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滨
中国员工,你哪里来的被剥削感?
我有一次写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其中对老马的理论提出质疑,看我这段文章的读者就炸了锅。在这样一场辩论中,你能看到疯狂的仇视企业家行为。
强盗逻辑。
有三个晚上被打乱了节奏,和几个人辩论剩余价值和剥削。这个累计时间长达12个小时的辩论,以我们没办法洗净对方的脑袋而告终,对方的思想非常顽固,完全忽略逻辑,坚守阵地,最后我们都放弃了。
话题从工人的工资和农民的收入说起。
此人坚持认为工人被剥削了。根据老马的理论,资本家因为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致富。这个观点被大多数中国人接受,也被世界上许多人接受。她始终无法理解:资本家不通过剥削,怎么可以致富?最后的结论是她对国家目前的体制很不满,认为纵容了剥削。
可笑在哪里?许多企业家知道原因,也无法说清楚这个问题,只能忍受大众和知识分子的指责。而体制内精英其实非常了解真相,但是他们闷声大发财,因此有助于转移矛盾。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做一个名词解释:租值,我给它的定义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出租的,出租的价值就叫做租值。比如,农民拥有一块地,不管他种植什么,我们姑且给这块地一个产出金额,比如说1000两银子,去掉犁、工具、牛、种子、大粪、劳力等利润100两银子,这是他的利润,也是这块土地的租值。
这里面的劳力总成本比如说是600两银子,他自己无法完成耕种,请了一个帮工来做,按照外面行价支付给他300辆银子。这个农民自己的劳力也是300两银子。
到这里为止,你认为帮工受剥削了吗?
按照老马的理论,他认为那100两银子利润是帮工受剥削的,否则就没有100两银子产生。其实公平一点,老马大概认为农民自己也是被剥削的。
我问一个问题:你去银行存钱,会给你利息吗?会的。利息就是这笔钱的租值。
同样的,在这个故事里农民的土地、犁、工具、种子、大粪、劳力都有租值,简化为三个要素:土地、资金(用来购买工具等)、劳力。
劳力的租值在事先已经谈好了,立下契约。这个租值是怎么确定的呢?是市场确定的,市场在这个故事里就是由地主们和帮工们组成,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博弈谈判达成一个金额。金额低了,帮工不会赞成;金额高了,地主无法承受;双方取得一个共同认可的价格,不仅仅可以维系成本,而且可以维持生存。或许有富裕,可以积攒起来,将来买块地,这取决于市场上劳力的多少和地主的多少。这个金额就是劳力的租值。
而这个故事的农民——当然这块地属于他,也可以叫做地主。他在耕作了一年后,结算下来,去掉帮工的300两银子和自己劳力的300两银子,再去掉生产资料的300两银子成本,剩下100两。这100两是什么,就是土地和资本的租值。
和我们辩论的这位女士逻辑和老马一样,这个时候她仍旧纠结说:你怎么知道帮工没有被剥削呢?
你看到上面的过程,帮工有没有被剥削呢?
她问,你怎么计算帮工的工资就是合理的呢?
那么,你怎么知道帮工的工资就不是合理的呢?市场做出了判断。
这时她愤怒地说:市场是不合理的。她说:马克思做出了非常好的判断,市场不是合理的!
我问她:你是不是觉得300两工资少了?那么,给你330两,你认为还受剥削吗?给你360两,你认为还受剥削吗?给你400两,你还受剥削吗?那么,给你1000两,你还受剥削吗?
贪婪、愚蠢、自私、不劳而获……这是整个强盗逻辑的组成!在这个故事里,我也可以说:地主被剥削了,你怎么证明他付给帮工的钱是不是多给了呢?
这样的一段经济学分析,实际上没有换来多少理解,大多都是攻击笔者代言资本家,在无法辩论时就谩骂;有些不漫骂的就指责说资本家第一桶金就是不干净的,怎么能以此来做租值的考虑?归根结底,他们认为企业家是有原罪的,因此他们做的事情都是有罪的。
事实上,我看完整个辩论过程后,心已经凉了。
职业经理人,你要老板怎么相信你?
由于我做投资咨询,和许多工厂主、贸易商都有紧密的联系,时常听见他们讨论悲凉的实业运营过程,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最大的问题。
前几天去西安,和客户在山中闲坐,他由于已经转向投机,对公司运营兴致萧索。所以,他后来对管理层说,我不要你们投一分钱,用现有的公司资源,包括自有的物业、车辆、现金、客源等等,只要你们年底能保证不亏,赚的钱你们拿走。
然后他问我:这三年来会是什么结果?
我说:你大概亏钱了吧?
是的,他这三年来公司一年不如一年,连续亏钱。这让他想起了我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及人性的负面。
为何会这样?因为管理层拿他所有的资源和客户,飞单后获得的利润,比维持公司成本之后拿走的收益要高。等到这家公司倒闭,几个新的老板就会崛起了。
在中国,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的角色很混乱,而一直以来,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呈现长期的显性化。最著名的争议是黄光裕进入监狱后,和陈晓发生的故事。这出在光天化日下现眼的喜剧,让整个中国企业主阶层对职业经理人阶层的不信任达到顶峰。
这个故事中,我其实能够理解陈晓,也能够理解黄光裕。事实上,我也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曾站在陈晓的立场上为他辩解。因为陈晓当时为了拯救公司,还是有许多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也无法理解,在整个公司的拯救过程中,他做的一些选择难以避免夺权的嫌疑。
一个现代企业运营规则的范例和一个家族企业保住家业的努力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怎样衡量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
我走过许多城市,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这些大城市里,自我开始打工到创业,对于职业经理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我都略知一二。
从一些圈子里日常闲谈的内容,可以清晰了解到许多经理人的心态并非是如何帮助企业做大,而是怎样吃掉这个企业。所谓吃大户、用大户、消灭大户、自己变成大户的心理比比皆是。好一点的思维方式是在帮助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自己的资源,最后利用这些资源成就自己的创业;坏一点的模式是掏空一家企业,让它消失后,自己抢占所有的资源。
甚至于我去缅甸旅行时,和当地的华人企业主闲聊,谈及用人,他们说,可以用一部分华人,但是无法保证忠诚。当地的缅族人,只要你善意对待他们,他们做的久了,对这个企业很忠诚。但是华人用几年,他们就带着经验和客人走了,自立门户。
你可以解释这是中国商人崛起的优良传统,也可以解释没有基业长青的大企业产生。
甚至于到后来,出现了专门的白领诈骗团伙。许多故事是我身边朋友讲给我听的,比如有些人在应聘时,提供所有的假身份资料,然后进入公司负责业务,就开始有计划的做局坑蒙拐骗。
有一个朋友在广东的办事处,负责人不仅卷走了货款、公司的车辆,甚至公司的电脑设备一搬而空。事后调阅所有资料,都是假的。甚至上一家的公司资料,他们在用这个人之前,打电话询问,都是专门设计了人来应答。
其实这些人,原本都是职业经理人,转变为职业诈骗,只是一墙之隔。
不过到了近几年,情况有所变化。企业家的困难境地客观上吓阻了职业经理人出来创业的热情。
中国经济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后,国进民退和实体经济营商环境的恶化,已经使大多数企业无以为继。我可以这样说,大多数企业都是在被迫进行旁氏骗局,没有多少是赚钱的。许多企业从银行和上下游融资,做经营只是为了维持现金流,然后去其他地方投机,直到近两年投机也不好做,只好做高利贷游戏,跑路或者跳楼。
所以,很多职业经理人开始明白,在这个市场里充当企业家是极其冒险的行为,他们宁愿在一家企业工作,拿一份稳定的工资。而更多野心的人是拿一份工资,再设法拿一些灰色收入、飞单或者回扣。一般企业主会容忍回扣,但无法容忍吃里扒外的飞单。
然而没有办法解决这些矛盾吗?还是有些办法。比如宁波地区的大宗贸易公司,他们采取的方式是股权合伙人制度。我有些客户,他们培养了不少年轻人,都很能干,也都有想法创业。于是老板问:你们出去的期望值是多少,比如说一年赚100万。那很辛苦,不如这样,我来提供平台,你负责管理。给你所有的资源,有分红和股份。这个股份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虚的。
实际上,这样的方式是成功的。通过财务监控、风险控制系统给予的资源支持,这些公司都成为庞大的物产公司,而且留住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物产公司以外的工厂和制造业是否也能这么做就难说了。
在企业经营的历程里,只能承认人性的贪婪和自私,以此建立背书在利益上的团体精神。许多企业家试图建立老好人式的、讲兄弟感情的、其乐融融的企业,结果只会培养坑挖自己门户的职业经理人阶层,而不能得到善意的回报。
在中国这个丛林市场,只能讲利益结合,无法讲感情。
当然你也可以采取家族管理模式,以子女继承整个家业来一层层地传承下去。
基层员工,你吃饭骂娘,干活喊娘到什么时候?
相对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处理而言,基层员工的管理才是致命的问题。
其实工厂主都知道,每个工厂里都有这样的员工,一边拿工资,一边觉得自己受剥削了,然后在厂里制造各种麻烦,坑蒙拐骗。
刘文彩是课本里学习的一个案例,事实是什么?事实是,刘文彩给佃农很好的待遇,到今天记者去采访当年的老农,那些老农还在夸奖他。当时的乡绅和佃农保持了良好的契约关系,佃农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合理的、值得的。
而在富士康的著名案例中,你可以看到一边倒的指责富士康血汗工厂,而没有看到整个产业中,富士康已经支付了足够的待遇,人们故意忽略年轻的劳工看不到前途,是因为城市户籍限制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无法回到乡土,又在城市看不到未来的绝望心情。
这与企业家的责任无关,但整个舆论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企业。到目前为止,我没有认为富士康做错了什么,包括我周围所有的朋友,他们不仅仅是商人,也有白领、学者、工匠——我手下工匠很多。抱歉,连农一代也没觉得富士康是血汗工厂,为什么?因为我的工匠都是依靠自己的手艺做点工或包工赚钱,他们所有的人认为要得到工钱,就付出劳力。去年100元,今年120元,你不能承担,抱歉,工人去其他工地干活;工匠要150元,抱歉,没有一个工地会雇佣他。
这就是最简单的劳资关系,劳工和资方是完完全全的平等双方,甚至于,很多情况我们要很温和、很尊敬地请他们干活。
谁是弱势者?
在一个市场上,廉价劳动力超越了工厂的需求,有人认为是资方联合起来共同压低工人价钱。没有一个工厂能够联合市场所有的工厂压低价钱,因为大家都是竞争关系。如果一个工厂给予超越市场价的工钱,他面临的就是倒闭。
郭台铭在跳楼事件之后宣称上调工资20%,除非他玩其他手腕,基本上富士康离倒闭不远了。富士康的代工利润只有5个点甚至3个点,我不知道劳工成本占几个点。这样一个巨型代工厂在接单时经过严格的成本核算,他根本没有提供高工资的能力。
我在开工厂时,美国amstrong公司来寻找代工厂,寻找了中国所有够条件的工厂,筛选近两百个工厂打样。最终在价格和品质竞争中选择五家公司供货,刚开工就有三家因无法承受成本放弃代工。
这就是现实,你哪里来的利润空间可以发善心?
在商场上,通往地狱的大门是慈悲性泛滥制造的。当你慈悲心泛滥,这么大的工厂倒闭,就会导致80万人失业,这还没有计算上游产业链的损失。政府是否有能力提供上百万人的公务员职位帮助你就业?是否有无数产业升级的上流企业容纳你就业?是否有肥沃的土地可以让你年收入超过2万?是否有足够温和的环境提供上百万个小企业机会供你创业?你连打工都受不了,创业这种事是炼狱里滚过来的人才能承受的。
富士康的问题出在整个社会机制上。我们的农村城市化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无数农民成了候鸟。城市成为既得利益者,享受廉价劳动力,而不提供身份给农民。在中国的户籍制度中,户口意味着一切生活权利,包括医疗、养老、失业救助、小孩教育。那么,当城市把这些挡在外面,农一代工人眷恋土地,有一技在身,希望有一天回到土地上,这是他们的希冀。我手下的工匠不止一次和我说起叶落归根。但是,农二代在城市长大,和城市的小孩一样不知道稻米如何长成,他们希望的就是城市小孩拥有的。
但是城市化的畸形把他们挡在外面。这些孩子进入工厂做工,没有可靠的物质基础,买不起房子,没有几个能够讨到女孩子喜欢。他们的希望在哪里?他们的根在哪里?他们的归属在哪里?
当他们欢天喜地进了富士康,高科技企业,世界五百强。当他们发现也只能拿到二三千元工资,尽管超越了其他“血汗工厂”,但这就是希望的尽头。所以许多青年人出现了心理疾病。那么,你告诉我,这是企业的毛病吗?
如果我是郭台铭,第一选择是尽可能地配合政府调查,在整个工厂内建立青年社区,提供体育娱乐场所,这就是极致了。如果不行,转移工厂去柬埔寨或印度。再不行,把公司关闭了事。当然,我听说富士康不赚钱,关闭后有多少隐性债务浮出水面就不得而知了。而这八十万员工失业会造成多少恶果,我也不得而知。
总有企业主跟我抱怨,每年7月调整社保费用基数,作为守法经营的企业,除非员工自己不愿意交,几乎70%的员工企业都交了五险。社保费已用从2008年的每人三百多元上涨到现在的每人八百多元。今年经济危机,照旧上涨社保标准。制定政策的人,你们知道小企业的压力有多大吗?你们每天坐在办公实里,拍脑袋解决社保资金缺口的时候,高谈阔论提高公民收入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取消公务员不交社保的双轨制?为什么不降低公务员和垄断企业员工的退休工资?不是企业主诉苦,很多企业有时候都想把自己交的那份最低基数的社保停了。能省一分是一分,只要不死就硬撑着,即使感觉是自己在给员工打工。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聪明人是从来不会说真话的。许多人不知道倒闭对企业主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企业倒闭意味着你可能家破人亡。中国是没有有限责任公司的,那是工商法规定的,不是商场规则。当公司倒闭,债主会通过黑白两道压榨到你无法生存,工人会哄抢你的企业,政府和有力人士会窥视你的不动产。你要么逃亡,要么死亡。
每个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财务自由或热爱事业、支撑家庭或整个家族。一个企业家的命运往往是整个家族的命运。
每个人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工人不会替资本家想什么,因为工人只要对得起自己的那份工资,已经远远超越了企业主的期望。而企业主,想到的是维持企业生存,不至于拖累家庭。
工人还可以到处打工,一个企业倒闭再起来就如同登山。许许多多的企业家都经历了炼狱般的历程,所谓金钱的光辉、财富的荣耀都是一霎那。
我的朋友max说话很尖刻,他讽刺我:老王,你做到黄光裕又怎样?中国人像千年王八万年龟,你以为你能站起来?还是太太平平写书,一年赚十几万稿费,人前人后,受人尊重,吃喝不愁。你作为一个商人,出去无论是官员还是工人,你都得低头。官员,连个狗屁大的办事员都可以弄你;工人,连个活做不好的,少一分工资都会吵翻天。你还做什么商人?
别动不动给商人上纲上线,商人只是挣了点钱,增加了点就业。
全球化到现在是资本的全球化,并不是劳力资本的全球化。在西方世界,工会林立,导致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阻碍。资本的顺畅流通,必定寻找劳力自由的地方,这是中国得以三十年迅速发展的原因。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 ,三十年的发展带来的收益已经超越了农地收入。但是城市化的限制,如同全世界的移民限制一样,从中国到美国,农民都是非法偷渡者,没有身份,也享受不到福利。这就是全球化资本,非全球化人力的恶果。
实际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大多受到西方各国工会力量的左右,也就是说,中国的劳工在和全球劳工竞争。全球经济不平衡存在一天,劳工的竞争就不会停止。
中国的问题第一是限制土地私有化,力图以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在土地上,这造成了农二代的无根基。而农民没有办法把土地变成财富,他们就无法在城市立足,让第二代融入城市生活。
第二个问题在于不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转身支持垄断国营体系。当国营体系形成垄断后,他照顾的是小团体的利益,同时由于垄断赚钱轻松,因而放弃了创新和研发。只有私营企业主,有了稳定的私权,有长期的基业打算,不是随时准备拔脚溜走,炒房买金,这个时候才能够带来产业的升级换代。这样,才能够带来就业不至于锁定在代工工厂。代工工厂在全球竞争,和印度、柬埔寨、越南竞争,劳工不可能换得高收入。
商人的创造力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如果每个商人都在准备溜走,谁会在这里扎根?指望那些垄断企业吗?你看到过他们有动力创造吗?
许多文人志士主张富士康的劳工有罢工的权利,如果可以罢工,那么会怎么样。老王不才,做了一些日子的生意,学了点半吊子的经济学,看了一点心理学,然后我不自量力地在各位面前谈一下现实的后果:如果富士康遭受到罢工威胁,那么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富士康先忍受退让,之后逐渐转移工厂到海外,最后关闭了事。
在一个商业社会里,请有一点契约精神。资本和劳力在市场上谈好条件,资本出市场价购买劳力,劳工出劳力获得金钱。半当中,劳工违约罢工,说老子不干了,不但如此,我们一起不干了,但是并不是辞职,而是要挟资本要加工资。
在这样的一个无法无天无赖的环境下,企业主只有关闭公司,没有一个傻瓜会冒着破产的风险,随便答应劳工的违约和无赖行为。这不是企业家的理智行为,在自由市场,这是自杀行为。
商人尊重契约,货币和金融以信用为基础,私权保证创造力,创造力产生商业文明,带动就业。如果各位学者以为破坏契约;国家认为滥发货币;公权力认为私权毫不重要;无赖认为可以随意讹诈;那么创造力、商业文明、就业和财富都将远离这个地方的民众。在初期,是商人阶层落荒而逃;几乎是同时,是底层失意;末期是利益集团带着细软去了番邦。
单讲资本家的议价能力,的确是来自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只是搞错了逻辑。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经济体,在最初只能通过人口红利接单来做。在这个过程中,工人养活了自己,比在农田上耕种获益,这就是市场的博弈能力。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要进入刘易斯拐点之后,工人的议价能力就变得很强。
这是事实,这就是自由市场的力量。但是如果工人贪婪,上来就要求美国的工人待遇,我相信以大家这么聪明的智商都会知道发生什么事情。
然而整个社会蓄意忽略这一点,工人得到见解就是企业主剥削了我们。整个劳工阶层在《劳动法》出台后,对企业的伤害达到了顶峰,从而也伤害了劳工本身。
企业关闭搬迁,多少是因为有特色的中国式员工?
我在帮助一些工厂搬到东南亚,下个月去柬埔寨,前些时间在泰国和缅甸都已经感受到中国经济的丝丝寒意。
为什么?因为大量的企业都已经迁往这些国家。
住在缅甸突然停电,楼下响起发电机声音。我纯属无聊,就去研究发电机组。从酒店想起,发电机组要求:噪音小、省油。去翻了一些资料,得出结论,如果我开酒店要选择发电机,只能选择进口的,不能选择国产的。
对照数据表明,进口电机省油、噪音小、使用寿命长、配件合理,可减少维修后的机器变异程度。
深层思考,为何国产做不到?这不是很复杂的技术。第一,国产以价格取胜,不会选择好材料;第二,人的因素。
第二点最要命,因为从我实地考察福安的结果来看,当地人工贵到死,一个焊工的工资可以达到20万年薪,且一不高兴就甩老板走人。
中国劳工素养之差,足以阻碍任何产业的顺利转型。如同整个社会浮躁不堪,劳工的心理浮躁也是非常严重的。如果说日本劳工有匠人心态,中国的大多数劳工是打工心态,哪里工资高,哪里走;怎么好混,怎么做。
发电机组讲究的是配件组合精密。那么对于每个组件的制造,工人必须要非常严谨。同时,好的工匠也是好的设计师,发电机有许多细节,需要从设计上避免,包括磨损、契合、轻巧等等,直接关系到使用时的噪音大小和省油。
实际上,中国的工人大多混过一天算数,很少人会去主动考虑设计工艺改进等等。打听隔壁工资多少,随时准备跳槽是主要心思。就成本上而言,企业主要以金钱激励工人去做发明创造、改进工艺。也难为他了,因为工人在迅速跳槽,得到的收益要超过在工作上的心思。
与当地人聊起工人的使用,当地业主说,如果你给到合适的工资,缅甸工人做事不会懒散,而且认真,这种认真是发自内心的慢工出细活。忠诚是另一方面。当地业主摇头,说雇佣华人,总要担心他们的灵活度,他们脑子活,要不停加工资,即使如此也留不住人。哪天隔壁工资高了,或者觉得学到了生意,就走了。
虽然我一直认为国内营商环境恶劣,很多企业主不做基业长青的打算,但我也和很多企业主聊过,他们不想去海外,不想投机,只想踏踏实实做实业。但说起工人的问题,全部摇头。等到工资上涨到一个程度,海外资本计算效益,中国劳工的低成本红利消失,中国的制造业就会被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的企业击垮。
这不是耸人听闻。
做事专业不是对哪个人、哪个老板、哪个城市和国家的忠诚,而是对自己忠诚。古语说技不压身,就是这个道理。我父亲那一代是这个国家最苦的一代,他一直保持严谨的作风。他退休后设计监工的工厂,精确到毫米尺寸,导致整个施工企业的民工天天叫苦。企业大领导过来看过一次,说:只要王工通过的工程,我就不管了,一个投资两亿的项目就这么撒手交给一个老人。这才叫专业。
我是我们家族最烂的一个,吊儿郎当很多年,现在靠写报告赚钱,也很想偷懒一下,对谁不忠诚一下,但还是坚持写周报。由于服务器的问题传不上共享文档,半夜三更到处找看球的客户帮忙上传。事业无非认真二字,你对不起谁都没关系,对你自己忠诚一点。
几个月前,我对一个敬业的小朋友说:别去管工资多少,现在你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你自己所做,你不是为工资而工作,而是为自己而工作。现在的社会,大多数劳工看多了投机取巧赚钱的窍门,对敬业做事不知道为何物。
说回到制造业转型的本源之难。
俗话说:有恒产者有恒心。目前的私有产权保护缺位,国家资本垄断资源产业,剩下的充分竞争行业让企业家们去做。这里面的私有产权也包括知识产权。
企业主不知道今天之后明天的家业还在不在,所以没有人基于此去做努力。乔布斯在中国,肯定去投资房地产,而非继续创造伟大产品。房地产之后,他肯定把苹果上市圈钱,去放高利贷,炒作大宗商品;或者买铜买胶融资,去放高利贷。苹果只是他的一个抵押品,不过银行一般对知识产权不太重视,他一定会让苹果持有大量固定投资,开发了无数工业园区,以此抵押了数百亿信贷。
如此而已。
我朋友转载了一个微博,说温州一个老板借了1000万高利贷,跑路了。过了三年回来,发现他的债主都跑路了。所以大家认为任何事都讲究时机,这是交易员说的。我说,宏观分析师认为根本原因是没有人赚钱,所有的生意都是旁氏骗局。 所以,分析师得出结论:长趋势,这是要崩溃的。交易员说:先让我在这个时段上做多一下。
交易可以这么做,国家的发展是一个长趋势,抱歉,这个国家的经济只是赌对了10年的资本控制阶段,而非长趋势上的本质溃退。
但是你从许多关于企业转型的话语中看到什么?仇恨!
中国的企业主被绑上祭坛,底层的劳工一定要他们带着血汗工厂的帽子,为底层不能获得的财富付出代价。无论你说什么,无论你告诉他们多少逻辑,都没有用。这个时候,只要一个人出来,振臂高呼:让我们向血汗工厂讨还血债。一群人就会红着眼睛,撕咬着企业主的血肉发泄愤怒。
你看过很多僵尸片吗?这些恐怖片其实揭示的是人性深处深层的丑恶和嗜血本性,被另一个僵尸咬一口,就会变成僵尸,因为他的身体深处充满了仇恨、愤怒、杀戮和饥饿。
所以,其实我只是在简单的提醒海外的企业主如何选择劳工。对于缅甸的企业来说,缅甸劳工有非常好的品质:不偷盗、不投机取巧,知道你对他付出,他对你忠诚。一个企业的发展与稳定的劳工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整天招人遣散人不是办法。
马上就有人反对:你对我们怎么了?我们为什么要对你忠诚?我们付出这么多,得到了什么?
没有人要求你忠诚,在这块土地上,你能对得起那份工资已经阿弥陀佛了,怎么敢指望你忠诚?
企业主会非常的悲凉,在负担重税,每天工作十数个小时透支自己的生命,给社会提供无数就业机会后,面对的是垄断体系资源挤压生存空间和底层发出的歇斯底里的憎恨声音。
民营资本已经明白,前些日子呼吁民间投资,响应寥寥。企业主苦涩的调侃:我们都是孙悟空,有事大师兄,没事紧箍咒。在经过了许多次磨难后,民间资本做的选择就以脚投票。
我们对这个族群无法做到救赎。你在想怎样让整个社会改良到公平、公正,而你想帮的人正在磨牙齿,准备撕开你的喉咙。这就是为何制造业转型之难的本源。
所有的本源前推二十年,为何没有技术学校?为何人们不尊重技术工人?——其实不对,这年头老板拿技术工人当宝贝;人们为何投机取巧?劳工为何和企业主捣乱?企业主为何不肯专注于做实业?
这就是缘起之后的宿命,劫!
中国商人与中国式员工,未来是一出悲剧?
随着计划生育继续执行,人口红利已经接近消失,客观上也给许多劳工带来了要高工资的议价能力。
在金融业,世界级别的大银行、投行、对冲基金、大企业所拥有的研究部门,不会忽视中国的一项国策:计划生育。这些金融机构当然不是为了关心中国母婴的人权,而是关心自己的投资安全。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在八十年代大约11个人养一个老人,不久的将来3个人养一个老人。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危机不仅仅在于养老金账户和医疗账户的枯竭,同时也将带来政治体制的突变。因为年轻人的减少,将不再有足够的人口红利提供足够的税收,支撑过于庞大的体制队伍。从事业单位到底层公务员,将会面临失业或者减少收入的改制。
劳工成本的上升,也将导致制造业竞争力下降,不再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失业率大增。而那些失去工作的事业单位和底层公务员,将因为缺少技能加入庞大的失业队伍。
这将是个噩梦,因为就业岗位缺少、实体经济下滑带来的财政收入也将急剧下滑,无法负担老人的养老医疗需求、失业人员的补助,政府势必步入赤字债务的循环里。
同时在完成了城市化的广大国土上,将有数不清的房屋空关。投资将不会再起作用,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完成,出口因为人口红利的结束而衰败,消费因为大规模失业和年轻人减少而紧缩。但是目前的状况造成了劳工认为企业有求于自己,对于企业来说加剧了经营的困境。
这里不得不谈及劳工的P民心理。过去三十年,庙堂以经济发展替代自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只要P民能够看到实在的利益,他们并不想上广场。为何现在行不通了?老干部非常忧郁:我们打下了江山,为他们发展经济,建起高楼大厦,为何他们恨我们?
如果你听说国家的富人只有一成在私营体系,你会惊讶吗?你会。从高利贷事件中,你会明白,真正有钱的是谁。在最初的二十年发展中,私营体系积累了大量财富,后十年这些财富已经发生了转移,现在的私营企业大多数是中产阶级。
无论是通往奴役之路,还是血酬定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一个经济发展的社会,如果没有自由和制衡体系,最终会变成了一个财富输送沟渠。今年财政收入有可能达到10万亿人民币,这是水面上的;水下的潜流输送,大概与此数字相当。
这个国度要进入文明开放的社会,只有全民和解,建立制衡体系,人人监督人人,向上输送的沟渠才会枯竭。尊重私权,开放市场,私有企业有恒产才能有恒心,扎根于此,做基业长青的打算,解决社会需要的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
金融的逻辑基于贪婪和恐惧。国有银行只有恐惧没有贪婪,他们的算计是国有体系,有国家兜底,即使效率不高最终也会有人买单,因此贷款去了国企。这对私人没有好处,于是寻租者利用各种渠道把资金给高利贷者,高利贷去了私企。私企在一年前就安排了护照和签证,以至于高利贷者蹲守美欧领事馆都没有看到欠债的企业主身影,证明这些企业主已经不相信自己能够活下去。这些企业主对实业的恐惧,也就是庙堂的噩梦,因为他们不玩了,就业市场在哪里?
最终,这个烂摊子一定是政府出面收拾,国企不得不全面接管经济。在最初的三十年里,在全球历来的经验里,国有体系都是无效率的,无法解决就业问题。
上山下乡的源头在于当年的国营体系已经无法解决数千万年轻人的就业,留在城市里是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即使下乡,也没有在农业里解决就业问题,到文革期间,全国经济已经在崩溃边缘。邓公不得不在1978年稳定政权后开始改革,他的选择只有两条路:大饥荒饿死数千万人,或者改革让所有人吃饱饭。
我非常反感现在理论界的一种说法,说邓公当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产生垄断资本家。
在一个体制内,邓公做了他力所能及的最大努力,以变通的合约:承包责任制,暂时解决了私权问题,激发了广大P民的创业热情,耕作农业,创立私企。
而朱相在体制内,也做了力所能及的最大努力,让国企工人下岗,促进私企发展,开拓了出口市场。
但是宿命,是一条自食其尾的蛇,封闭社会的利益输送自然而然的发生,向上的沟渠自动形成,最终形成的是倒退回到起点。而现在这一切都已消失,劳工创业的路途已经过于遥远,而他们对企业主的要求又过于远大。
中国式企业家与中国式劳工的故事已经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边缘。
经商二十年的顿悟:别对员工唱歌
文/色色大玩家
本人四十多岁,大学老师出身,下海20年,民营企业老板,做软件研发。公司规模最多时有120人,去年80人,目前50人。
经济形式不好,但一般人很难想象经济危机的到来会像洪水般迅猛,你还没有反应过来就一下把你扑倒在地,在大脑还是一片空白时你已经置身浪涛中,你挣扎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活命!
实话实说,如果不是真的过不下去了,没有一个老板会解散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团队。通常,本能的反应是使出浑身力气,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筹集各方力量,努力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行,让这个团队渡过难关。为此,我陆续卖出了自己的两套房子。
我的努力没有换来如期的结局,公司资金不畅,人员陆续离开,每一个核心员工的离开我都很痛心,那些人都是我多年调教出来的,我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不菲的投入。
以中国目前的教育水平,你以为一个大学毕业生离开学校就马上可以创造价值吗?没有半年以上的纯粹培训,他们连门都找不到;没有两年以上的专人培训,他们根本无法独立完成一个项目模块的开发。但没有办法,我不能阻止他们的离开,我只好默默地祝福:也许你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公司。
触发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不是技术人员的离开,而是行政文员一类的辅助员工。这些平时看起来很文质彬彬、和蔼温顺的女孩子们,在公司发生困难时,一改平时的表现,强硬得让我大跌眼镜。
其实公司并没有明确的裁员计划,但公司业务萎缩,各项工作自然减少。我们计划合并一些部门,让工作不饱和的员工帮助一下工作繁忙的员工。比如:人事部由于近期不需要招聘自然就没有太多事情做,但总经办很忙,调整一下让人事部的员工去帮总经办接待;出纳的事情也不多,可以帮行政部做些出车统计等事情。
但当我把这个意思跟他们说的时候,不止一个员工跟我“据理力争”,说劳动合同上我们的职位是什么就是什么,公司这样做是违反劳动合同,要去告公司。
一提《劳动法》我就头大。那是一部让所有管理者都头痛的法律,或者说是一部让中国企业的劳资关系空前紧张的一部法律。如果这部法律能阻止我调整部门合并,这个企业还如何去管理?
几个员工坚持不服从公司安排,一致要求公司解雇他们,要赔偿N+1。有的人甚至还追着管理人员问:什么时候解雇我?你们快点出通知呀。
公司当前资金周转困难,这些员工都是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待遇也不低,按照N+1支付,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最少的能拿到一万多,多的达到两三万。如果要解雇他们,一下子就要拿出近10万,目前我真的拿不出。看到这些急切等待赔偿的员工表情,想想这么多年来大家共处的日子,只能感叹一声:人心叵测,世风日下!
这些年,在公司效益好的时候,我没有亏待每个人,尤其是近年来物价飞涨,我们大幅度调整了员工工资,最少都比2008年前增加了50%。此外,我们还增加了许多福利:开通了接送员工的班车,使大家免受挤车之苦;公司自建食堂,员工一日三餐都由公司免费提供。还有员工宿舍、外出旅游、培训进修、年度体检等等。虽然我们只是民营企业,但我一直希望大家能够在这间公司自豪地工作。我自诩是个儒商,毕竟出身大学教师,不想让自己像一个土财主一样锱铢必较。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几年来大家荣辱与共,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今天公司资金有困难,他们急着走,无非就是图个赔偿金。为了这些钱,他们不顾及任何脸面和感情;为了这些钱,他们才不管明天会怎样。
自从《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这部法律表面上是维护员工的利益,实际上却是极大地损害了员工的根本利益。
请问:员工的希望和出路在哪里?难道都是自立门户吗?毕竟大多数员工的利益要通过企业实现,从这层意义来看,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员工离不开企业,企业更离不开员工。但一部劳动合同法把两者彻底对立了起来,今天我的员工之所以如此表现,完全拜劳动合同法所赐。
这部法律的立法初衷并没有错,提高员工待遇,强化员工地位。但错在选错了参考系,立法者把全国的民营企业都当成山西黑煤窑,把所有民营企业家当成黑煤窑的恶毒老板,对全国民营企业痛下杀手,鼓励每个员工去告状,只要告状你就必胜。立法者变态的心理导致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割裂,导致企业——这个最基础的社会经济细胞内部断裂,社会怎么能够稳定?
我决定让这几个员工陆续离开,赔偿他们就是,我只是不想公司内的气氛再受影响。他们拿到那些钱可能会开心过上几个月,然后呢?他们就那么自信可以很快找到像现在一样的公司?那些钱能给她们一辈子的快乐吗?相反,我付出这些代价却得到了宝贵的经验,那就是除非万不得已,今后我绝不再招人。
员工本来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但今天在中国,部分员工已经成为了企业的最大危险源。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美德早已经被丢弃,取而代之的是对不劳而获的热切期待。
今后我会努力压缩员工人数,将3份工作分给两个人干,但我一定会把这3份工资分给干活的两个人,必须保证员工的付出与回报一致。但是对不起,我绝不会再招人。当然,任务没有人就无法完成,问题很好解决:外包、兼职、请临时工、请实习生,但绝不聘请正式员工。我不想我的员工动不动就威胁说要告我,我知道只要上告我必定失败,因为劳动合同法在那里,它宣称是一部保护员工的法律。我哀叹为什么没有一部保护企业的法律,有人说企业不需要保护,因为企业一直就是强势的,只有员工才需要保护。可是有谁知道:高科技企业,员工才是真正的强势。
努力减少人员,不仅是减少麻烦,更多的是增加了利润,我们的日子会更好过。10个、20个,甚至30个,也许这就是我今年的裁员目标。裁下来的员工,我保证按照劳动合同法给予赔偿,他们都是给公司做过贡献的,我不会对不起他们。留下的人也许没有像他们那样得到赔偿,但是我会大幅度调整工资,让留下的员工工资保持在同行业的1.5倍以上。
写下这些我只是想给自己提个醒:不要再犯傻,不要再招人。船小掉头快,人少负担轻,经济危机时刻,这也许是一个民营老板最明智的选择。
大家看:
◎ 俯瞰烤苹果:我有相似的经历与感受。一直跟员工讲,大环境不好,希望我们自己能打造一个好的小环境,因此在福利、文化、教育培训上做了很多努力,每月公司吃一次饭,还做了小剧场,但是员工根本不领情,只关心到口袋里的钱。后来我放弃了,每天盯着人事招聘,希望吐故纳新。应聘的络绎不绝,怪了,所有人都乖了,这真不是我要的结果。到后来我明白,不管你怎么理想,企业到头来只是一个经济动物,不能违背经济规律。
◎ 我也说聊斋:我的朋友业务量不少,但几乎没有养人,他是这么做的:1、会计找带账;2、销售、公关找几个人;3、找到业务后,反包给甲方的相关人员(总体算比雇全职的便宜),自己只做其中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那一块;4、写代码分难度请研究生、本科生、甚至教授、博导写,总体算比雇全职便宜。
◎ gsm0192:企业规模如果不是很大,压力全部在老板身上。不少企业老板奔波劳累,似乎就是为了给员工发薪。我认识的几个做小企业的朋友都想关闭了,除了原材料、房租水电和员工薪水,几乎就没有剩余的,稍微不小心就亏本。
◎ 马莲1:仔细研读过劳动法,三个感觉:第一,把企业都按“黑心老板”假设,过分强调员工的权益而考虑企业的利益很少,立法思路上企业与员工对立;第二,政府推卸应尽的社会责任,把球踢给企业;第三,民营企业想“合法”经营,从环境看,几乎不可能,除非你不想盈利。
◎ 总有尽头:今年我一个人都没留,有单全找临时工,工资偏高一点,省心得多。另今年连门市部都关了,省一点是一点,这年头能活下去就是希望。
◎ WARLORDSUN:参考一下28定理吧,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永远是那20%,与其花力气在每个人身上,不如进行重点投资,维持好这20%的核心团队。
◎ 热情欢迎你:许多人分析劳资关系,就是在老板和劳动者之间看问题,公说共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不服谁。其实影响劳动者和老板利益关系的还有另外一个力量,为什么美国、日本的企业可以往百年老店做,积累越来越多,资产越来越雄厚,老板和员工双得利,咱们就不行呢?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 血干了就变黑:中国人有什么“契约精神”?看看有多少员工遵守合同上的关于提前XX天解约的规定?几乎70%都是拍屁股就走人,给公司两周准备已经算有点良心了。
◎ wulili:我也是一个小企业的资方,用了近30个工人,每年出口300万美金,国内市场不敢做,欠钱厉害,弄不好就坏账,想通过法律途径要欠款,费精神费钱。现在企业开支最大的是物流费、银行收费、员工工资。工人工资平均要付3000元/月,还要过节费、年奖金。以前平均纯利在30%,如今仅2—3%。看经济形势,如照此下去,准备减员或歇业。
◎ 跟猫混的老鼠: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感恩,对自己所工作的公司或企业没有忠诚度。
◎ 唯我:站在企业主的角度,没有忠诚度,再牛的员工都没用。
劳动法,你让多少中国商人黯然伤神?
口述/张时辉北京乐为民法律服务所主任 执笔/高贤宁王晶
劳动争议纠纷案激增5倍:
员工不诉不快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者的权益更进一步受法律保护,同时劳动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高。2008年5月1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从不同程度和角度使劳动者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也使维权成本减低。这是司法的进步,我们应当为之高兴,但同时也是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法律意识的考验。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全国各地劳动争议案件急剧增长约5倍,该部分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绝大部分是员工状告企业。这种现象值得企业主深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员工告企业?是企业自身存在某些问题还是员工存在无事实基础和法律依据而故意诉讼呢?更或者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深仇大恨、不诉不快呢?
经历了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件,归类一下,员工的讼请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是否签订或续签书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双倍工资问题;2、是否需要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赔偿)金问题;3、支付待岗生活费问题;4、未休年休假工资问题;5、是否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问题;6、工伤赔偿问题;7、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加班工资问题;8、病假工资问题;9、产假工资问题;10、档案问题;11、竞业限制补偿金问题;12、是否存在劳动关系问题等等。对企业来说应当重视以上几点是否处理好,是否会和员工发生纠纷。
一个案件的背后:
法律是干什么用的?
2007年1月1日,王先生与A公司合作,具体合作业务是王先生承包A公司一个区域的销售业务,但王先生每周向A公司汇报工作及听取A公司的工作安排。王先生承包业务后为了拓展业务于2007年5月10日雇佣李小姐为其工作,王先生每月按照销售量核算李小姐的劳动报酬,李小姐每月工资约6000元。A公司一直认为自己与王先生属于承包关系,故一直未与王先生、李小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直到2009年10月,李小姐在工作中受伤,A公司认不应当为李小姐的受伤承担赔偿责任,应当由王先生承担赔偿责任。
李小姐不服A公司的决定,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确认2007年5月10起至今与A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和请求支付2008年2月1日至2008年12月30日期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差额66000元。并向工伤认定科申请工伤认定。
李小姐的主张全部得到仲裁委和法院的支持。A公司百思不得其解地问:“我与王先生是承包合同关系,李小姐是王先生雇佣的,我公司并未对李小姐管理,也未向其支付工资,怎么可能我公司与李小姐存在劳动关系?他的受伤为什么要我公司赔偿?”。其实该案件法律依据很清楚:依照劳社部发〔2005〕12号 《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第四条: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故李小姐与A公司存在劳动关系。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故李小姐请求支付2008年2月1日至2008年12月30日期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差额66000元得到法院的支持。
关于该案件,主要问题是现在很多企业按照常规的经营模式,进行发包分包等形式经营,对发包对象的资格不考虑全面造成的。如果A公司发包对象选择有资格的企业,那么A公司就无须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A公司熟知相关法律,A公司就会与王先生、李小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A公司就可以避免支付双倍工资和赔偿工伤待遇的代价。
很多人认为法律是打官司用的,其实真正的法律含义是防范纠纷的发生,只有大家对法律充分了解,才能守法。
一纸诉状,
多少企业吃了哑巴亏?
在某些劳动争议案件中,客观地说对企业而言处于被动地位。例如:一个员工在单位正常工作并劳动合同期限未到期,该员工找到新工作或另单位以高工资聘请,该员工有可能会:1、马上离开原单位,不管企业的工作是否交接等问题。2、先申请离职,等待批准同意或以请假方式离开。针对第一种马上离开,对企业来说,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针对第二种先申请离职,等待批准同意,如果此时企业不同意员工离职,那么该员工有可能会同企业谈条件要求加工资等。企业如果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员工即使留下也不一定会认真工作,作为一个企业,继续留用这样的员工是没有价值的。但反之,员工就会将企业告上法庭,要求企业给予各项形形色色赔偿。然而离职人员会不会被商业中的竞争对手雇佣,对原企业来说很难把握。虽然劳动合同法规定竞业限制条款,但竞业限制的对象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且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竞业限制费。即便如此,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有的员工在离职之后,企业很难跟踪该员工是否依然从事相同的行业,即使得知员工拿着竞业限制费依然从事相同的行业,作为企业取证难,维权费用高,很多时候还是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在经历的案件中记忆比较深的有一个案例:姐妹俩同在一个企业工作,姐姐是人力资源经理,主要负责招聘员工、与员工签订合同以及公司档案管理等工作;妹妹是销售业务员。在劳动合同未到期的情况下,姐妹俩未做任何离职申请同时离开该企业,企业多次联系无果,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重新招人。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月后该企业收到仲裁委发出的开庭通知及申请书,姐妹二人要求企业赔偿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赔偿金。此时企业才得知,当时姐妹二人入职时的劳动合同不翼而飞了。企业断定是其姐姐拿走并马上报警,但苦于没有证据,公安机关无法受理。在庭审中,企业无法举证已经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结果判令企业赔偿姐妹二人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共计197000元。庭审中,姐妹二人出具了一份盖有公司公章的辞退证明,企业回想,姐姐经常有机会带公章出去办理社会保险等,有机会单独携带公章,推定是姐姐自己打印好辞退证明,私自盖的公章。但企业无证据证明,结果判令企业赔偿二人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赔偿金17000元。
就该案件,对企业来说是吃哑巴亏了。但回想一下,企业在成长的同时,有必要把自己的员工整体素质一起提高,加强员工道德培训,也许就不会发生这起案件。
此外,安全问题也是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有做企业的朋友,每次见面跟我说,现在每天精神高度紧张,就怕出安全问题。随便出点问题企业就得搭上好几万:司机从车厢往下跳,说是腿骨受伤了。对不起,工伤,你要赔钱2万;工人试用三天,把手伸到模具里,压骨折了,对不起,工伤,你要赔钱5万;工人在路上被摩托车碰了,对不起,你要赔7万;业务员开车在外面逛撞死人,对不起,你要赔20万。熟悉劳动法的应该知道,出了事,社保工伤险赔偿的是小头里的小头,大头还是要企业来承担。
类似的案件举不胜举。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企业家,如果公司制度规范,管理完善,就会避免类似风险的出现。很多私营企业主,认为自己情感化管理,员工就不会状告企业,同时也会规避掉法律风险,这种想法是十分幼稚也存在很大风险。
诉讼成本低廉:
员工恶意诉讼到什么时候?
越来越多企业和员工之间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发生,归根到底是利益的驱动。目前有一种现象值得企业家重视。有个别员工入职后,企业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员工拖拖拉拉,一旦拖到两个月以上的,就会将企业告上法庭,要求支付前几个月的双倍工资。这种员工的特点就是经常跳槽,且在签订劳动合同问题上不主动、积极,甚至故意拖延。
在我们看到的形形色色员工状告企业的案件中,并不是所有的案件过错方都在企业,但是为什么只要员工提出诉讼请求,企业基本上都会败诉呢?问题主要出在企业管理上。企业是规章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细节不到位,管理人员法律知识欠缺。大部分企业都将注意力放在企业经营上,一旦存在法律漏洞,员工几乎一告一个准。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所有维护劳动者利益的诉讼零费用,即使到法院起诉,也只有十元的诉讼费。一方面诉讼费用成本低,另一方面,《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员工的保障相对偏多,导致劳动法的普及率前所未有地高。在人人都了解劳动法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主却不是很了解,这也造成了在面对劳动纠纷时,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有一家做软件开发的企业,员工工资普遍比较高,在公司一个重点项目开发到一半的时候,一位核心员工提出项目完成后公司应给予一部分提成。但企业主却认为,已经正常支付高额工资,提成理由不充分。由于自己的请求未被采纳,这位核心员工在第二天便将企业告上法庭,诉讼请求是未签劳动合同,请求支付双倍工资。现实的情况是,这位员工在应聘成功后第二天便被派往外地工作,因此一直未签劳动合同。软件项目开发的所有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这位核心员工手里,员工的突然离职,导致这家企业被迫暂停所有项目,企业损失巨大。
保护员工利益没错,可谁来保护用工企业的利益?
我国执行的《劳动合同法》保护了大部分劳动者的利益,但对员工不顾合同约定私自离职的,对用工企业来说利益无法保证。如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能够约定违约金,双方都按照约定执行,一方违约,就需要支付另一方违约金,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就会减少很多。
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现实中不太可能出台法律允许雇佣双方约定违约金。一方面,《劳动合同法》面对的是所有的劳动者,是中国涉及人群最广的一部法律,它的社会影响力很大;其次,劳动者和企业相比,劳动者还是相对属于弱势,一旦法律允许雇佣双方赔偿违约金,员工的利益将很难得到保障。比如,员工在迫切需要一份工作的情况下,会迫于生活压力签订违约金条款。如果这位员工月薪两千,违约金是三万,一年之后由于员工存在客观事实必须离开企业,那么员工就构成违约行为,即员工一年的工资也不足以支付违约金。
中国民营企业起步时间短,拉低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但导致民营企业“短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面临多种法律风险。同时,如果企业和员工同时秉承诚信的契约精神,企业对员工诚信,员工不仅对客户诚信,也能对自己的企业诚信之时,这个企业一定会按照企业的思维模式很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