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

2012-04-29 15:28:31谷力秦义
经济师 2012年11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对策略高校

谷力 秦义

摘要:文章以公共危机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类型和特点,并从国际政治、国内社会、高校管理、学生个体等四个方面探析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五点对策,从而提高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确保新时期下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081-02

高等院校是社会高等教育的依托和载体,也是社会结构中最为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也随之不断增加,因此通过深入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特质及形成原因,并加以预防和应对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分类和特点

1.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突发事件也称紧急状态、危机事件,荷兰危机管理专家罗森塔尔(Rosenthal)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定义危机,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政策的事件”。按照国际上的一般看法,突发事件是指社会生活中一类事前难以预测、作用范围广泛且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的公共事件。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基于以上理论,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可以阐述为: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短时间骤然发生,并迅速演化为较大规模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和冲击,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的事件。

2.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其一,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由于校园有大量的学生聚居,所以很易爆发公共卫生类的突发事件,主要以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事件为主。其二,政治敏感类突发事件。青年学生往往关心时政要闻,并具有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但是有时候却没有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或是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和利用,容易引发突发事件。其三,人身安全类突发事件。由于社会大环境日益复杂,加之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日益广泛,由此带来了更多的治安、交通等问题引起的人身安全类事件,包括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在校大学生意外身亡事件。其四,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发的,且危害严重,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是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例如地震、洪水等。其五,校方管理类突发事件。高校内部管理问题日渐凸显,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会引发学生的抵制情绪,进而产生具有对抗性的过激行为。例如因后勤管理疏忽导致的后勤服务质量下降,引发的罢餐、罢课等事件。

3.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一是突发性与易发性。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很难预测,其具体时间、规模和影响面都无法提前预料。高校具有一般学校所共有的人员密度大的性质,但同时又具有不同于中小学校的很大的开放性;大学生本身自由程度很大,但是自我保护意识又相对薄弱。这些都对于高校的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较大。二是破坏性与紧迫性。高校由于突发事件引起的危机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不可控的情况下常常给学校自身带来各方面的损失。高校突发事件本身的破坏性就决定了其处理必须及时有效,具有控制上的紧迫性。三是扩散性与社会性。高校一直都是舆论聚焦的热点,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会受到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进而会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会给学校声誉带来破坏和损失,甚至是政治上的不良影响,严重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高校突发事件生成的因素分析

1.国际政治因素。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华民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形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始终都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渗透破坏活动,高校则是敌对分子工作的重点对象之一。通过各种手段,制造谣言、扰乱视听、误导舆论,对高校展开渗透和煽动活动,鼓吹所谓的“民主、自由”,诋毁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煽动学生闹事,因而有可能使部分不明是非的学生受其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化,各类社会热点事件频发,同样是引起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是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他们思维活跃,思想敏锐,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关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关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关心党风廉政建设,关心国际政治。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涉及祖国利益和民族情结,都极有可能成为引发大学生静坐、示威、游行等的导火线。

2.国内社会因素。高校管理的社会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结构的多元化,使得高校和社会相互渗透的趋势愈发明显。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势必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者,他们将遭受不公平的怨气以极端的方式发泄,并选取备受社会关注的大学生群体,制造爆炸、投毒案件,引起社会恐慌。其次,高校周边的小环境的社会化、复杂化,也会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威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扰乱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秩序生活。另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新闻媒体的逐步开放,许多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往往在第一时间迅速地散布在校园里。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校园BBS、个人信箱等各种渠道发送有害信息进行渗透,特别是利用敏感时期和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等热点问题,向高校师生进行煽动,制造不稳定因素。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校园网进行炒作,蓄意扩大事态,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3.高校管理因素。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导致各类招生人数逐年增多。而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教学、后勤服务等基础设施没有同步协调发展,使得高校脆弱的基础管理体系捉襟见肘,造成管理工作的弱化。另外,由于高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对学生一些合理的要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学生反映的教学质量、学籍处理、膳食质量价格,学生宿舍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此外,学校决策的失误,程序上的不完善,管理上的漏洞,少数教职员工的工作观念陈旧、官僚主義作风,这些都是高校发生突发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

4.学生个体因素。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且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差异,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经不起挫折,受不起委屈,遇到事情往往不冷静,讲义气,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很少考虑行为后果。同时,当今大学生们面临着来至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都会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如果学生没有及时调节好自己的消极情绪,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不断积压且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最终将会导致学生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失衡,从而引发突发事件。另外,近年来高校弱势群体的问题引起多方关注,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的贫困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相对于其他大学生来说,贫困生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困难的压力,因此,他们较为自卑、封闭、压抑、敏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同时,由于他们生活清贫,家庭负担较重,对社会的各种不公、腐败、贫富差距现象极其痛恨,容易产生极端性思维。这种不良情绪和心态极易导致产生过激行为,最终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强化策略

1.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演练工作,不断完善应急工作体制和机制。应急预案体系的核心是“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法制),高校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一手抓应急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的应急预案体系,是高效有序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做到预案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使总体预案、专项预案以及重大单项预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联动有力、协调一致。同时,要经常性开展预案演练,提高实战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控得住,特别是要针对防火、公共卫生防控等重点突发事件开展应急演练。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是做好突发事件工作的关键。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工作制度,理顺工作关系,落实工作责任,真正实现高校应急工作体制健全顺畅、机制协调高效。

2.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预防控制能力,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应急管理工作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比“应急”更主动,“预防”比“施救”更关键,做到关口前移,防救结合,以防为主。高校要认真贯彻“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应急管理工作方针,组织力量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梳理各类安全隐患情况,落实各项防范和处置措施。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置,力争把突发事件的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工作特点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把学生公寓、教职工宿舍、食堂、图书馆等人群集中场所作为重点,认真开展排查梳理,对各类隐患要迅速整改。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构建安全防控体系,重点完善校园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根据应急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以学校保卫队伍为骨干力量,包括教师、辅导员、学生志愿者以及校医、后勤人员在内的应急队伍体系,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全面提高应急队伍的工作能力。同时应加强信息平台建设。高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构建科学合理的应急信息平台,建立信息收集的快速通道,提高信息收集、研判的速度和效率,确保信息畅通。实现统一接报、及时响应、科学处置。

4.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应急处置工作直接关系应对突发事件的成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严格按照应急处置程序,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一是迅速开展先期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掌握、准确判断事件发生态势,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先期处置,全力控制事态发展,并按照分级标准在规定时限内向上级报告,取得处置的主动。二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事件发生后,要根据有关分级分类标准和实际情况,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科学有序开展处置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还要根据事态发展,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工作。三是妥善处理善后工作。应急处置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维护好相关师生利益,妥善处理相关善后事宜,确保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评估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努力把握突发事件发生规律,积累应急处置经验,逐步建立应急工作长效机制。

5.加强应急知识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要进一步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创新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利用课堂、广播电视、校园网络、宣传栏等多种途径,采用科普读本、影像资料、知识讲座、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和安全知识,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努力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会2010-2012年度课题“高校公共场所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研究”(课题编号:10LLSJ-07)。]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9.

2.杨德才.高校生活园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9

3.马德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3)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 江苏常州 213164)

(責编:若佳)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高校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17:40
电力计量装置异常原因及监测方法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3:56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30:28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