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锡军
摘要:宜兴紫砂壶是我国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陶。作为宜兴陶器中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产品,随着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其实用工艺美术品功能的内涵也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紫砂壶;传统文化
1 紫砂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把紫砂壶,不仅是一件饮茶的器皿,它在融入中国原始制陶技术、商周青铜工艺、唐宋书法绘画、明代家具线条的同时,还糅合了舞蹈、诗词、色彩、服饰、雕塑、篆刻、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把中华文化的诸多奥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凝聚着民俗文化的愿景与期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是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直观体现。壶色紫而不姹、红而不嫣,它与中庸之道一脉相承;壶型素面素心、内外兼修,具有“茶禅一味,壶佛一体”的淡定;壶韵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它是返朴归真的生动体现。
它与古老的阴阳五行实现了绝妙的契合,任何一把紫砂壶都有阴的象征、阳的符号,其原料五行相杂,其颜色五彩缤纷,金木水火土的寓意贯于其中。把这阴阳五行的结晶捧在手上、揣在怀里,就等于是手捧着万物根本,胸怀着大千世界。融汇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紫砂壶,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令人拍案叫绝。它集哲学思想、自然韵律、人文精神于一身,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紫砂文化,并随着雅士的赞咏、茶香的远飘“茗壶奔走天下半”。
2 跨越六百年的紫砂艺术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兴于明代,至明代万历年间发展成熟。明末清初,名家名壶辈出,紫砂工艺空前繁荣,直至现代宜兴紫砂到达鼎盛时期,迄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最早的紫砂造壶高手当推明朝正德年间的供春。他模仿银杏树所做的“树瘿壶”,把紫砂壶从粗糙的手工业品升华为工艺美术的创作,其造型新颖、温雅天然,得到当时社会名流、雅士们的认同赞赏,称其为“供春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美称。“供春壶”的诞生是紫砂壶艺由稚嫩走向成熟,从敝陋走向高雅的转折点,供春也因此被后人誉为“陶壶鼻祖”。
随着壶艺名家与文人雅士共襄盛举,紫砂壶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而得以升华,从单纯的实用器皿衍生出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清朝道光年间,“西泠八家”之一的书画大家陈鸿寿以其卓越的艺术想象设计出紫砂珍品——共有十八种壶式的“曼生壶”,每把“曼生壶”都是一件造型艺术与诗书艺术的结合体,开创了一代文丽工雅的壶艺风格,成为文人参与紫砂壶设计的一大典范。
紫砂壶的风格自“曼生壶”起发生巨大的转变,集书法、绘画、诗文、浮雕、篆刻等诸多技艺于一体,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匠,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带入更高的境界,形象地给予了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紫砂壶由此从日用茶具的代称渐渐升华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迈入了中华高雅艺术的殿堂。
近千年来,宜兴紫砂经过发展、升华,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千姿百态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经久不衰。紫砂作为宜兴独有的制作技艺,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正是凭借着这一把“世间茶具之首”的紫砂壶闻名于世,无论时代兴衰、王朝变更,壶中沸水依然滚,茶里言语扑面香。
3 设计感悟
紫砂作品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已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艺术品,紫砂艺术深受人们的宠爱。五千年来悠久而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其表现十分丰富,在紫砂壶上如何取舍、表现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作为设计者,除了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之外,还要具有开放的思想、博大的胸怀,了解外来文化、把握时代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作文化题材的作品上有所创新,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壶艺作品来。利用多种紫砂壶创作技法,把传统文化元素在紫砂材料上完美表现,注重“形神气态、气韵生动、对比和谐”,把传统文化题材做好,体现紫砂艺术创作的与时俱进,为弘扬紫砂文化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