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大学精神在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2-04-29 00:44:03王红霞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10期

王红霞

摘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的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对现代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如何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在简要阐述蔡元培大学精神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蔡元培的大学精神加强现代大学文化建设,期望能发挥大学辐射作用,提升示范功能,以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蔡元培大学精神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是传授知识、传承文明、引领文化的圣地,是文化研究、创新和推广的中心,是培养先进文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更对现代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大学文化是“教化人”的,应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大学精神和文化里。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精髓和灵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最前沿。高校应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推进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挥大学辐射作用,提升示范功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蔡元培大学精神的形成深受其中西融会的文化观影响,这种中西融会思想的形成过程也伴随着他的大学精神理念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1]。正是蔡元培奠定了北京大学精神,使北京大学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他提出的大学精神不仅仅对北京大学,对我国的其他高校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本文期望各高校能以蔡元培的大学精神为指导,深入思考在当前的新形势、新环境下,如何加强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从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蔡元培的大学精神

《北大之父蔡元培》是一本传诵多年的经典之作,是很多高校管理者的必读书目[2]。通读此书后可以将蔡元培的大学精神概括为以下几点:学术至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教授治校。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所在,是纯粹的、独立的研究学术的象牙塔。在一切事务、纷争面前,学术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是最有说服力的。他选择教师的唯一标准是“有学问没学问”。他主持北京大学工作期间,校园中有自由主义者、保皇主义者、马列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复辟主义者,各路大师汇聚一堂。教师们有不同的观点、想法、主张,都可以提出来讨论、激辩。即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很激烈的辩论,不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教授一般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较深的造诣,为了发挥教授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学校赋予其对学术及其他事务的管理权力,充分体现教授的领导作用。蔡元培秉承“教育以教师为本”的传统教育观念,坚持“让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大学”,使得“教授治校”在北京大学得以顺利实施。

蔡元培的大学精神不仅促进了北京大学由官僚养成所向现代大学的转变,而且促进了我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直到今天对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蔡元培大学精神在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作为我国最高的文化中心,是任何组织团体都无法替代的。在当前知识爆炸、信息速食的背景下,大学具有传道授业解惑、思辨真伪、激发才智的作用。

大学文化不仅指琴棋书画、语数外专,更强调学校的精神面貌、校风校纪等人文环境,是大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学将人类的杰出思想、伟大智慧、崇高人格升华到极致,并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3]。杨叔子先生提出的“五精五荒”,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4],精准地概括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这种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由此可见,大学文化建设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既要培养具有较多专业知识和较高专业素质的“文化人才”,又要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行和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才”。在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新时代,如何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的作用,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现代大学应从哪些方面继承和发扬蔡元培大学精神,使之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呢?

1.谨守“学术至上”

首先,大学应坚守“学术至上”的信念,这是任何大学都必须恪守的原则。当前,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的大学已经偏离了学术至上的轨道。北京师范大学的某教授曾经在微博上发了一句话,在2011年轰动一时,即“40岁时,没有4,000万元你别来见我。”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还历历在目,学校教授却出如此言论,无不让人错愕。这位教授的言论与蔡元培“学术至上”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同年,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挂牌改名为“真维斯楼”。全国最著名大学之一的商业味道如此浓烈。但如果以“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5]为中心的大学思想和教育来衡量的话,清华大学此举已经偏离了大学教育的精神。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学术之风劲吹!足见其对学术的重视。我国的陈寅恪等一大批卓越的学者更是坚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当年,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其骨气和傲气令人钦佩。但在当今社会,收入等经济元素却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杆,这是不尊重科学、不尊重学术的表现。在市场经济对整个社会影响很大的今天,大学更应坚守蔡元培“学术至上”的大学精神,守护这方净土,努力探索学问、追求真理,而非追求世俗的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

2.崇尚“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大学应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提倡学术自由和民主。2010年11月,北京大学制定了学业会商制度,“思想偏激”的学生也可被纳入会商的范围,引起一片哗然与质疑。在实行自主招生前,北京大学学生几乎都是各省市的高考状元,许多学生的言谈、思想都个性十足,很难界定谁属于“思想偏激”,错误的会商反而容易埋没这些学生的个性。若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而闻名的北京大学都不能包容学生的个性与自由,那目前大学的思想保守落后到何种地步便显而易见了。为什么当前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却不再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辜鸿铭这些学术见解和世界观迥异的人物,为什么不再有陈景润、华罗庚这样的大家,这值得我们对现行的大学教育进行认真的反思。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谈到:“繁荣文学艺术要解放思想,贯彻双百方针。实行双百方针,就是要保障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鼓励解放思想,提倡兼收并蓄,尊重客观规律,为探索真理、勇于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学术土壤。”他强调,贯彻双百方针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按照蔡元培大学精神中“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兼容”而不是无所不容、“并包”而不是无所不包的原则,当代大学对积淀的民族文化、对外来的西方文化应择善而行、融合通用,从而打破桎梏、广迎人才,开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

3.探索“教授治校”

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最早实行“教授治校”制度的。“教授治校”是当时中国大学公认的大学管理主导价值。大学的组织形式一般由董事会、教授会和评议会组成。教授会由学校全体教授组成,主要负责课程、学生训育、考试等与教学相关的事务。评议会由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和教授会选举出的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制定学校预算、科系的建立和废止,以及学校各种规程等事务。蔡元培“让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大学”的思想得以实现,这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对“学术至上”的坚守。

当前,我国大学规模不断扩大,人员日益增多和复杂化,行政权力日益凸显,教授在各级决策机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人们对教授到底应在学校管理中扮演何种角色仍有很多争议[6]。因此,为了加强现代大学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教授治校”。“教授治校”并不是为了给教授以官职,而是为了让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对学校的方针政策给出高瞻远瞩、基于学生实际的建议。大学里如果官员权力太大,教授反而成为学校的附属品,没有地位和尊严,这是非常不利于大学发展的。因此,应让有能力的教授(或普通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给予其一定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这对推动现代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蔡元培大学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倍加珍惜,传承并践行。在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加强蔡元培大学精神的教育,要谨记“教育应指导社会,而非追逐社会”;要以学术为载体,提升大学文化建设水平,丰富大学文化建设内涵,不断推进大学文化创新,发挥高校在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唐淋源、 彭虹斌. 蔡元培大学精神及其文化根源[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53-56.

[2]陈军. 北大之父蔡元培[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3]黄雅丽. 延安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7,(36):54-56.

[4]杨叔子. 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1999,(4):1-6.

[5]高平叔.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6]陈发美. 蔡元培的“教授治校”思想与实践[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2000,(6):44-47.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 实习编辑:祖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