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2-04-29 00:44:03张新红
决策探索 2012年10期
关键词:书会马街文化遗产

张新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全球性文化事件之一,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国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的普查、保护活动全面开展起来。与此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也日渐高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运动”。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然和实然主体却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中存在模糊混淆的状况。

一、越俎代庖:政府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强势主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各地政府部门往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可供开发利用的“遗产”资源和品牌,更多地关注其对推进当地旅游经济和树立文化形象的价值,对促进和实现其传承与延续这一保护的根本目的反而少有关注甚至完全撇开不顾。随之而来的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便是“政府拼命干,俗民一边看”,政府部门在保护工作中甚至越俎代庖,而作为创造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主体——俗民却基本上处于被动参与甚至缺位的状态。

因此,尽快解决俗民自主、有效参与保护程度过低问题,真正形成俗民自我创造、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局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出困境,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尝试引入自组织理论,通过对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良性运行个案的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组织机制,以及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保护主体问题。

二、自组织理论的揭示:俗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然主体

自组织理论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将它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实践,无疑能够给我们提供新视角、新启发、新思路。依据自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分为两种机制:俗民自组织保护和外部力量被组织保护。如果俗民能够自主、自发、完整、原汁原味且因时、因地制宜地传承好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保护就是自组织保护;反之,如果俗民通过自身力量无法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由政府等外部力量通过行政动员等手段“替代”俗民进行保护,这种保护就是被组织保护。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来看,自组织保护显然优于被组织保护,因为自组织保护成本更低而收益却更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被组织保护一时很有成效,最终也需要转化为自组织保护,否则,这种保护很可能只是一种保存,无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承、发展下去,是不可持续的。下面,本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丰马街书会的自组织发展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选择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河南马街书会的个案与自组织分析

(一)马街书会发展历程

马街书会是中国北方三大书会(河南马街书会、山东胡集书会、河北石家庄书会)中规模最大的书会,中国十大民俗之一。2006年马街书会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马街书会的起源。民间有关马街书会产生的说法有十余种,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有三个:会艺、皇恩和悼念老师。学者们据马街广严寺碑碑记考证书会当起源于元延祐年间,至今已近七百年历史。马街书会在清同治年间走向极盛。同治二年(1863),马街有一位告老还乡的官员书会会首叫司士选,以巧妙方法统计出那年到会的艺人达两千七百人之多。

2.马街书会的内容与形式。马街书会幕天席地,在河边的麦地里,几条板凳一张桌子,或者一辆农用三轮车就是书会表演的舞台。书会开始前先是开场仪式——祭拜祖师,之后开始表演自己的曲目。曲艺种类繁多,说唱曲目数千个。说书者尽情投入,各展绝技,这被称为“亮书”。亮书时说书者暗中互相之间不断比试,这称为“竞书”。艺人在竞书的同时,不忘互相切磋技艺,进行观摩学习,这称为“会书”。

3.马街书会中的政府行为。改革开放后马街书会以其悠久历史、规模庞大、民风淳朴日渐为外界所知,声名鹊起。随着河南省电视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报道,以及姜昆、刘兰芳等艺术家的积极参会,和各级政府要人的题字题词,马街书会更是享誉海内外。

4.马街书会面临的困境。与表面上的繁荣相对的还有面临困境的现实,有人甚至发出这样的疑问,“马街书会,你究竟能走多远”。马街书会变成了马街会,曲艺切磋变成了普通的庙会,琳琅满目的商贩摊位,低俗的歌舞大棚;单位选送的专业表演,使阳春白雪与草根演员形成鲜明对比。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人们娱乐方式的转变,以及政府在参与马街书会时的功利心理,三者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局面。

(二)马街书会发展历程的自组织机制分析

1.马街书会的产生发展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形成的过程。从马街书会的起源传说来看,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印证着马街书会是民间的、自发的,是以草根为特色自行创造的。马街书会的发展也正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个自组织过程。从自组织角度去追寻马街书会的强大生命力可以发现,马街书会强调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给这一系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活动力,促进着马街书会与时俱进、吸纳变革。

2.马街书会有其自身的市场机制。艺人们参加马街书会的主要目的是卖书,而写书的事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酬神性质的,多为神社、农户、商户、小煤矿业主等;另一类是纯粹娱乐性质的,多为村组干部、政府部门、企业公司等。可以说,正是由于“事主”的存在,才有了艺人的存在,才保证了马街书会的存在和长久不衰。

3.政府的强势介入使马街书会从自组织变成被组织。马街书会在以前是以马街为主、周围村落联合管理的方式存在的。正月十三周围几个村落各请一台大戏,在书会上唱对戏,相互较量。但由于村落大小不一,人口多寡不同,在组织管理方面容易产生以大欺小,渐生摩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官方意识形态的介入和宝丰县政府逐步深入书会管理,各村联合办公的方式弱化,管理中存在的矛盾消解,而写戏、对戏的传统也渐趋消失。

总之,马街书会是一个俗民自行创生、自行组织、自行演化,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系统。由于新兴文化的发展,传统曲艺式微,保护马街书会应该积极引导、创设条件,使俗民焕发新活力,形成新的“造血功能”,走向新的“有序”,而非政府的替代性介入。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主体的回归

首先,要唤醒俗民的自组织保护意识。要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对传承人保护等措施,唤醒俗民特别是杰出传承人的自主、自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让其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关乎其个人,更是关乎我们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其次,理清俗民、政府和学者等方面的关系。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 要切实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尽快形成以俗民、俗民组织为主体, 以政府为主导, 以专家学者为主脑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再次,要培育和发展俗民自组织保护的民间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民间组织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市场在保护的某些方面“失灵”的不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中坚力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离开政府又是万万不能的。政府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自组织系统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尽量不进行干预,充分发挥俗民和俗民组织的自组织能力,创造外部环境,积极规范引导,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不竭动力,紧跟社会文化变革,不断继承创新,跃变至更高的有序。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书会马街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一本书
南宋永嘉“九山书会”研究
都市生活(2019年2期)2019-07-01 06:31:30
简论元代“书会才人”
丝路视野(2018年21期)2018-05-14 09:06:13
薛莉:因为一座城,爱上摄影
摄影之友(2018年5期)2018-05-10 03:54:46
记忆深处的马街书会
照相机(2017年5期)2017-07-19 12:58:02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马街书会:唱醉听客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