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如何办好民生类广播节目

2012-04-29 00:44:03孔卫炜
中国广播 2012年1期

孔卫炜

摘要:本文以民生节目《905天天说事》为例,从体现新闻性、注重贴近性、加大引导性和服务性等方面,论述了办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民生类广播节目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广播民生类节目 节目影响力 媒体公信力

《905天天说事》是新疆伊犁人民广播电台一档关注民生的社会新闻类节目。节目以说新闻、解读新闻的形式,关注民生新闻,精心打造一份实用耐听的“广播新闻杂志”。在2010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全国广播电视民生影响力调查中,《905天天说事》栏目荣获了“广播栏目60强”称号。笔者以《905天天说事》为例,就如何办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类广播节目谈几点体会。

一、将新闻实效性与时代主旋律、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增强民生节目的影响力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新疆的投资力度,通过全国19省(市)对口援疆,专项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支持新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造福各族人民群众。防病改水工程、富民安居、定居兴牧工程、“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双语”教育工程、举办“内高班”、农村教育“两免一补”、城乡社会保障……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民生工程,都倾注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使新疆各族人民充分感受到来自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905天天说事》节目中,我们先后推出了《风雨同舟、心手相连——我们在一起》《腾飞的伊犁》《江苏伊犁情相牵》等专题,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从老百姓关注的角度去详细生动地解读。其中《江苏伊犁情相牵》重点解读的是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在新疆建设和发展的每个重要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新疆工作做出过重要指示,为做好新疆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1996年中央作出开展援疆工作的战略决策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援疆工作的决策部署,先后派出6批共292名优秀干部支援新疆。他们克服生活、气候、语言等种种困难,从伊犁实际出发,以“稳疆兴疆、富民固边”为己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江苏省在霍城县援建的现代化的江苏医院、江苏中学、江苏幼儿园、滨河大道、县城饮用水源地、乡镇卫生院等一批项目,让伊犁各族人民得到了实惠,老百姓的就医教育和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在伊宁市援建的江苏路,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而且为加快旧城改造创造了必要条件。援建的汉家公主纪念馆,宣传介绍了几位汉代公主对新疆历史的重要贡献。《风雨同舟、心手相连——我们在一起》《腾飞的伊犁》《江苏伊犁情相牵》等报道,展现了党和政府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关怀,展现了中央援疆工作给伊犁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节目得到了听众的肯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栏目自开播以来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收听群。

二、注重贴近性、加大引导性和服务性,为听众提供实用、好听的新闻

节目有没有可听性,关键在于内容。《905天天说事》作为一档有影响的民生类节目,其定位是关注民生、民情,除了在日常节目中注重新闻性、时效性,我们还从老百姓更关心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更想知道相关政策法规对自身生活的影响,更渴望有相关的建议等角度出发,融合服务性功能,加强对事件的细节性描述。通过对身边典型事件、典型细节的报道,倡导一种社会理智、社会观念和社会风尚。如,2010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实施意见》中提出,新疆所有城市(镇)零就业家庭要确保实现至少一人就业,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24小时内托底安置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对新疆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对此,我们在节目中专门策划推出了《民生润民心》专题,加大了对这一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听众认识到让零就业家庭真正“清零”,这不但是零就业家庭的幸事,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福音,更是新疆实现建设经济大发展,长治久安的保障。同时,在节目中,我们还倡导了“转变观念,择业路宽”的就业观。

为了更好地体现“三贴近”原则,《905天天说事》节目在由“贴”而“近”上进一步提升,把引导与服务统一起来,通过大量的、广泛的、日常的新闻报道,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平凡、朴实、安分、健康地生活,从而为构建健全和谐的社会发展机制并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正常发育,提供润物细无声的而又作用持久的舆论支持。如,伊宁市是新疆艾滋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县市之一,艾滋病的迅速蔓延已严重影响到伊宁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威胁着各族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面对艾滋病肆虐的严峻形势,伊宁市采取了多种措施,把艾滋病的蔓延速度降到了最低程度。为了减少社会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帮助民众了解认识艾滋病,有效预防艾滋病,近年来,我们在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中下足了力气。除了每天在节目中播放公益广告外,每月我们都策划一个艾滋病防治的宣传选题,播出“遏制艾滋,履行承诺”等节目,从关注社会现象引申到每个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带有很强的教育和启迪意义,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

三、把百姓关心的身边事和热点新闻结合起来,体现新闻的重要性

社会生活是丰富的。把现实生活当中鲜活的东西和受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梳理之后,我们就会有说不完的话题。《905天天说事》节目正是通过把百姓关心的身边事和热点新闻结合起来,找到了受众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的话题。如,伊犁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近年来,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如何保护好伊犁的生态环境,成为伊犁州各级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十分关注的话题。2011年9月伊犁州颁布实施了《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下称《条例》),第一次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规范河谷流域发展理念和行为。为了把《条例》的宣传同伊犁各族群众的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结合起来,《905天天说事》节目专门策划了相关内容。节目中,我们请伊犁州环保局政策法规处负责人就《条例》对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了讲解,请安琪酵母伊犁公司环保生产部部长谈了他们重视环保、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逆势而上的原因,介绍了这家公司在先期建设中投入2.2亿进行废水处理,使工厂现有的排水标准领先于国内甚至国外同行的有益经验。事实说明:环保也是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只有实现了环境与效益的共赢才能生存,才能提高竞争力。这些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宣传报道,得到了听众的好评。

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化解社会矛盾,增强节目影响力,提升媒体公信力

民生类节目的播报内容离不开百姓生活,这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媒体曝光来推动解决,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长期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905天天说事》节目组加强了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地向主管部门反馈信息,督促其解决问题。对一些问题进行曝光的目的既是替百姓说话,也是为政府提供准确的信息,最终以解决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尤其是对一些难点问题的报道,做到有始有终,跟踪事态的发展变化,定期作出跟踪报道,直到问题最终解决。2011年4月,伊宁市喀尔墩乡一农民向节目组反映,他家的5座蔬菜大棚进水,棚内蔬菜不同程度受损。《905天天说事》节目组派出记者实地采访后发现,大棚外3米远是一条承担着2000多亩农田灌溉任务的灌溉渠,这条灌溉渠不是防渗渠,又没有及时清淤,因此造成水渠经过库克兰木蔬菜基地时蔬菜大棚进水,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对该渠进行防渗改造。记者写出了三篇连续报道《蔬菜大棚被淹,农民损失谁来负责》,节目播出后,在当地乡党委、政府及各方共同努力下,蔬菜大棚被淹一事得到妥善解决。受灾农民拿到了赔偿款,乡党委、政府还无偿提供了补种的蔬菜种苗。为避免今后类似事故的发生,水区渗水部分由伊宁县、伊宁市的两个乡共同出资修建防渗设施,目前402米的防渗渠已经全部修建完毕。

五、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直接影响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

一个受人欢迎的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是其政治素质、生活阅历、性格能力、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新闻敏感的综合体现。由于这些内在因素的作用,不同的节目主持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个性,或温文尔雅,或热情风趣,或老成持重,或潇洒自如。某一种语言风格如果被听众接受或认同,将会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没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节目主持人的形象是笼统或模糊的,容易让听众产生听觉疲劳,听众不会有耐心听下去,更不会敞开心扉和主持人交流,传播效果就大打折扣。《905天天说事》节目有男、女两名主持人担任主播。他们主要采用说新闻的方式解读新闻事件。其中男主持人的风格成熟干练,善于讲述新闻故事;女主持人的风格锐利独到,善于评说新闻事件。两位主持人声音气质正好互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赢得了听众的信任。节目自开播后收到了来自伊犁各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听众的大量来电、来信、电子邮件及短信、留言。听众敞开心扉,热情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身边事、关心的事,同时还对节目提出建议和意见。这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听众的信任和贴心。一位老听众来电说,《905天天说事》节目为市民解决了很多困难,特别是把伊犁州残联副理事长请到直播室,专门为残疾人做特别节目,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905天天说事》节目对民生的关注,确实办得不错,希望以后反馈的时间能快一点。

六、贴近听众既符合广播自身发展规律,又充分发挥了广播独特的传媒特点

在节目中,我们大量采用直播、电话连线、深度报道等形式进行播报。这些符合广播发展规律的有效形式,时效性、现场感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广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遇到重要的、突发的新闻事件时,节目可以通过和前方记者连线的方式发回现场报道,使新闻报道更加及时丰富。如,2011年9月30日,国内首座双塔双索钢桁梁公路斜拉桥,也是新疆最高的公路大桥——果子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为充分展示通车现场伊犁各族人民的喜悦之情,我们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第一时间报道了通车仪式的现场实况:“锣鼓队的张德荣老人喜笑颜开,敲起腰鼓也很带劲:(出录音)‘高兴得很,太高兴了,果子沟这么多年来都是盘山路,又比较危险,特别是冬天。现在你看大桥修好了,高速修好了,又安全又快捷,多好呀,从经济上,各方面都有利。”(录音止)

在赛果高速公路五年多的建设时间里,来自全国13个省市近三万名建设者,远离亲人,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来到伊犁,当看到在他们手中建成的高速路像一条长龙在果子沟翻山越岭,日夜奋战在这里的建设者们也喊出了自己的心声:“特别激动,特别激动!终于通车了,可以回家了!”

又如,2011年4月16日,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批100个民生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在全州八县两市同时开工,这标志着江苏省新一轮援疆工作迎来了对口支援的新高潮。我们在《905天天说事》节目中策划推出了和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异地直播节目《江苏援伊东风劲,共谋发展绘宏图——江苏伊犁情相牵》。在半个小时的异地直播节目中,两地主持人联合采访,通过访谈、广播连线和听众热线参与等多种形式,展示了13年援疆工作给伊犁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江苏人民对新疆、对伊犁的美好祝福。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