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珏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目的在于使学习者通过对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本文高职校《管理学》教学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非智力因素管理学案例教学
《管理学》是一门集科学、实践、艺术于一体的学科。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中心目标。因缺乏工作实践,如没有合适的载体和途径,对职校生而言,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只会是抽象、繁杂的。案例教学法注重师生间双向交流、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决策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管理学》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管理学的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法是其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依旧习惯用理论考核简单地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而事实表明,智力高、成績好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背后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因此,作为职校教师,我们所要做的是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管理学》的特性
管理知识与科学知识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科学知识的规律性较强,知识可以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这种知识可以自然的转化为他们每个人的经验和能力;而管理知识的艺术性、实践性较强,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能力。例如企业家之所以很难继承,是因为企业家们的成功经验都具有他的独特性,会涉及到比较复杂以及变化较大的人、事、时、地、物,难以言传,很难归纳出一套通行无误的经营管理模式。学习“管理经验”必须经过“再创造”过程,光靠模仿是不行的。所以,管理知识不能只依赖于学校和教师的传经授道去掌握理论,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人的领悟能力,去再创造。由此,我们更提倡让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之后,更好的去领悟它,掌握它,而不是生搬硬套。由此,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它的优势。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性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员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基于这门课程的艺术性,案例教学能起到如下作用: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快速阅读、做札记、抓要点、列提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计算等);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与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原因、拟定针对性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权衡与抉择、总结与评估等);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
(三)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案例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应该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案例,熟练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应该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当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时,能给予恰当的启发;讨论过程中能及时分析学生的问题,加以适度引导;总结案例时,语言精练,点评精彩。第三,应该具有一定的课堂控制能力和细节的把握能力。同时应该注意到,要能够全面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以免有些学生不动脑筋。教师这时候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内容都感觉能自学看懂,所以只是在课上照本宣科,他们会失去兴趣,从而失去教学的效果。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同学们针对这个知识点展开思维讨论,然后老师再总结点评,这个时候很多学生才发现原来自己所理解的只是某些概念表面上的理解,其内涵并未掌握。通过案例分析法,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被大大的调动起来,上课的注意力也集中了。学生之间针对理论知识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从而进一步掌握该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运用及注意点
(一)熟悉案例,个人分析
此为学生熟悉案例、进入角色、独立思考问题、提出建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角色,并要求学生根据角色,阅读熟悉案例提供的每一个情节和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见解。这个环节中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首先对于案例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理论体系特征,要将所有的教学案例作一个整体规划,使其与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大体对应和贴近,并考虑到各个部分的承接和过渡;其次,案例要真实,尽量避免假设和虚构。事实要反映充分,有时间、人物、背景和事件,有起因、情节、过程和结局。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剔除某些无效信息或者隐瞒某些要素,以便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第三,案例难易程度适中,案例不能过于繁杂,案例事实也不能过于浅露和直白,而应当针对学生的程度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启发性和疑难性的案例,避免由于案例的事实和意图过于明显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同时,在学生熟悉案例之前,教师要把该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首先回顾一下,以免学生拿到案例之后一片茫然,无从下手。
(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在讨论中组内成员要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说明自己的决策和方案,并就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集思广益,达成共识。这个阶段是集中集体智慧的阶段,必须充分展开,不能走过场。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是对学员理解案例、把握原理程度的检验,是锻炼和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课堂讨论人员多,时间紧,因此,必须强调发言质量和重点。课堂讨论可采取推荐代表发言和学员自由发言结合的方式,或者采取先分小组讨论,再推荐代表发言的方式。这样,参与发表意见的学员会多一些。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导。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并设法调动学员参与积极性,使学员成为讨论的主角。
(三)课堂发言,全班讨论
这个阶段通常由教师主持,也可由学生主持。首先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别人也可做补充。各组也可展开争论。全班交流是高潮,是全班学生形成共识的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行不悖。大部分同学都非常乐意上案例讨论课,在案例课上,学生很主动的去找寻最佳方案,去发掘每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这样主动积极的行为是很值得鼓励的。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员产生依赖心理。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根据发言情况及时引导,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引导讨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力争通过课堂讨论,达到一人发言,大家补充,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共同受益的目的。
(四)总结归纳,内化提升
这个阶段通常由老师对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归纳、评估,对各组或全班形成的共识进行概括。总结并不是说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除点评学员课堂发言的质量,还应指明正确的分析方法、思路,要注意引导学员对案例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锻炼和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根据学员的表现,在学员成绩登记表中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也有利于调动学员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在做总结和讲评时,除了归纳学员的观点,还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员理解案例所展示的理论和基本原理,指明正确的分析方法、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岩松.企业管理案例精选精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2]杨斌,赵纯均.案例教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