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人口的大多数,作为占农村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村女性更是新农村民主政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了各项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女性的政治参与权,农村政治领域也出现了不少优秀女性,但是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仍然停留在“要我参政”的思想上,不能积极主动的投身到政治参与中,从而阻碍了农村女性的政治发展,影响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因此,本文在分析农村女性“要我参政”的主体意识现象后,挖掘影响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中的主体意识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农村女性主体意识,变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中“要我参政”为“我要参政”,进而提高农村女性的政治参与热情,促进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保障农村民主政治进程顺利发展。
1.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中主体意识的表现
1.1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并存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男女平等的政治制度,农村女性在接受现代思想的熏陶后,各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一方面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农村女性将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家庭中,认为家庭事务的重要性要高于其他事务,这种传统的角色定位意识束缚了不少农村女性,使她们在智力上、事业上、性格意志上产生自卑心理,自我期望值低,从政意愿萎缩不前;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村女性的出现又使农村女性对新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政治领域,农村女性的政治热情不断高涨,政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素质不断提高,而且在家庭事务和社会事务中扮演着双重角色。由此可见,在农村女性的思想观念中既有传统意识限制又有现代意识的萌动,当两种意识并存于农村女性的政治活动时,农村女性就成为一个带有两极特征的矛盾体。
1.2不同群体主体意识发展不平衡在我国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主体意识。第一,受知识因素的影响,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会有不同表现。一般文化水平高的农村女性对政治的感悟力相比文化水平低的农村女性要强。第二,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农村女性主体意识会有不同表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条件好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机遇相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村女性要多。第三,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会有不同表现。新一代农村女性的政治觉悟相对于老一代农村女性的政治觉悟要高。由此可见,受文化、经济、年龄等原因影响的农村女性在政治参与领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些因素不仅造成了农村女性接受、理解信息的程度不同,还使农村女性不同群体在政治参与中对参政、议政的理解有所偏颇,导致农村女性政治参与冷漠,发展不平衡。
1.3主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相背离 在现代社会中,农村女性相对过去有了全方面的发展,对自身的期望值较高,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应有的位置,进而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但是由于历史、迁徙等原因使得农村女性在遇到事情时总是犹豫不决,摇摆不定,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先要参考别人是怎么说的,大家是怎么干的,然后再采取和大家一致的态度和行为,有时即使群体意见与自己的相背离,农村女性也会采取群体意见。长此以往,这种依赖感延伸至社会,致使农村女性在政治参与领域遇到问题时呈现出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的现象。
2.主体意识在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中作用
2.1发挥农村女性主体意识中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建构参政的思想蓝图农村女性主体意识中的目的性是指农村女性要在农村政治领域占有一席之位。这个一席之位不仅是指农村女性要加入到“村两委”的组织中,更要打破权利边缘化的限制,让农村女性找到适合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计划性是指农村女性如何在农村政治领域占有一席之位。农村女性要在政治领域占有一席之位,就要在努力完善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计划出参政的路径,进而确保农村女性在政治领域的成功参政。在二者的基础上,农村女性在带有参政的主观倾向和要求后,在其头脑中建构出参政平衡的思想蓝图,改造周围不适应的参政条件,并计划出如何实现蓝图的行动。
2.2发挥农村女性主体意识中的创造性,创造参政的有效途径农村女性主体意识中的创造性是指农村女性在总结自身参政比例低的原因后,能够积极主动的运用概念、判断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对法律意识进行加强,对道德观念进行提升,对参政议政意识进行强化,进而创造出保证其在政治领域中地位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条有效途径农村女性能真正的成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改变自给自足、因循守旧的小农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使农村女性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挑战和机遇,激发她们参政的热情。
2.3发挥农村女性主体意识中的实践性,变被动参政为主动参政农村女性在基于建构平等参政的思想蓝图和创造有效的参政途径的理论指导后,需要通过实践把这些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这就激发了农村女性的主动参与意识,努力投身到新农村的政治领域,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从前的被动参政变为主动参政,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农村女性的生活方式和质量还会被转变和提高;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的长效机制还会被建立,同时,农村女性还将享受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成果,并与男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影响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主体意识发挥的原因
3.1封建礼教的教化对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主体意识的禁锢封建礼教起源于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对两性关系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形成了以“夫为阳妻为阴”、“阳贵阴贱、阳尊阴卑”的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女教,以此对女性进行教化使女性在精神上对封建统治阶级俯首称臣,接受奴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套在农村女性身上的道德枷锁,赋予女性各种保障权益,但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封建礼教的教化对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浸润仍然根深蒂固,导致农村女性依赖心理强,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3.2文化素质不高阻碍了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主体意识的提高在传统习惯的束缚下,农村女性参与社会活动较少,造成其文化素养、能力素质、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欠缺,这与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相背离。据上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文盲和半文盲数达到4300万,占5.2%;初中以下劳动力比重高达79%,而农村初中以下劳动力比重更高达91.2%。2000年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辽宁地区数据显示,农村女性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的比例是63%,比男性低10%;37%的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高10%;女性文盲率为3.4%,高于男性2.8%。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相对男性来说仍然偏低,差距很大。目前,多数留在农村的妇女文化程度不仅比男性低,比进城务工的妇女也低,她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应用的能力比较差。
3.3大众传媒对两性角色定位的宣传增加了农村女性参政的心理压力大众传媒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广播、广告、报纸、杂志以及日益普及的互联网。根据《中国妇女报》记者对国内8家主要报纸的调查,在主要新闻人物中,男性占83.19%,女性占16.81%;参政男性占87.3%,参政女性占12.7%;以男性为主报道的新闻总量为91%,以女性为主报道的新闻总量仅占9%。大众媒体在对女性形象的宣传中多为“贤妻良母”、“温婉可人”。在这样的宣传下,农村女性想在政治领域占有一席之位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4.提高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主体意识的措施
4.1将社会性别意识引入村民自治主流,重新树立农村女性的自主意识自主意识首先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是女性对自身作为主体所应完成的使命和所应负的责任的自觉认识。农村是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较严重的地方,封建传统思想中所宣言的“女不干政”思想将女性的活动范围和视域圈限于家庭,致使农村女性的社会使命感偏低。社会性别意识即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现象,重新审视两性关系,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壁垒和障碍,从而避免两性之间机会和权利上的差距产生和进一步扩大的观念。将社会性别意识引入村民自治主流,能够帮助农村女性剔除“女不干政”的封建传统思想,从两性平等的角度树立农村女性同样可以参政的观念,同时赋予了参政是农村女性所应完成的使命和应负的责任,这种使命和责任迫使农村女性的参政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的加入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使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村女性自主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4.2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农村女性的竞争意识“人类社会在各种形式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竞争才能带来繁荣进步。竞争意识对于女性来说,意味着反对束缚,反对依赖,反对谨小慎微,随波逐流,因而竞争是一种积极的强者心态”。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农村,由于经济基础不稳定,农村女性无暇顾及政治,更无力在政治领域去竞争。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让农村女性摆脱经济负担,才能使农村女性有时间和精力去参政、理政、干政。
4.3完善教育体制,挖掘农村女性的进取意识“女性的进取意识是女性对自身作为主体,必须不断进步和创造的观念和行为的自觉认识”。经过几千年封建传统观念影响的农村女性在遇到问题时经常不自信,安于现状、回避,退让,就其根源是由于农村女性自身素质的低下,而终结这个原因的方式只有教育,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农村女性的文盲率为13.6%,比男性高9.6%。虽然10年来我国政府正在努力缩小这种差距,但是与男性相比仍然出现了低文化层次比例高,高文化层次比例低的“一高一低”现象。所以应转变教育方式,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从专业化的角度培养农村女性成为有用之才,将教育体系贯穿终身,帮助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升农村女性的自信心,挖掘其不断进取的意识。
摘自《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