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2-04-29 18:44梁耀新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圆锥计算方法周长

梁耀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亲自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价值标准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做到“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把问题的情景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诱发出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动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

例如教学“乘法应用题”时,我在课本准备题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两道求和的应用题:(1)同学们浇树,一组有3人,另一组有4人,一共有几人?(2)同学们浇树,一人浇了4棵,另一人浇3棵,一共浇多少棵树?这两道题是已学过的知识,学生的思维往往已成定式,很快就能根据“一共”的特点确定用加法计算. 接着出示例题:同学们浇树,每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由于低年级学生只学过“求剩余”和“求和”两种类型的应用题. 因此,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已成了一种定式,看见“一共”就加. 那么此例题能否用加法来计算?为什么?同样是求“一共”却为什么不用加法计算?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知识、探究为什么的欲望,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新知.

二、诱导独立探索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 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 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 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例如教学“72 - 49 = ”,我们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要求学生想:72 - 40 = 32,32 - 9 = 23,或72 - 9=63,63 - 40 = 23. 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 学生通过探索,除了想出以上两种方法,还说出了各种想法:①70 - 40 = 30,30 - 10 = 20,12 - 9 = 3,3 + 20 = 23;②70 - 49 = 21,21 + 2 = 23;③12 - 9=3,60 -40 = 20,20 + 3 = 23;④72 - 50 = 22, 22 + 1 = 23,等等,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进行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通过互相开拓、补充、修改,促使各种见解、观点、意见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让每名同学用2根长5厘米的红色小棒和2根长3厘米的蓝色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出示学习题:① 要求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什么?② 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各自观察用小棒围成的长方形,在自备本上写出计算方法,小组长召集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计算方法及想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① 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它四条边长的总和;② 计算方法有:5 + 3 + 5 + 3 = 16(厘米);5 × 2 + 3 × 2 = 16(厘米);③ (5 + 3) × 2 = 16(厘米). 再引导学生对三种解法进行比较,得出长方形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长方形的周长 = (长 + 宽) × 2.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应用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在目标体系里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 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出示两个圆锥图形);第二层,一个圆柱体橡皮泥,底面积是18平方厘米,高5厘米,把它捏成:(1)底面积不变的圆锥,圆锥的高是多少?(2)高不变的圆锥,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3)底面积12平方厘米,圆锥的高是多少?第三层,一个圆柱形木料,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30厘米. 若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能得出哪些结论,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使学生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进行认识不断深化,最后根据条件自由地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五、重视评价体验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评价体验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

例如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总结评价时,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这些知识的?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与三角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有何异同?通过讨论,教师肯定同学们:① 能探索出长方形周长的多种解法;② 寻找出与三角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异同点;③ 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④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迁移、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通过这种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感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圆锥计算方法周长
浮力计算方法汇集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巧算周长
随机振动试验包络计算方法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