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忠等
[摘 要] 2011年秋夷陵区组织引进8个双低品种开展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德油杂17号,金农油1号,华湘油10号三个双低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可以作为我区下一年度生产推广品种。
[关键词] 油菜;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夷陵区常年油菜种植面积在1万hm2左右,总产2万t,优质率达95%以上。为了对引进油菜新品种进行综合比较,鉴定其在本地区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筛选适合该区耕作制度、生态条件的优质油菜新品种,加速优质油菜推广步伐,为今后油菜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双低油菜品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参试品种
本试验参试品种共8个,分别是德油杂17、华湘油10号、希望528、阳光2009、绵新油58、金农油1号、36P47 和J×P13-2。
2.试验地点
试验田设在分乡镇南垭村2组孙秀虎的责任田中,海拔220m,肥力水平中等,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前茬为中稻,历年为“油—稻”种植模式。
3.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品种)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6.67m×2.0m,每小区8行,每行33株,共264株,条播间苗,四周设1m的保护行,小区间走道0.3m,重复间走道0.5m。
2011年9月27日整地,9月28日播种,10月1日出苗,10月10日定苗。基肥于9月28日用N:P2O5:K2O为18—6—6的油菜专用肥75 kg/亩,均匀撒施厢面并覆土。12月14日施尿素15kg/亩,抽苔期施尿素10kg/亩。
二、结果分析
1.生育期(见表1)
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变辐为227-233d,金龙油1号生育期最短,比绵新油58(233d)短6d,其余各品种生育期比较接近,在230 d左右。
2.生育性状(见表2)
株高:36P47株高表现最高为170.7cm,阳光2009最矮为135 cm。
分枝习性:从最低分枝节位看,单株有效分枝起点高度,以组合36P47最高(72.9?cm),其次为绵新油58(68.5cm);J×P13-2最低(37.5cm)。
单株有效荚数:希望528最多(264荚),阳光2009最少为(189荚)。
每荚实粒数:绵新油58最多为(20粒),其次为华湘油10号(19.6粒)、J×P13-2(19.2粒),希望528与阳光2009最少,分别为16.7粒和16.8粒。
千粒重:金龙油1号最重(3.85?g),其次为J×P13-2(?3.61g),德油杂17号最轻(3.35g)。
3.抗逆性
抗菌核病:今年全区整体菌核病发生中等,各品种均发病。绵新油58感病较轻,病情指数10%,发病率最高为德油杂17号(36.5%),病情指数30%。
抗倒性:各参试品种抗倒性表现均好,未发生倒伏。
4.产量表现
(1)?从试验实际产量结果(表3)来看,德油杂17产量最高(216.3 kg/亩)、36P47次之(214 kg/亩),华湘油10号第三(212.6 kg/亩),阳光2009表现最差为(188.5 kg/亩)。
(2)??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各品种区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重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对试验产量结果进行新复极差多重比较,德油杂17、36P47、金龙油1号、华湘油10号与阳光2009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余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三、结论
华湘油10号、金农油1号综合性状优异,可以作为下一年度生产推广品种。华湘油10号属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型品种,在今后的推广中应注意密度及水肥控制,合理稀植,增加粒重,搞好花期喷硼;金农油1号属千粒重较高的品种,在栽培中宜降低种植密度,施足底肥和腊肥,同时搞好菌核病的防控。绵新油58近几年来种植产量一直稳定,仍可作为主推品种,但应注意防治2次油菜菌核病。
参考文献
[1]马育华等,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农业出版社,1985:91—105
[2]冯玉珍,杜景珍.油菜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7(12):22-23
[3]刘文广,施卫红,王小燕.直播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4
[4]曹流俭,邢君,童存泉.优质油菜新组合比较试验及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5(12):225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