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妙德
摘要: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阐述广播文艺创优节目的一个发展趋势和至高追求——凸现文化、弘扬文化、创新文化。文艺是一种文化,又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通过人文化诉求、社会化视角和历史化思维,用以折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大文化,凸现创造文化的主体——社会活动中的人,凸现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并通过文化创新,来提升广播文艺的原创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广播文艺创新音乐节目文化
历年来,我国广播文艺在一系列评奖与评析研讨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富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原创特色的精品节目,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实践经验从根本上说,就是以文化为魂、决胜在文化、文化重创新。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轨迹——凸现文化、弘扬文化、创新文化,这已经成为创优节目的一个发展趋势和至高追求。
一、以文化为魂
对于精品节目来说,其灵魂是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拿广播音乐节目来说,音乐是一种文化,同时它又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音乐节目之所以成为精品,是因为它不仅仅停留在音乐本身,而是力求以音乐为载体,折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大文化,凸现创造文化的主体——社会活动中的人,凸现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凸现节目的文化视野、文化气息、文化意蕴、文化关怀、文化思辨、文化追求、文化品位、文化品质……并通过文化创新,来提升广播音乐的原创力和生命力。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冯健等主创的《永远的电波——献给人民广播事业创建70周年》,采用以点代面的手法,通过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和典型音乐的结合,重现那些难忘的历史画面,揭示中国人民广播的重大作用及其由弱至强的深层原因,高度概括了人民广播70年的光辉历程,并从中折射出祖国70年的巨大变化。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于帆、王惠等主创的专题音乐节目《海东青的歌唱——萨满音乐寻根之旅》。节目并没有停留在对萨满音乐的一般介绍上,而重在对萨满祖先文化遗存的文化思辨。节目开始,主持人说:“金代女真人经过数世纪的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竖写拼音文字——满语,现在只有约100人能够听懂,约50位老人还可以说,而能用满语演唱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专家预言,这种口语和萨满神调,将在50年间消失。满语消逝,那段历史将不复记忆和诠释……”提出了传承满语和萨满音乐最后遗存的历史意义和紧迫性。接着,两条线索并行推进:一条线追溯萨满音乐文化在东北黑土地的世代相传、繁衍生息;另一条线则在这一文化背景下,讲述一位当代年轻满族歌手的母语寻根之旅。他为了学习纯正的满语和萨满调子,自费走遍中国东北,寻找中国最后懂得满语的老人,采风学习那些尘封的老歌,为此差点冻死在松花江畔。节目进行中穿插满族民歌的珍贵音响资料,展现了一幅幅浓烈的音乐画面,洋溢着对萨满祖先文化的敬畏之情,体现出节目作者对传统遗存的文化关怀。
从上述节目中,我们可以突出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化诉求、社会化视角和历史化思维。
1.人文化诉求
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景、情怀、向往和追求。《永远的电波》展现了一代代广播人推进人民广播事业蓬勃发展的广播情结;《海东青的歌唱》所展现的则是满族后人自发寻求心灵归宿的文化情结。这些人文化诉求,代表的不只是个体或某个群体的意愿,而是时代前进的足音,其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味和人文意蕴。
2.社会化视角
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在《海东青的歌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变迁给传统音乐带来的冲击,并由此而提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紧迫课题。
而在《永远的电波》中,音乐作品成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写照,折射了历史的发展轨迹:从延安窑洞发出的时代最强音——《黄河大合唱》,到人民广播事业的先辈丁一岚在临终前要求播放《延安颂》;从描述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红旗颂》,到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晚会上演奏的《今天是你的生日》;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太空通过广播传送到人们耳畔的《东方红》乐曲,到歌颂我国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故事》,再到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70周年晚会上演奏的管弦乐曲《激情燃烧的日子》……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些人们熟悉的音乐伴随着人民广播的历史进程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历史的一个见证。
用社会化视角来探寻音乐艺术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种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中追寻文化发展的社会轨迹,这样的音乐表现要比那些纯音乐节目更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蕴。
3.历史化思维
如果说社会化视角更多地体现为横向空间的审视,那么,历史化思维则体现为一种时间纵向的思辨。
《永远的电波》通过对人民广播70年历程的回顾,探寻人民广播的成功之道。《海东青的歌唱》通过对萨满祖先文化几个世纪的追溯,探寻它那曾经的辉煌、传奇和如今的衰落。在现实中,反观历史中的某个瞬间,会给人增添一种沧桑的回味。
总之,与音乐本身相比,人文化视角更丰厚;与艺术视野相比,社会化视角更广阔;与现实的思考相比,历史化思维更深远。我们的精品节目应该以音乐为介质,以文化为魂,通过人文化诉求、社会化视角和历史化思维,用以折射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决胜在文化
在各个层次广播文艺节目的评选中,为什么有些节目能从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差异在文化,决胜在文化。
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报道为例,通常的做法往往习惯于停留在开幕式本身,就事论事。而广东电台南方生活广播马国华、唐同炎等主创的专题音乐节目《以“水”为主题的盛典》,凸现的却是其中的水文化:从一滴水的音响开始,引出广州童谣《落雨大》,唤起闽南人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念;在“海洋之舟”扬帆起航、驶向大海、与海浪搏击的宏伟场景中,主持人回顾了两千多年前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南方的商人已经开辟了万里的海上丝绸之路;在舞台上45名身穿长裙的姑娘,将取自本届亚运会参赛的45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之水”汇聚到象征和平、希望和友谊的亚运圣火盆时,主持人追述了自2009年3月起,数百名志愿者从海上和陆上两条路线重走古老的丝绸之路,将途经亚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友谊之水带回广州的壮举;在开幕式精彩纷呈的表演中,融入晚会主创人员和总导演对“水”的主题的诠释,把这场宏大的开幕式浓缩在包容、开放、壮阔而浪漫的水文化之中……《以“水”为主题的盛典》不仅展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广州亚运会的盛况,更升华了这场开幕式的主题;不仅令人感受到现场演出的大气和优美,更通过时空的交融,品味到“水文化”的神韵,感受到创造“水文化”的岭南人民的精神追求。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尚怡等主创的专题音乐节目《疯狂的炫技》,谈的是音乐的表现技艺,比如一位德国的小伙子竟用1分05秒拉完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小提琴曲《野蜂飞舞》;21岁的中国钢琴家薛啸秋演奏《土耳其进行曲》的平均速度为:每秒钟双手要完成76个音符,而且是在两架钢琴上同时完成的;而帕格尼尼可以用4根手指在小提琴的4条弦上拉出4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的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是这样来形容钢琴家如何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的:他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如此等等。节目说的是音乐的表现技巧,但折射出的则是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的智慧、人格力量及其非凡的文化创造力。实际上,人类社会是在超越极限中不断发展的,诸如经济发展速度、飞行器的飞行速度、竞技体育的运动速度,等等,体现了人对极限的挑战及其强大的生命力。
上面列举的这两个节目,难道不比那种拘泥于音乐的就事论事更胜一筹吗?这其中的差异突出体现在文化上,也就是能否立足于音乐的文化升华以及透过音乐本身的大文化视野和基于艺术的文化思辨。
有些参评的音乐节目往往习惯于就音乐而谈音乐,当然这也是节目的一种做法,应该允许存在,但由于人文视野、社会视野和历史视野比较偏窄,容易陷于表面化。
对于一个精品音乐节目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文化,是节目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蕰。一个精品节目不仅要好听,还应该有思想。这是通过广播化的艺术再创作而生成的新质:不只是就音乐而谈音乐,还应该藉以传播更多的文化信息;不只囿于音乐自身的圈子,还要力求在连绵不断的历史时空中寻求其生成、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在人文、社会和历史的延伸线上,开阔我们的人文视野、社会视野和历史视野;不只是迎合受众的需求,更重在发挥音乐的文化导引功能,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寓意、一种文化品味和文化追求。而这恰恰是音乐编辑最见功力的地方,也是音乐节目更显魅力的境界。这样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效的。
诚然,音乐节目负载的“使命”不应太多,对于节目中原本没有的东西,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做不着边际的引申,更不能无中生有,加以人为的拔高。文化内涵不是硬贴上去的,它应该是这个题材及其所选用的音乐作品本身所蕴涵的。对音乐中那些“题中应有之义”必须挖掘出来,对于一些本身就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题材,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在意而白白浪费。这是其一。
其二,音乐节目必须以音乐作品为基础,真正建立在音乐这个介质上。在音乐节目中,以文化为魂与以音乐为本体,二者构成对立的统一体。“以文化为魂”重在对音乐的文化开掘,而“以音乐为本体”则体现了音乐节目的本质特征。一味固守音乐的本体,必然导致音乐节目的单薄和浅显;而一味重在音乐之外的无度引申,则可能游离音乐节目的属性,关键在于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音乐节目来说,那种不以音乐为基础的文化开掘,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总之,音乐创优节目应以音乐作品作为介质,既围绕着音乐,又不拘泥于音乐,通过对音乐文化现象的展示和解读,从音乐发散开去,让人获得既在音乐之中又在音乐之外的更多感受,给人以一种感动和激励,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给人以灵泉的滋润,引发人们进行深层的思考、无际的联想和醇厚的回味。这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品位。
三、文化重创新
文化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当下,身处各种新旧媒体白热化的竞争中,广播文艺的出路惟有改革创新。创新,是广播文艺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节目的创新,笔者认为,它实际上是新的或重新组合的元素以及新的内涵被引入节目系统的过程。
节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节目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上。内容创新,体现为对内容的独到解读(包括新题材、新视角、新含义等);形式创新,体现为对形式的重新解构(包括新元素、新组合、新模式等);手段创新,体现为对手段的独特使用(包括新手法、新技术、新媒介等)。
湖北广电总台楚天音乐广播吴娴、李筠主创的专题音乐节目《两个女人的舞台邂逅》,介绍当地举行的一场音乐会。节目说的这“两个女人”,一位是葡萄牙的法朵歌手伊莎贝拉,另一位是中国民歌歌后龚琳娜。这是不同民族民歌的两位顶级歌手。话题取自这两个女人邂逅在武汉琴台大剧院的一次合作演出,她们俩各具民族特色的演唱带领听众进入两个截然不同的音乐世界,令人荡气回肠,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出奇的是,在演出的最后,这两个女人从舞台的两端走到一起,在黄土高坡的舞台背景下,竟然把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旋律汇入到同一首民歌《相思染》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两个不同的民族在用音乐来表达离别、乡愁、爱情和思念这些人类的共同情感中,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奇妙效果。
这不禁令我想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我们的创造力的多样性》。文件提出:“我们的前后左右都是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必须学会不让它导致文化间的冲突,而要它导致富于成果的共存与文化的和睦。”
这一节目并没有论及这方面的道理,但它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告诉人们:世界的多元文化是可以相互借鉴、和谐共生的。这也就是这一节目的文化内核,尽管没有说出来,但其本意是不言而喻的。
就文化创新的角度而言,首先,这场演出是别具一格的。“两个女人的舞台邂逅”和两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混搭,给人以别样的感觉,正如一位观众所说的:“我们觉得很感人。大家虽然听不懂她们说的什么,但是似乎非常理解,而且我觉得像葡萄牙这个民族的这种奔放热情,和我们这个民族的柔美和含蓄融在一起,让人感觉真是很特别啊!没有想到会把这两种不同的东西配合到一起,非常美妙!”
其次,这个节目在形式上也是独出心裁的。主持人并没有拘泥于对现场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旁白,运用想象的元素、思辨的元素和情感的元素,在演出现场,化进化出,穿越时空,穿插着对现场富有画面感的描绘以及情感的抒发和文化的联想,并融入诸多人物的采访讲话,把这场跨国界的音乐邂逅演绎得有声有色,富有人文意蕴。
另一个音乐节目只有5分34秒,其中没有一句旁白解说,只有音乐和音响。这一形式应该说并非首创,然而,难得的是在于它所表现的内容及其达到的深度和精度。这就是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张嘉伟主创的《名曲里的生命轮回》。节目中所选用的古典名曲是大家所熟悉的,但节目作者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通过音乐的表情性和音响的写实性的巧妙结合,在短短的时间里,展示了惊心动魄的生命的轮回:有婴儿的诞生、少年的天真、青春的奔放、人生的喧嚣、老年的沉静、对逝者的追悼……一个轮回结束,新的轮回又重新开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节目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性,充分调动了听者的想象力,带领人们乘着生命的列车,经历人生的瞬息变化,藉以审视当下的忙碌生活,在奇妙的声音中感受广播的声音魅力。
在这个节目中,音乐和音响这两种元素并不是新的,新就新在这两种元素新的组合。如同一种碳原子,由于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构成了石墨和金刚石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声音元素不同方式的组合,同样可以使之产生新的变异,衍生新的内涵,给人新的感觉。
差异化的创新途径,也就是在节目中通过融合各种新元素、新变异、新内涵,以体现其在题材、内容、结构、方式和手段上的差异性。这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今节目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
综上所述,以文化为魂、决胜在文化、文化重创新,是我们广播文艺在创优实践中所取得的一个重要经验。这一点,对于我们整个广播文艺具有同样的意义:我们的常态节目在提高可听性的追求中,同样应该致力于提升广播文艺的文化品格、文化意识和文化形象,深入开掘文化资源,以文化为依托,打造文化标志,坚守文化真谛,确立文化支点,加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引领力,坚持以文化兴台。
(作者系中国广电协会专家组成员)
(本文编辑: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