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农产品物流业健康发展,我处组织有关力量就我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现状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情况
(一)农产品生产稳步发展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多年来,我省借助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狠抓农业生产不动摇,农产品产量逐年提高。2011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跨上600亿斤台阶,达634.2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玉米467.8亿斤、水稻124.7亿斤。蔬菜产量1300万吨,人参、鹿茸、林蛙、食用菌及杂粮杂豆等土特产品也有较高产量。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36.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122万吨,牛肉产量43.4万吨,羊肉产量3.9万吨,禽肉产量66.9万吨。牛奶45.2万吨,禽蛋95.3万吨。我省生产出的充足、多样、优质农产品,为推动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产品物流体系不断壮大
农产品物流主要是通过物流主体实现的。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农产品物流体系不断壮大,在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效益、带动农村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农产品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物流企业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近几年,我省专门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发展较快。截止2011年末,规模以上农产品流通专业企业达152家,年营业额220多亿元。物流运输方式主要是通过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公路和铁路两种。
2.农产品市场作用显著提高。主要指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村集市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网上电子商务市场等。这些市场除了起到农产品集散、批发、零售等营销作用外,有些大型市场还直接开展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等多项服务。这些大型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物流集散的主渠道。多年来,经过培育和发展,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和功能显著提高。据调查,截至2011年末,全省注册登记的规模以上各类农产品市场达302家,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133家,面积370多万平方米,交易额600多亿元,其中亿元以上69家,交易额540亿元。在批发市场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26个,年成交额232亿元,占批发市场成交额的40%。松原市目前建成农产品市场27个,年交易量近320万吨,交易额达120亿元。除上述传统市场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产销衔接、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方式和小超市、便利店等相继出现,更加丰富了农产品市场物流营销形式。与前几年相比,全省市场建设数量、质量和功能都有了较大提升,对搞活农产品流通、活跃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粮食企业的粮食收储主体作用明显。粮食系统由国家和省直属粮库组成,担负着粮食的收购、储藏、运输、加工、销售,以及国家的粮食战略储备及评抑粮价等任务,是我省粮油物流的重要主体。截止2010年末,全省粮食收购企业共817家,其中国有粮食收购企业496家,非国有321家,收储能力(仓储和露天)达3000万吨。2012年4月未,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171亿斤,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246.6亿斤,二者占同期收购总量的76%。
4.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凸显。目前我省较大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400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7户,省级445户。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加工后卖出产品,是我省农产品物流的重要主体。2012年4月末,我省粮食深加工企收购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132亿斤,占同期收购量的24%以上。以玉米、水稻、大豆为原料,大成集团、中粮生化、阜康酒精、德春米业等重点龙头企业年加工量达300亿斤左右,约占粮食常年产量的50%。围绕猪、牛、禽类屠宰加工,皓月、华正、德大、金锣、得利斯、卓越等重点龙头企业屠宰加工量达3.6亿头(只),占出栏的一半以上。特产品加工每年需求量也相当可观。松原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80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9户,市级123户,年加工转化粮食420万吨,畜禽加工量3000万头(只),带动农户30万户,销售收入150多亿元。
5.农村经济组织及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2011年,我省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1331家,加入农户70万户。其中种植业合作社8918个,林业290个,畜牧业7138个,渔业89个,服务业3062个,其它1834个。合作社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56.9亿元。这些经济组织和经纪人来自农村,参与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了解农民意愿,便于与与农民沟通,是农民与收购主体之间重要中间人,发挥着其它经济体不可代替的农产品收购、运输、出售的独特作用。
(三)农产品销售范围逐渐拓展
我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典型的农产品输出大省。这就意味着我省每年生产的大量农产品只有少部分自留,绝大部分外销到国内其它省份甚至国外。随着我省农业生产的发展,销售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销售的范围越来越广。据调查,通过物流从我省销售的农产品主要有: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大豆、葵花、蓖麻等油料作物,红干椒、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人参、鹿茸、林蛙油、食用菌等特产作物,以及肉、蛋、奶等畜禽产品。2011年,我省粮食商品率达到85%以上,外销粮食300多亿斤,约占当年粮食产量的47%;生猪调出量为848万头,占全年出栏1480万头的57%以上。销往地区主要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川等全国各地,有些产品比如吉林人参、杂粮杂豆、干辣椒、马铃薯粉条等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我省需要购入的农产品主要是冬季蔬菜、水果等。据调查,我省蔬菜供需基本平衡,夏季部分外销,冬季短缺,水果自给率只有5%,几乎全部外进。外阜菜主要来源于海南、山东、河北和辽宁等省份,水果来源于全国各地。仅长春市每年购入外阜蔬菜4.4亿公斤,占全年蔬菜物流量的44%。水果每年物流量60万吨。
二、农产品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农产品物流业正处在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时期,农产品物流呈现出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的发展态势。近几年,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较快,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来大。但还存在着整体发展不够成熟,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设备不先进,技术落后,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物流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中的一个分支。农产品有其独特的鲜活特点,便利快捷的运输、合理的流通网点对于降低农产品损耗,提高农产品流通交易率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多重循环格局初步形成,但总体看,我省的农产品物流企业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规模小、数量少,尤其有实力、信誉高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更少,据调查,截至2011年末,全省注册的物流企业共1983户,其中农产品物流企业只占总数的7.7%。物流设施手段相对滞后,交通运力不足,冷链物流配送能力低,流通网点布局还存在散、乱、远、交通不便等问题,大部分农产品尤其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加工处理落后、分级简单、包装简陋,保存时间短,损失较大,农产品物流企业经济效益偏低。据统计,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0%~35%。自行承担物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物流管理不规范、物流费用偏大等问题。
(二)物流成本过高,经营风险大 我省农产品物流目前还是以初级产品外销为主。由于油价、人工、物价等物流成本不断上升,经营风险较大。以长春市为例,长春市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为1%,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为4.6%,附加值低,再加之物流组织管理及物流技术等原因,物流成本普遍偏高,而且很不稳定、波动性较大。另外加上路况不良的时间成本,设卡收费等问题都无形中增加了物流成本,加大了农产品大宗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在省内经过精加工的农产品运费一般占到了价格的10%左右,低值低利的初级农产品运费相对就更高了。
(三)冷链物流发展较慢 目前,全省大约80%的易腐农产品在运输中没有温度监控,冷藏运输只有15%左右,存在不合理包装、运输、储存现象,致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一般果蔬损耗率在10%左右,肉类、水产品平均损耗率达12%。另外,与冷链物流相配套的冷藏设备设施也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低,耗能较高。
(四)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对于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还是以传统方式获得为主,缺乏较为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流技术和货物跟踪技术系统等。不少企业的通迅手段还停留在使用电话(手机)、传真等方式上,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许多农产品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体系建设滞后。
(五)农产品物流标准不规范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包装标准与运输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从事包装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技术标准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善于农产品物流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现有人员素质不高。传统运作方式,影响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六)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我省有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道路、供水、供电等周边基础设施陈旧,除长春蔬菜批发市场、长春水果批发市场、辽源仙城蔬菜批发市场等几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外,我省大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安全监控、冷藏设施、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农村大多数农贸市场还处于露天地摊式的经营状态,主体是个体商户、运销大户和经纪人,存在脏、乱、差和不好管理的问题等。
三、加快发展我省农产品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产,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充足货源 没有充足的农产品生产,农产品物流就不会富有活力。要鼓励农业、畜牧和特产业发展,提高单产,扩大总量,同时还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创建各类知名品牌,从农产品的“量”和“质”上促进农产品流通和物流业发展。
(二)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业的政策扶持 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优先向农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着力改善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条件。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完善技术手段,提高车辆检测水平和通行效率。落实免收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通行费的相关政策和季节性鲜活农产品配送车辆24小时进城通行和便利停靠政策。加大对农产品基地认证、质量认证、产地环境监测,严格推行农产品检验检疫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产品种养及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通过科学化的物流设计、管理和实施,使农产品运输、包装和分销方案合理化、最优化,运输包装重复利用,销售包装无害、易处理,降低对农产品污染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积极开展A级物流企业评定。2011年1月,长春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对促进长春市农产品物流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大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物流基础建设是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根本。当前应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上交易,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对开展鲜活农产品业务的冷库用电实行与工业同价。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销地的直接配送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积极支持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引导各类物流主体进入物流园,形成农产品物流产业集群化,发挥物流业的集聚效应。
(四)加大农产品产销体系建设力度 加大旧农贸市场改造力度,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等鲜活农产品网点建设,规范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进场费、摊位费等相关收费,实行收费公示,必要时按法定程序将摊位费纳入政府定价目录管理。严厉打击农产品投机炒作。要逐步建立蔬菜保供稳价体系,在大中城市设立蔬菜仓储基地,以解决我省蔬菜季节性生产与均衡消费之间的矛盾以及应急需求,确保蔬菜价格稳定。积极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促其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支持农业生产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供直销。
(五)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在扶持已有农产品物流企业等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供销社和邮政等物流体系在农村的网络优势,积极开展“农资下乡”配送和农产品进城配送服务。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重点扶持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和示范、连接、亲和力强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提升农产品物流主体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水平。
(六)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 成立由有关部门、重点企业、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参与的农产品市场公共信息平台体系,不断提高物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物流信息化。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统一对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发布。积极支持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让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七)加快引进和开发农产品物流技术 当前,我省急需引进和开发的是农产品包装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技术。包装技术方面要注重其保护、定量、标识等功能;保鲜技术方面要着力引进开发农产品保鲜技术装备,条件成熟要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技术;信息技术方面要加强整个物流链信息整理与整合,实现信息共享。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实现“无缝连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衔接配套,大力推行“托盘化单元集装”运输方式,支持专业化物流企业建设“托盘”公共系统,实现“托盘”标准化、社会化运作。同时,要注重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制定工作,鼓励农产品物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物流标准的制定,在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中,率先制定和使用农产品物流业和物流服务地方标准,并争取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对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的企业,优先列入科技创新资金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八)加强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 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目前四平市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紧缺,因此,除积极引进先进地区物流企业和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外,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可通过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进修,网络远程教育,阳光工程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同时要建立物流行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省农委市场信息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