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六大道,为什么子午谷为王?

2012-04-29 00:44宏进安
环球人文地理 2012年10期
关键词:秦军秦岭古道

宏进安

子午谷是秦岭六条连接西南的大道中最险峻的一条,历史上多次有兵家企图偷渡,但却从来没有人成功。

唐代的子午谷被血肉堆砌成一条罕见的“高速公路”,通过它,只需7天时间,就可以从重庆将荔枝运到西安。

谷中民风彪悍,史学家称这里“没有居民,只有士兵”,他们曾被组建成明末最强悍的三大王牌部队之一:秦军。

子午谷又名子午峪,位于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境内,南北纵向有330公里,北方出口称为“子口”,南方出口称为“午口”。任何人来到子午谷,都很容易看出这条大道的险峻——莽莽的秦岭将子午谷围在其中,谷内“晴雨不定,栈道无数”,山势险峻,途径恶劣……

笔者和摄影家老张进入谷内,不仅深刻体验到了道路的艰难,也真实感受到了谷中民风的彪悍,就如同这里的山歌所唱的那样:“山歌子来把山头,阎王见我也发愁。孔夫子见我就下马,皇帝见我也低头……”

作为战场的子午谷

时雨时晴的秦岭险道

要说子午谷,必须先从秦岭六道说起。

在古代,穿越秦岭去往西南及周边地区的道路主要有六条,从西到东依次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秦岭地区山高谷深,尽管这六条大道全都占据险要,但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它们仍然许多次或被攻破,或被偷渡,这其中,子午谷里的子午道,却是这六条古道中,唯一一座多次被人谋划偷渡、但却从来没有成功过的险峻要塞。所以,有史学家才发出了“秦岭六道,子午为王”的感叹。

子午谷的地理路线,大概是从杜陵(今西安东南)起,然后穿秦岭到达汉中。它开辟于秦代,在默默无闻了百年之后,首次登上战争舞台的时间是在秦末,当时正是“刘项相争”的时期,刘邦被迫前往汉中就任汉王,正是从子午谷通过,道路的艰难激发了汉军士兵对抗项羽的决心,最终,他们杀回了关中,夺取了天下。到了东汉时期,汉中太守王升专著《石门颂》,赞扬子午道对汉军士兵士气的激发:“高祖受命,道由子午,兴于汉中……”

在进入子午谷的时候,生活在谷中的人就告诉笔者:即便是晴天,也要准备好雨具,因为这里天气多变,曾经让无数人吃尽了苦头。同行的摄影家老张不信邪,说现在晴得连云都没有,怎么会下雨?不料,当我们刚刚穿过谷中的石羊关,一场大雨就劈头而至,搞得大家手忙脚乱地找雨布包相机。

我们被迫在一位老乡家躲雨。老乡姓陈,他告诉我们:在国道开通之前,子午谷内到处都是悬崖绝壁,只能依靠栈道行走,而建在险要之处的古栈道如果遇到暴雨,损坏后很难重建,如果再遭遇到山洪或者泥石流,人被困在谷中数月是常事。

陈老乡的话让刚刚体验了暴雨的我和老张百感交集,曾经,我俩曾一直质疑:三国时期魏国的曹真偷渡伐蜀,花费时间一个月,却仅仅穿越了子午谷一半的路程,最后被迫折返,难道这一百多公里的路就这么难走?现在,我俩真的相信了,不说其他地理因素,仅仅是子午谷时晴时雨的天气,就让人措手不及。

在三国史上,蜀国大将魏延曾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直下魏国首都……但诸葛亮否定了,其原因也应该和子午谷难测的天气和艰险的地理有关。突如其来的暴雨之后,我们跟随老陈上山去看他养的羊群,一路上,老陈掏出一个水壶和一个装炒面的口袋,一口水就一口炒面地讲起这山路的故事来:“魏延的确还是不如诸葛亮,他的计谋后来也有人试过,但都失败了,比如东晋的桓温伐前秦,就是像魏延一样偷渡子午谷,结果还没出谷就中了秦军的埋伏……”

荔枝古道

血肉堆砌起来的唐代“高速公路”

尽管子午谷以难行著称,但在历史上,这条路在唐代时居然被平整过,成为了一条令人震惊的“高速公路”。

这段历史,和那个著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传说有关。因为在唐代,子午道被赋予了另一个称呼:荔枝古道。

据史料记载:公元742年,唐玄宗为满足杨玉环吃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今重庆涪陵)建优质荔枝园,修整涪州到西安的道路,从涪州置专驿,换人换马不换物,接力快速传送,建起来一条全程1000多公里,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这段古道从涪州起,经宣汉、万源、通江等地,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达长安。

尽管蜀地荔枝在质量上不及岭南所产,但比之从岭南进贡,路途可节省一两千里,于是,荔枝古道便成了唐代最繁华的一条驿道。那么,当年从重庆至西安需要多久呢?这条古道给了人们一个震惊的答案:只需7天。据《大唐久典》记载:唐代动用上万人力,驿道每隔20里设置1个驿站,然后把采摘下来的荔枝经过土法保鲜后装笼上马(比如将荔枝带叶密封在竹筒中),每隔二十里换一个人,六十里换一匹马,日夜兼程,保证在七天七夜的时间内把鲜荔枝送到长安。

古道的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但实际上,这条路的效率却是人们用血肉乃至生命堆砌出来的,为了运输荔枝,运输人员常常“人马毙于路者”。清代学者童颜舒则用一首《子午谷·药木关》写出了当年驿人的心酸:“武侯不肯行军处,唐主翻教贡荔来。今日坦途千里望,谁知犹是玉环开。”

据说现今在子午谷中,还能见到许多当年荔枝古道的遗存,比如拦马墙、饮马槽、关墙、营盘等,依旧全都存在于大山秦岭之中,长长的石梯和石板铺成的道路,被岁月打磨得嶙峋而斑驳,漫步其间,倍感历史的厚重与沧凉。

笔者在当地还了解到一个故事:曾经为了荔枝,古道上一个叫做竹筒沟的地方还发生过战争——朝廷进贡荔枝的马队经过竹筒沟,遭到匪盗抢劫,匪徒与官兵恶战,鲜血染红了千年石板路。战事结束后,人们在沟里砌起一座荔枝庙,以求菩萨保佑荔枝能平安出沟。时至今日,破庙遗迹尚存,只是荔枝菩萨几年前被人偷走了。据说从前还有戏子据此编了一部戏文,戏中唱道:“上了鸡公寨,荔枝在不在;进了竹筒沟,荔枝就要丢;过了化米梁,荔枝才稳当……”

没有居民,只有士兵

生马血的味道像山泉一样甜

或许是受了大秦岭的豪气影响,生活在谷中的人似乎从出生开始,骨子里就秉承着一种彪悍的个性,正如这里的山歌所唱:“山歌子来把山头,阎王见我也发愁。孔夫子见我就下马,皇帝见我也低头。”

史料还告诉我,在明代,大山中的人曾组建过一支队伍,因为骁勇善战,被后人称为“明末三大王牌军”——秦军(另二者为关宁铁骑和天雄军)。

这三大军中,秦军仅次于关宁铁骑排名第二。历史学家评价,关宁铁骑强悍,是因为机动能力强,天雄军善战,是因为团结,而秦兵的战斗力来源,正是因为大秦岭赋予给士兵们的个性。

古代生活在子午谷中的人们,打仗的时候压根不用动员,只要喊上两嗓子,无论男女老幼,全都抄起家伙就上,而且说砍就砍,绝无废话。因为从朱元璋时代起,这里就只有士兵,没有平民——由于边关多战,这里的人根本不怎么种地,传统的职业就是当兵。平时街坊四邻聊天,说的也不是今年收了多少粮食,而是砍了多少人头(按人头收银子赚钱)。这样几百年下来,就形成了彪悍的民风,具体表现为:进攻时,一个人都敢冲锋,而在败退时,就算只剩一个,也绝不投降。

这支彪悍的军队,曾经让不知情的兵家吃尽了苦头。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闯王高迎祥,他甚至因为无知还在子午谷中丢了性命。

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7月,闯王高迎祥率领全部主力进入子午谷,企图偷渡这里,然后奇袭西安占领陕西。但他首先忽略了子午谷的天气与险峻的道路:由于道路狭窄,天降大雨,高迎祥的几万大军走了好几天,才走了一半路程,人困马乏,物资损失严重。当他艰苦行军终于到达子午谷黑水峪的时候,却发现早已有两万秦军埋伏在此。

秦军之所以在子午谷的黑水峪耐心等待,是因为统帅孙传庭知道,艰苦跋涉完子午谷之后,出现在他面前的高迎祥和他的部队都是十分脆弱的。两军相遇,随即开战,高迎祥率军发动多次突击,但由于子午谷的秦军太猛,而且士兵中多有熟悉地形地貌的当地人,高迎祥的进攻完全没用——秦军男女老幼齐上阵,喊一嗓子就能动员一群亲戚,即使防线每次被冲垮,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再次聚拢……最终,双方激战四天,纵横世间七年的闯王高迎祥被俘,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在走访中,一位当地老者还告诉我们:他的先辈,曾经就有许多是秦军的士兵,而他本人对自己的祖父依然有着深刻的印象——因为祖父要喝生马血,并告诉他,生马血的味道就像山泉一样甜。老者还说,他的父亲也继承了先辈这种彪悍的精神,所以在日本人打来的时候,留下张条子就参加西北军去了,后来,战死在了长城喜峰口上……

猜你喜欢
秦军秦岭古道
走古道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秦军”是如何炼成的
趁火打劫(下)
好忙好忙的秦岭
在秦岭
访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