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石林走近撒尼人

2012-04-29 15:47陆小金
时代金融 2012年11期
关键词:火把节石林彝族

陆小金

【摘要】集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为一体的云南石林位于昆明市的东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是世界上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的自然风景区,素有“石林奇观甲天下”和“天下第一奇观”之美誉。石林奇观不仅仅在于自然风景的秀丽和独特,彝族撒尼人古朴的传统习俗、精致的手工艺品和热情好客的民风也是家喻户晓的。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石林经济的发展,同时把石林彝族撒尼人推向了全国,撒尼人也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迈向了世界。本文透过旅游业的发展使世界人民了解和关注撒尼人,目的在于在推动石林旅游业和撒尼人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摘要】撒尼人语言标志性符号地球村民族灵魂

一、撒尼人

(一)撒尼的由来与石林

撒尼在早期被称为是“倮倮族”,撒尼人认为“倮倮”是不受尊重且带有侮辱语气,因此撒尼人不喜欢“倮倮”这个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撒尼人被确认为彝族的一个支系,他们自称“尼”,汉族称他为“撒尼”,彝族的其他支系称其为“撒尼泼”,撒尼便作为该族群的一个正式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撒尼人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他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物质的需求。在与撒尼人交流时会听到“阿着底”这一说法,在撒尼语里“阿着底”的“阿”意为“水”,“着底”是“平坦的坝区”“平坦的土地”之意。因此,撒尼人的历代先民们一直寻找着在蓝天白云下,鲜花绽放、郁郁葱葱、河水清澈透底、牛羊成群肥又壮的福地。撒尼人最终在云南石林找到了满意的人间福地“阿着底”。于是撒尼人就在这片理想中的水明地秀之地开垦、扎根。

云南路南石林(现昆明石林县)是彝族最早的土著住民,撒尼人在全国的总数约为10万余人,其中居住在云南的撒尼人约为9万余人,居住在石林的撒尼人就多达6万多人。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在清代彝族就形成了撒尼、撒梅、黑彝、白彝、彝亲、阿细等多个支系。

(二)撒尼人的生活

民国时期,云南石林的撒尼人主要居住在土木结构的草房里,少部分是石板房、条子房、土掌房。一户三间左边为灶房兼住宿,中间为客房,右边为牛圈,人畜同居,室内的家当除了灶房和简易的床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摆设。他们的财产是原生态的鸡、鸭、猪以及用于耕作的牛和羊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撒尼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尤其是进入80年以后,自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以来,国内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依靠党的政策大部分撒尼人住进了砖木结构的瓦房。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电视机、电冰箱、汽车等现代化的家电产品及交通工具不断地在撒尼人的村村寨寨得到升级换代。

撒尼人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之一,淳朴憨厚直爽是撒尼人的一大特点,他们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凡有机会进入撒尼人家,无论是新朋还是老友,他们都以亲人般地热情相待,他们以歌待客、以酒待客、以舞待客、以客为荣、勤劳善良、尊老爱幼视为本民族的骄傲,这一特点已经形成撒尼人的一个传统美德。撒尼民歌的代表作?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撒尼人把一种生长在海拔1500~2000米高山上的山茶花叫做“美伊”,“美伊”是撒尼地区许许多多花卉中开得最早的一种鲜花。山茶花以清香、玉洁、花艳、美丽、同时以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告知彝族撒尼人万物复苏,春天即将来临,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因此撒尼人把美好的理想寄予“美伊花”,把它作为本民族的“族花”。同时把给人们带来幸福、吉祥的布谷鸟视为“族鸟”。这是撒尼人勤劳善良,热爱自然的本质表现。

(三)彝族撒尼人的服饰

石林彝族服饰中,麻布褂是撒尼、阿细男性最爱穿的民族服饰之一。古朴、大方的麻布褂从古至今保留着撒尼人保持传统的一个良好品格,麻布褂既是撒尼男子日常生活中常穿的传统服饰,也是石林彝族撒尼男性节日盛典上穿戴的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服饰。

男青年上穿对襟疙瘩组蓝色外套,一件白色麻布褂,麻布纬线为红黑相同,下穿黑色或蓝色宽裆裤。近几年,撒尼男青年还系绣有撒尼花纹图案的领带,俗称“撒尼领带”。

撒尼人的服饰具有非常独特的民族风格,他们以手工刺绣为主,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服饰打扮,艳丽多姿。撒尼妇女的花包头,像传说中的阿诗玛一样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由、幸福的象征。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米,宽约0.17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花色图纹的优劣,标志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择偶的一个标准。因此每逢喜庆、外出时,制作十分精致的花包头和崭新的民族服饰是姑娘们都喜欢穿戴的民族服饰。彝族女性不同支系服饰各异,精彩各一,不胜枚举。而男子的传统服饰特色相对较少。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

未婚姑娘的服饰尤为鲜艳夺目,彝族刺绣的精华几乎都集中在头饰、挎包、背被和围腰上。值得一提的撒尼语称为“哦姐”的刺绣头饰,初看如同一只没有顶的帽子戴在姑娘的头上,四周有象征彩虹的七色图案,两侧的耳朵上方各有一个三角的造型,其尖角向上,象征着未婚女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也是未婚姑娘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婚后其标志性符号三角形的一边平放于头顶,上了年岁的老年人要将两边的标志都要平放于头顶,同时原先七色彩绣也由朴实的黑红两色所替代。

用麻布做成的蓝白条纹镶嵌的无袖褂与白色衬衣相搭配是撒尼男性喜爱的民族服饰。这些服饰从麻的种植、纺麻、织布、裁剪、缝制、手工刺绣等都凝聚了彝族妇女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巧夺天工般的刺绣、融会了撒尼人质朴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石林彝族撒尼人的刺绣艺术可以追溯到唐宋时代,从那时起彝族撒尼人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采集新鲜植物,并知道利用植物的天然色素的搭配染出各种本民族喜爱的颜色。到了明清时期,撒尼人的刺绣艺术日趋完善,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颇有盛名。女孩从小就知道跟年长的手艺精巧的姐姐、母亲及祖母学习手工刺绣的技艺,在漫长的水月里由手工刺绣逐渐演变到挑花艺术,撒尼人的民间手工技術得于代代相传。

目前撒尼人的手工刺绣已经成为石林旅游的一个亮点。可谓是世界著名喀斯特地貌自然风景区的一枝独秀。当游客乘坐的旅游车进入石林区域的时候,除了映入眼帘的各种奇形怪状、高耸入云、巧夺天工的奇石险景以外,撒尼人绚丽夺目的民族服饰的点缀,犹如蓝天碧云中的彩虹出现在您的眼前,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无穷的视觉欣赏之美。撒尼人美丽的服饰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彝族文化保留了一个既完好又十分珍贵的史料。

二、撒尼人的节庆与歌舞

(一)火把节

彝族撒尼人的节日除了我国传统的节日以外,还有彝族特有的节庆,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是火把节、密枝节、祭祖节等。

火把节是撒尼人最热闹、最欢庆的节日,火把节的热闹和隆重程度不亚于传统的节日春节。火把节也是彝族的“新年”。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在石林已成为法定的节日。每到火把节撒尼人便载歌载舞、祭天神、驱邪恶、祈丰收、盼来风调雨顺、亲友相聚,享受人间喜悦。

火把节的开场式由毕摩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举行。毕摩神通广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医术、彝文、星象、占卜等,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间凡事。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是彝族人民心中崇拜的“守护神”。有毕摩主持火把节的开场仪式会给传统的火把节带来既隆重庄严又神秘莫测的色彩,一开始毕摩就把火把节推向了一个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高潮。撒尼人尚武,崇拜英雄和运动健将。火把节上的民族音乐、舞蹈、摔跤、射箭、斗牛、斗羊等各种别具一格的表演,随着节目的展开给人们带来一种时而为之紧张、时而为之兴奋、时而为之感慨、时而为之喜庆的场景之中。

每年参加火把节的人数多达十万人以上,游客们来到石林,既能领略到大自然的习作,还能通过火把节进一步了解勤劳勇敢的撒尼人。

在被定为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的石林,除了欣赏石林独特的自然景观喀斯特地貌以外,撒尼人独特的人文景观犹如鲜花和绿叶陪衬着石林胜景。石林与撒尼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犹如起到梦幻般的艺术效果。火把节既是石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个舞台,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石林、了解彝族撒尼人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二)撒尼人的歌舞

撒尼舞蹈有大三弦、跳叉、跳刀、跳鼓、跳霸王鞭、跳狮子、跳老虎和织麻舞等。其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舞蹈是跳大三弦,也叫“撒尼跳乐”。“?撒尼跳乐”是彝族人民最为喜爱的歌舞,撒尼人是以“是人不跳乐,白来世上活;昕见三弦响,心喜脚板痒”来表达他们对大三弦舞的热爱之情。

跳大三弦舞通常是围成圈,也可以排成队的形式展开,其基本动作是走三步踢两脚,手拉着手,随乐曲拍掌。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变换舞姿,变换队形。所以又称为三步乐或跳乐。三步乐又分慢三步乐和快三步乐。慢三步乐节奏缓慢,只用小三弦伴奏,适合中老年人跳。快三步乐基本形式是男子弹着大三弦,女子边拍掌边翩翩起舞,使用大三弦和竹笛伴奏,整个舞蹈节奏欢快,场面热烈,振奋心弦,充分地表达撒尼青年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也为其他民族所欣赏。

石林地区的民族歌舞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名杨四海。彝族各支系的歌舞属于典型的民族民间歌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生活性,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充分地表达了彝族人民的情感。正因为如此,它也深受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跳大三弦是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每当月夜小伙子们带着大三弦、月琴、笛子、三胡,约姑娘们成群结队地来到村旁树林间跳起粗犷、优美的《大三弦舞》。小伙子们吹着清脆的短笛、弹拨着浑厚的大三弦;姑娘们随着欢快的旋律,迈着熟练又轻盈的舞步左旋右转。撒尼人以优美的舞姿,丰富的情感,激情的舞曲使年青的撒尼人跳得满心欢喜,遇到合心合意者就可以在那欢快的舞池里许下终身。撒尼人的舞蹈源于生活,同时也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三、撒尼人的文字与语言

云南石林于2001年4月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把石林评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有关石林撒尼人和文化早在19世纪末叶就在法国巴黎的期刊上有所介绍,撒尼人和其他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社会生产活动中,不仅拥有本民族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还创造和积累了本民族的文字符号。撒尼人的文字是一种表意性的音缀文字,一个字表示一个音节和一种内容。造字有象形、指意、变形等三种方法,也有一些三角形符号;撒尼语元音少辅音多,元音有10个元音、43个辅音和4个声调构成。语音分清音、浊音和鼻浊音。词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连绵比较丰富,语言中还大量吸收其他民族的(汉族偏多)语言成分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在语法特点上以主语、宾语、谓语的排列形式,修饰语一般在被修饰语之后。彝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比阿斯拉则(即始祖毕摩)创造,并一直多为毕摩所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对彝文作了大量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在民族院校进行试点,还成立了西南少数民族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等。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严格地来说撒尼语在彝族语的范畴。大约几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个分支。分别迁徙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经过长期了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彝语有六个分支六大方言,彼此之间互不相通。尽管如此撒尼人是一个非常聪慧的民族,撒尼人的口头传承是有历史记载的。

云南石林的撒尼人具有超强的语言复制能力,而且非常逼真。当您作为游客步入石林胜景时,无论您是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好客的撒尼人都会非常热情地和您交流,讲述他们引以自豪的阿着底石林。沉浸在友好欢乐气氛中的游客您有没有注意到撒尼人和您用相同样的语言在与您热情交流,来自远方的游客就压根儿没有身在异乡的感觉。石林胜景源于自然,撒尼人的语言才能同样源于自然。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热情好客的撒尼人面对日益增加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为来到石林旅游的客人担任义务导游员和讲解员,他们能用客方的语言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刺绣文化介绍给对方,达成商务交流。撒尼人会用美丽的歌声和朴实的介绍带领客人顺利游览迷宫般的石林全景,撒尼姑娘们艳丽缤彩的撒尼服饰点撒在石林狭窄又细长的游道上,犹如点点彩色的花朵镶嵌在石林的美景中,有撒尼人动听的歌声和欢快的撒尼舞蹈伴随,游客便会在和谐又动人的欢笑声中忘掉了穿梭在海拔1500-1900m上上下下布满数不清的石梯旅途的疲劳,爽朗、愉快的旅行是因为有撒尼姑娘的伴随。

四、石林旅游与撒尼传统文化的传承

世世代代居住在路南石林的撒尼人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慧、善良、能歌善舞的民族,撒尼人的传统服饰的特点源于撒尼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把这种向往以刺绣的方式通过一针一线编制在各种精美的刺绣图案中,撒尼人的刺绣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彝族撒尼人的刺绣主要表现在服装、包头(帽子)、桌布、背包、挎包、腰包、围腰、窗帘、鞋等物品上。而且刺绣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含有劳动人民质朴的变化。

撒尼人传统的刺绣有单面挑、双面挑,有素色挑花、丝线挑花、彩色桃花、有挑、绣、补、纳、扣等。其绣品粗中有细,细中有精,不仅体现了撒尼人质朴、奔放、细腻的手工艺术,充分体现了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

自古以来撒尼妇女就有传承本民族的刺绣艺术的习惯,传统的撒尼服饰以麻织品较为多见,从麻的种植、抽皮、编麻、保存、织麻、纺线、织布、染色、缝纫、绣花等世代相传。撒尼人擅长挑花刺绣,挑花刺绣也是撒尼妇女传承本民族手工艺才能的一个标志。

为了使撒尼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在彝寨的撒尼人家有撒尼人手工艺文化传承的示范村,示范村里的民居给人们展示了一种民风淳朴,民族气氛浓厚,民族特色特出的撒尼风格。特别是墙壁上的民风民俗画作,栩栩如生地反映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美丽的阿诗玛身上穿戴的银饰品和银腰带也是撒尼人的传统手工打造的饰物,尤其是那些罕见的祖传饰物既能追溯撒尼人手工艺的技术,还能把您的视野和想像力带到远古去探索撒尼人历史性的传统智慧。

在全国56个少数民族中居住在云南的就有26个,区别和了解少数民族除了他们的语言和居住地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从服饰和穿戴上来辨别,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撒尼手工刺绣和挑花制品仅仅是本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标志,起初各民族传统的手工艺只满足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自改革开放初期,撒尼人的刺绣受到来自国外游客的欣赏,于是撒尼人便携带各种刺绣品来到昆明,来到当时为数不多的涉外宾馆、饭店门口及外国人较多的翠湖公园附近兜售刺绣品。80年代后期随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美丽的石林以后,游客对石林彝族撒尼人的刺绣青睐超出了常规,游客将撒尼的刺绣作为礼品、装饰品、收藏品带回家,这给撒尼人的手工制品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之后撒尼人干脆就在自己的家门口石林开始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商海大会战,他们不仅能制作出本民族各种精美的绣品,还能用国内外的各种语言,自然、流利、热情地向游客介绍石林、介绍撒尼人的生活,介绍撒尼人精湛的刺绣工艺。石林已成为地球村中一个既美丽又令人向往的院落。

被定为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的云南石林如今在国际上已经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世界级旅游胜地,阿诗玛的刺绣包曾荣获中国国际技术产品展览会金奖。撒尼人精美的刺绣文化和传统工艺如同一朵艳丽的鲜花点缀着这个世界级的旅游胜地,撒尼人用勤劳的双手和他们的聪明的智慧点亮着石林这颗耀眼的明星,撒尼人勤劳质朴充满智慧的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同绿叶般的陪衬,给石林旅游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低海拔落差大,在云南总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各地区间由于高山和河流的阻隔,早期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素有云南十八怪中的“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就描述了当时云南各地的对外交流是如此的不便,也正因为这种不便给居住在各地的各族人民形成了一个具有各自独特民俗风格的传统文化,也正是这种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云南独特的民俗风情,养育了各族人民。

如今石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时把撒尼人和撒尼文化推向了世界,当地大部分彝族撒尼人从原有的农耕文化一下子被转移到了旅游商品销售的行列中。如此迅猛的旅游开发会不会打破石林彝族撒尼人原有宁静的生活,过多的外来文化的浸入会不会对撒尼人的习俗带来影响,为此对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保护和传承考验着一个民族的灵魂。除了成立各种民族文化研究所以外,更重的是要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对一旦流失就不可再生的本土民族的风俗、风情等传统的民间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原生态加以保护、保留和不断的传承,使之世世代代得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永祥,阿诗玛.石林旅游与族群.中国民族学网,(2009.02.11)

[2] www.51743.cn.彝族语言文字.(2007.04.29)

[3] 毕摩.baike.baidu.com/view/572899.htm.(2011.09.22)

[4]百科名片.撒尼族.baike.baidu.com.(2011.06.03)

[5]百度百科.麻布褂.http://baike.baidu.com.(2008.01.24)

[6]石林旅游网.彝族撒尼舞蹈.http://travel.people.com.cn.(2008.08.06)

猜你喜欢
火把节石林彝族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火把节的情歌
黄河石林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相约在石林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火把节之夜》中阮演奏与琵琶演奏的比较
石林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