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明 贾金才
摘要: 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应对策略
1.研究目的
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交往、恋爱等诸多问题,他们面对着极其严峻的人生挑战,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压力,但他们心理发展不成熟,社会阅历不足,生活经验缺乏,应对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时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了解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河北农业大学1—4年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每年级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768份,其中男生65%,女生35%;农村学生58%,城市学生42%;大一、大二学生52%,大三、大四学生48%。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20余种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文献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心理压力的总体水平。二是调查经济、生理、交往、情感、学习、工作、就业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程度。心理压力水平测试采用华来斯研究开发的压力测试表“心理身体紧张松弛测试表”,该表包括50个自我判断的题目。测验得分为43—65分之间的,判为压力适中;得分低于43分者,判为压力偏低;高于65分者,判为压力过大。
2.2.3数理统计法。将收集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采用华来斯研发的“心理身体紧张松弛测试表”对8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在768份有效问卷问卷中,测验得分在43—65分之间的占34%;得分低于43分的占29%:高于65分的占37%。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比例较高,而且高年级大于低年级,男生大于女生,农村学生大于城市学生。
3.2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表现与其他学者研究结论基本相同,依次为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恋爱压力、独立生活压力等。
学业压力:为能较好地就业,大学生们忙于各种等级考试、资格考试、辅修课程,常常处于紧张的备考状态,身心超负荷运转,壓力极大。
就业压力:随着高校扩招生和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现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人际压力:人际交往技能不足、意识淡薄,以及个性中存在影响人际关系的消极因素,使大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经济压力:大学生中约有30%的贫困生,学费、生活费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心理上承受着一定的压力。
恋爱压力:大学生由于心理和社会适应尚未完全成熟,在恋爱中一旦感情受挫,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受到沉重打击,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独立生活压力:大学生需要独立处理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中的琐事。容易对新生活感到迷茫和胆怯,或一遇到困难、挫折,就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3.3不同年级、性别、区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压力、独立生活压力是大一学生的主要压力,随着年级增长,压力逐渐减轻。学习压力方面二、三年级高于一、四年级。大三、大四学生的主要压力是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年级特点是二、三年级最大。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在学校环境压力方面低于一、四年级,而一、四年级大学生则普遍关注学校的名声和相关的社会威望。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比较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总分上男生和女生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具体来看,就业压力、恋爱压力、经济压力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比较:在心理压力的总分上乡村大学生高于城市大学生。具体来看,乡村的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压力都明显高于城市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和城市大学生相比他们的经济压力较大,对求职择业缺乏信心,对校园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适应能力差,因此心理压力相对较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比例较高,而且高年级大于低年级,男生大于女生,农村学生大于城市学生。
4.2建议。
4.2.1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应对能力,教育大学生要正确面对压力,遇到困难不退缩,努力克服。同时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4.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有益于大学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减轻压力,开发潜能,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4.2.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业余时间应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通过多样化的运动方式,身体会得到锻炼,心中会体会快乐,就能释放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谭会恒.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J].黑龙江史志,2008,17.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车文博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
[4]徐长江等.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5]张茜.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08,4.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0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