教材特色比较》认为要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还需要构建成功的教学方式;山东师范大学陈剑的《“曲高和众”——丰子恺的社会艺术教育理念及其意义辨析》介绍了丰子恺的艺术教育理念,应该得到我们的充分重视,以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该议题还有首都师范大学韩忠岭《先秦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初探》、广州大学马达《当前中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广州大学陈雅先《潮州音乐民间传承方式与学校传承方式的比较及启示》、日本東京大学王红《中日两国在学校教育中的音乐剧教育现状之比较研究——以小学校的音乐教育为中心》、日本尾高晓子《从东京音乐学校管理文件看中国留学生》、日本辻本香子《中国艺能的体育化和在教育现场的实践——通过在香港中小学的龙舞活动》、沈阳师范大学田军《中日高等学校音乐公共教育现状之比较研究》等。
五、齐鲁音乐文化研究
此项讨论是这次研讨会上一项具地方性特色的议题。山东财经大学的杨春丽在《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之现代诠释》中指出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题是以“声和”构筑平和的内心世界,以“心和”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人和”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群《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聊斋俚曲演唱的传承与发展》指出聊斋俚曲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山东师范大学的栾家、吴可畏在《泰安地区民歌调式研究及其源考》中结合实例对泰安地区的民歌调式特征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分析与论述。
为了使中日音乐比较研究活动得到可持续发展,会议最后决定,成立“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学会”,使研究活动具有常态性、周期性和持续性。经过大会表决,与会代表表决通过了“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会章程”,选举中央音乐学院张前为顾问,王耀华为会长,周耘和上海音乐学院赵维平为副会长。
陈欣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李海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