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尔斯·钱斯
2001年专注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亚欧联合资本集团,创建了初值为1000点的龙指数,这个指数衡量中国ODI(对外直接投资)占GDP比例的增长情况,以此评估中国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程度。2001年之后的几年中,中国经济的增长要快于中国海外投资,因为此时中国企业专注于在国内的发展,所以指数下降。
到了2006年,指数首次突破1000点,在2010年时达到2069点的历史新高,与2011年的2015点相比稍有回落。按照此计算方式,中国目前的全球一体化程度是2001年时的2倍。2011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五大海外投资国,海外投资额达到了680亿美元。目前中国海外投资的趋势已经清晰可见。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投资、扩展业务已经变得极为重要,这也是未来中国企业家几十年重要的商业活动。
但时至今日,中国企业海外成功扩展业务绝非易事。最著名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案例发生在2009年,当时中国海外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外”)决定竞标波兰政府为即将到来的欧洲杯足球赛兴建的高速公路项目,中海外击退了其他竞标对手,以3.3亿欧元——也就是项目预算一半的标价赢得了此项目。
但接下来的两年中,中海外发现项目实际要比预期花费更多,而且合同不允许在项目开工后重新调整标价。中海外曾尝试以最低价格赢得合同,因为其深知母公司视欧洲为全球扩张的要地。但它并没有在工程报价之前非常仔细地考察合同及对工程在当地会产生的成本和花费进行调研。
中海外在法律薄弱的非洲曾以最低标价赢得很多工程项目,然后施以政治影响力以拖延工程完工时间,抬高标价以平衡价格上涨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这被他们称之为“无法预测的情况”。中海外这种做法在波兰却行不通。2011年,中海外在一系列工程延误及成本超支后同意向波兰一方支付3亿美元的赔偿,而且被禁止在未来3年内参与波兰任何公开的竞标活动。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最大的挑战,是对业务所在地语言的理解和文化的融入。目前,美国和欧洲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中国在商业领域还未受到瞩目。目前,外国首席执行官很少会讲汉语。未来外国人可在学校接受中文和中国文化教育,以便日后在公司居高位,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起码还要10~20年时间来实现。
所以,目前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那些欲在海外投资的中国管理者必须学会使用英文。很多中国的高级管理者不讲英文,所以那些考虑在海外扩展业务的中国公司,可挑选企业内有前途的员工去公司扩展业务的国家学习语言、国际商务礼仪与礼节。
法律制度在发达国家尤为重要,在发展中国家则不然。在发展中国家,一个地方或者中央官员可以修改合同或重新定义法律条款来迎合外国投资商。中国公司若在美国或欧洲开展业务,就一定要理解、尊重当地的法律。这意味着这些企业不仅要雇用在外国运营的中国律师事务所,同时也要向当地的法律机构咨询。雇用一个善于政治游说的公司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这样的公司可以向中国企业介绍当地情况,也可使当地的政界和商界人士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
与在中国的情况一样,在国外与政府建立友好关系也至关重要。中国的企业须在业务所在国家做好良好公民的角色,当然当地的雇员、商业合作伙伴以及当地社区,始终会视中国的投资商为中国的。但当中国的企业为当地带来积极的影响,在赚取利润的同时积极支持当地社区发展时,他们还会展露出友好的一面。
所以中国的海外投资者不应该仅仅关注项目的可行性、收入和利润,应该将眼光放得长远些。一个海外项目的长期性赢利取决于项目本身在投资当地的接受度,很多像大众这样的外国公司就是以同样的思路而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