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防治技术

2012-04-29 20:42季政辉
新农民 2012年10期
关键词:防治措施

季政辉

[摘 要] 赤枯病是水稻的生理性病害,2012年水稻赤病在我县部分乡镇发生比较严重。经调查,不同的稻作方式、不同的栽培管理、不同的品种间病害发生程度差异明显,直播稻重于机插秧,低洼积水田块、长期深灌田块重于干湿交替管理田块。经初步分析,导致水稻赤枯病害重发的主要原因是不良天气(气温低,降雨少,长时间的低温寡照)以及栽培管理不当等。病害防控应采取综合防治,预防为主,依据病害发生的不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通过加强水浆管理,增施钾肥,适时搁田,喷施生长调节剂,可有效促进苗情转化,及时防控病害。

[关键词] 水稻赤枯病;发病成因;防治措施

赤枯病俗称铁锈稻,是水稻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此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发,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主要会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生育期推迟,分蘖减少,穗小粒少,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30%以上。2012年水稻赤枯病在我县长荡、新坍等乡镇发生较重,高的田块病株率达30%,不同田块发病不同,及时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成为防治的关键。在调查、分析今年赤枯病发生特点以及发病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性的防控措施。

一、症状特征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内因是稻株体内钾含量不足,营养比例失调,秧苗素质差。发病植株外部的典型症状是: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赤褐色铁锈状斑点,严重时聚合成斑块或条状;斑点最先从下部老叶尖端产生,然后向下逐渐变赤褐色,最后全叶枯死;由下部老叶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者全株只有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望似火烧状。

该病害一般多发生于水稻分蘖初期,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受害植株矮小,分蘖少而小,心叶窄挺,老叶黄化。初期叶片略呈暗绿色或深绿色,随后基部老叶尖端先出现褐色小点,病斑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铁锈状斑点,病斑逐渐增多、扩大,叶片由叶尖向基部变褐枯死,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的全株只留下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望似火烧状,叶鞘发病和叶片相似,产生赤褐色小斑点,以后枯死。拔取病株,可见根部老化、发黄,呈赤褐色、软腐状,白根极少,严重的变黑腐烂,植株僵苗不发。

二、发病特点

水稻赤枯病作为水稻的一种常见病害,往年在我县部分乡镇也有发生,呈局部零星发生状态,发生面积约66.7hm2。今年赤枯病是近几年来发生比较重的一年,7月中、下旬集中发病,发生面积达6606.7 hm2,涉及的稻作方式主要为直播稻,栽植稻少量发生。

1.不同稻作方式發病差异明显

7月17-19日,在长荡镇西厦、中河、陈林三村进行调查,调查的稻作方式分别为麦套稻、直播稻和栽植稻,涉及9个组,调查总田块数为45块。从调查的情况看,直播稻重于麦套稻,麦套稻重于栽植稻。

2.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发病差异明显

从西厦居委会调查的情况看,水浆管理得当,干湿交替管理的田块,发病轻,而低洼积水、长期深灌的田块发病重,如陈林村的长期深灌田病株率92-100%,平均97%;秸秆焚烧或离田的麦套稻田块发病较轻,病株率为22-50%,而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病株率在80%以上,秸秆还田的田块略重于秸秆未还田的。

3.不同品种间发病有一些差异

表现相对较重的品种有淮稻5号、镇稻系列等,初步分析,可能与不同品种对钾的敏感性有关。

三、发病类型

1.土壤缺钾型

因土壤本身有效钾含量低,不能满足水稻生长对钾的需要而发病。此类型多发生在浅薄沙土田、漏水田和红、黄壤水田。这类田常在水稻栽后十几天开始发病,初期稻株叶色略呈深绿,叶片狭长而软,基部叶片自叶尖沿叶缘两侧向下逐渐变黄色或黄褐色,然后出现典型症状透明,根毛少且易脱落。这种类型的病害重点发生在栽植稻田块,相对发病较轻,此次调查的中河村的15个栽植稻田块就属于此类型。

2.植株中毒型

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还原性化学物质如二价铁、硫化氢等毒害稻根,降低其活力而发病。此类型多发生在深泥田、长期灌深水、通气不良和施用过量未腐熟有机肥的田块。这类田稻苗栽后难返青,或返青后稻苗直立,几乎无分蘖,叶尖先向下褪绿,叶片中脉周边黄化,并长出红褐色黑斑,甚至腐烂,有类似臭鸡蛋的气味。这种类型的病害重点发生在直播稻田块,相对发病较重,此次调查的西厦居委会的15个直播稻田块就属于此类型。

3.低温诱发型

因长期低温阴雨影响水稻根系发育,导致吸肥能力下降而发病。此类型多发生在水稻生长前期多阴雨天气或梅雨季节,大面积同时发病,但程度有轻有重。由于在低温条件下,植株上部嫩叶变成淡黄色,叶片上也出现很多褐色针尖状小点,尤似叶尖为多,下部老叶起初呈黄绿色或淡褐色,随后出现典型症状。稻根软绵、弹性较差、白根少而细。此外,秧苗栽插过深、偏施氮肥、稻田长期积水等,都会加重水稻赤枯病的发生。由于今年我县7月份降雨较往年相对较少,此类型病害重点发生在秧苗栽插过深、偏施氮肥、稻田长期积水等田块,在三个村大部分被调查的田块中都有发生。

四、发病原因

水稻赤枯病是土壤环境、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病内因主要是稻株缺钾。钾主要以水溶性的形态存在,在秧苗体内具有高度的移动性。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秧苗根系对钾的吸收减少,营养比例失调,钾、氮平衡被打破,稻株体内钾含量不足,秧苗基部老叶中的钾转移到新生叶片中再利用,而下部老叶则表现出褐色的锈斑。

1.天气条件

7月份,大面积水稻处于分蘖期,栽植稻等分蘖盛期在7月10日左右,直播稻、麦套稻分蘖盛期在7月20日左右,正是易感赤枯病的生育期。据气象资料分析,今年7月份平均气温为27.2℃,是2008年以来的第4位,比去年同期低1.53℃,降雨35.4mm,是2008年以来的第5位,比去年同期少187.6mm。盛夏不热,气温低,降雨少,长时间的低温寡照造成稻田水温、土温低,根系发育不良,水稻吸收钾等营养元素的能力降低,诱发赤枯病。

2.栽培管理

水浆管理不当,长期深灌,低洼积水,土壤通透性差,长期缺氧,还原性强,而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H2S等),毒害根系(根赤褐色,白根少,老根变黑腐烂,有恶臭味),降低稻株活力;秸稈全部还田的田块,秸秆在腐熟过程中与稻株争夺氮素,加之在无氧条件下腐烂,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若水浆管理措施不到位,特别干湿交替管理措施跟不上,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将聚集于稻株根部,毒害根系,严重影响根系生长,最终导致病害发生;秸秆焚烧或离田的麦套稻田块秸秆还田量少,且多在田间沟中腐熟,处于有氧状态,有毒物质产生少,再加上水管措施及时到位,发病轻。

五、防治措施

赤枯病必须坚持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并根据不同发生类型进行针对性防治。已发病田块应依据不同发生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1.精耕细作,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熟化程度

通过加深耕作层,促进土壤熟化,避免连续的免耕、套种;土质差的要调换客土,种好绿肥增施厩肥、土杂肥,促使土壤形成圆粒结构,发挥土壤潜在肥力。改造低产田,对排水不良的烂泥田,要进行改土,整治排灌系统;前茬收获后及时耕翻晒垡,提高土壤的熟化程度,提高土壤通透性。

2.加强栽培管理,改进栽培措施,提高植株抗病性

适时播栽,加强水浆管理,浅水活棵,促进早发;平衡施肥,多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绿肥,浅水勤灌,干湿交替,提高田间排灌系统标准,减少水、肥渗漏,适时搁田和追肥,培育壮苗;秸秆还田的田块,最迟在插秧前10d翻灌,且每亩撒施生石灰50kg,以加速绿肥及秸秆腐烂分解;也可先将绿肥或秸秆进行沤制后再还田,同时应适当加大基肥量,基、蘖肥比调为6:4,氮素适当前移,以加速秸秆的腐烂,加强水层管理,以水调气,以水调肥。

3.加强分类指导,及早控制发病

对缺钾田块,应补施钾肥,适当追施速效氮肥;有机质过多的发酵田块,应立即排水露田;低温阴雨期间,应及时排水,干湿交替管理,防止长期深灌。对已发病田块,一是适当增施钾肥(用量为7.5kg/亩左右),防止偏施氮肥;二是适当露田,坚持“浅―湿-干”的水浆管理模式,脱水露田,增加土壤通气性,增加根系活力,促发新根,提高根系的吸钾能力;三是喷施生长调节剂,对发病的田块于傍晚时均匀喷施磷酸二氢钾液、百施利等生长调节剂,促进秧苗快速转化。

4.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对缺钾土壤,应补施钾肥,适当追施速效氮肥;施用有机质过多的发酵田块,应立即排水,每亩施石膏2-3kg后耘稻露田、晒田;低温阴雨期间,及时排掉温度较低的雨水,换灌温度较高的河水。对已发生赤枯病的田块,应立即搁田,在追施氮肥的同时,结合配施钾肥,随后耘田,促进稻根发育,提高吸肥能力。也可喷施1%浓度的氯化钾液或0.2%的磷酸二氢钾液。

参考文献

[1]徐雍皋,徐敬友,陈利锋,等.农业植物病理学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7-109

[2]曾昭慧,宗振寰,杨逸兰.植物医生手册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42-43

[3]陈金宏,邵耕耘,杨呈芹等.水稻赤枯病的发生成因与防控措施浅析

猜你喜欢
防治措施
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和防治措施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分析及防治
浅谈噪声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的主要方式与防治措施
化工机械设备腐蚀原因及防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