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的评价 评价中的学术

2012-04-29 00:44王次炤
人民音乐 2012年10期
关键词:陈怡室内乐作曲

龚晓婷所著《熟悉中的惊奇——陈怡混和室内乐创作研究》是一本独特的研究作曲家创作的专著。说它独特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选题独特;第二,写法独特;第三,观点独特。从选题来看,作者选的是一位作曲家的一种体裁的作品,这在同类研究中较少见到。近年来,研究陈怡创作的文章不少,这不仅由于陈怡作为华人作曲家在当今国际作曲领域中的影响,更主要的是由于陈怡的创作超越了传统的思维模式,用一种新颖的音乐语言创造了当代中国音乐的新风格。混合室内乐正是这种新风格的集中体现。龚晓婷选择混合室内乐作为研究对象,既抓住了陈怡创作风格的重要方面,也在无形中倡导一种自由结合式的混合性器乐思维。从写法上来看,这部专著式的创作研究用清晰的文体结构和多层次的阐述,全面地揭示出陈怡混合室内乐创作的形式特征和内在精神。陈怡的室内乐作品众多,本书只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作者从对作品的形式分析着手,再上升到对技术风格的研究,最后从艺术学、美学和文化学的高度做出总结。值得一提的是,全书行文既朴实严谨,又深入细致,同时不失语言表达上的流畅优美。

从观点上看,这部著作抓住了三个要害问题。第一,中国音乐如何走向世界?作者正是从对陈怡混合室内乐作品的研究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认为,只有在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多元融合中才能创造出具有国际化的音乐作品。因为文化艺术既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基础,又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容纳各种外来因素和新思维带来的当代意识。陈怡的作品正是以这种开放的模式走向了世界。第二,如何保持文化传统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作者仍然从对陈怡混合室内乐作品的研究中找到答案。她认为“善于发现和利用自身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资源”是保持文化传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陈怡的作品正是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发扬光大,以此延续了中国音乐传统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生命力。作者在结语中写道:“陈怡的音乐创作始终渗透着中国气息,但很难发现其‘中国制造的标签,她的音乐是写给世界的听众的”。的确,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格局中,只有超越传统、面向世界,才能保持文化传统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民族器乐独特的表现力?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作者依然从陈怡的作品中找到答案。在对陈怡混和室内乐中兼有中西乐器运用的乐曲作听觉分析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民族乐器的音色不但没有被掩盖,反而以更鲜明的特色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表现力”。

总之,这本专著的特色是鲜明的,它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清晰的音乐分析,还有强烈的文化观念和创作思想。本书的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分别是我的同事和同学,也都是我多年的好朋友。陈怡是我的同学,她在学生时代就显示出作曲才华,后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同时任两个乐团的驻团作曲家,三年后被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聘为全职作曲教授,后又被密苏里大学聘为讲座教授。2006年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长江学者,也是国家教育部唯一聘任的艺术类专业的长江学者。关于陈怡的创作和艺术成就,本书已有详细介绍,不必再复述。想补充的是,陈怡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她的才华和勤奋,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的思想观念和人格魅力。陈怡是一位有思想的作曲家,也是一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创作观念的作曲家。因而,她的作品不仅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而且还蕴含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陈怡是一位心胸开阔、热情善良和能为别人着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睿智谦和、循循善诱和富有亲和力的教授。她的艺术道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延伸,她的教学和学术活动能跨越中西并深入人心。龚晓婷是我院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生时代听过我的课,她的独立思考和富有创建性的考试文章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留校任教后,在复调教学领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曾担任复调教研室主任。在攻读作品分析博士学位,期间曾作为访问学者到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交流学习。龚晓婷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她在作曲、作曲理论研究和作曲教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并善于写诗撰文。作为一名作曲家,她的作品多次获奖;作为一名学者和教授,她多次获得教学和科研成果奖。由于成绩突出,她曾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鉴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学术成就,我对本书中所显示出的学术创新和艺术价值予以更明确的肯定和赞赏,深深地期待着每一位读者能够感悟到本书中的艺术品位和学术真谛,并用它来激励自己的创作和研究。

王次炤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人民音乐》主编

(责任编辑张萌)

猜你喜欢
陈怡室内乐作曲
“变废为宝”总动员
谁偷走了钱?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在音响上的新探索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George Gershwin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
Effectiveness Of Multimodality Pedagogies In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