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贵成 赵丹梅 彭纳
革命老区·巴中篇
座座粉墙黛瓦的巴山新居掩映在绿树丛中,条条水泥路直通农家小院,新修建的村文化广场设施齐全……这是白衣镇基层组织为民带来的实惠。
“白衣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省市县的统筹城乡相结合,科学选址,统一规划。分别建成170、130、90多平米的新居,供村民自主选择。”白衣镇党委书记张建军说。
“路通了,电通了,网络也通了,吃水问题也解决了,而且还住上了别墅……”村民杨大爷一谈起白衣镇的变化,就有说不完的高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基层党组织使我们致了富”
“有女莫嫁西华山,西华山上是荒山,地不产粮山无柴,十年就有九年干。”这就是巴州区回风街道西华村当年的真实写照。
而现在,一个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形象令人耳目一新。休闲中心广场、乡村农家乐、停车场……“西华人也享受到了城市市民的人居环境!”西华村党支部书记王华恩说。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答案只有一个:基层党组织使他们致了富!
“西华村立足发展乡村旅游,把新农村建设与川东北民居风貌塑造相结合、产业培育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社会事业发展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相结合。”巴中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刘羽说。
西华村优质水果花卉观光园区内,梨园里栽植了黄花梨、翠冠等7种优质梨树,猕猴桃园里培育了美国红心猕猴桃,花卉苗圃内种植了各种花草苗木,绿叶葱茏。西华村集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巴山新居于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成为巴州区的示范村。
“由于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现在全村村民购买摩托车100辆,小轿车20多辆。”采访结束时,王华恩高兴地告诉记者。
“党员带头,我们成了产业工人”
中岭村是国家级循环农业示范村,由现代化农业观光区、温室科技无土栽培区、黄金梨园区等组成产村一体发展模式。
“农业观光区主要包括黄金梨园和温室无土栽培大棚共1000亩,其中黄金梨园投产500亩,预计未来将达到1000亩。黄金梨园亩产约为1000斤,按市场价4元一斤,一年可收益200万元。”中岭村支部书记陈其富说。
中岭村的富硒作物种植合作社占地500亩,采用公司租赁村民土地并吸纳村民为公司员工的形式,建立温室大棚,实行无土栽培。
陈其富介绍说:“一开始我们村民很多都有顾虑,怕土地租出去,自家没粮食吃,后来由党员带头,现在全村50%的党员都加入了公司。”
如今 ,传统农业正在被现代化科技农业所代替,中岭村农民已经转变成了产业工人,监管温室大棚、培育菜苗、种植蔬菜。每人一天80元工钱,每月固定工资2000多元。
干群连心,一句承诺重千金
“龙潭村,处山梁,忆往昔,苦难当。房屋矮小又潮湿,两眼熏得泪汪汪;十年九旱莫收成,肩挑背磨好心伤。”龙潭村文艺宣传队的许占兴创作的快板,是南江县正直镇龙潭村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
45岁的陈守朝,是龙潭村党支部书记。在2008年上任之初,他就提出了龙潭村要围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这一主题来谋发展,实行“支部提,党员大会议,群众代表评,村民大会定”的民主管理机制,形成“支部带队伍抓发展,干部带党员抓示范,党员带群众抓发展,人才带资源抓项目,干群一条心加快发展”的局面。
三社村村民方菊黄住上了160多平方米的楼房,她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住的房子那就没法说,我们原来住的都是茅草房。”村民李洪碧说:“做梦都没有想到现在这么幸福哦,所以我们要多活几年。”
龙潭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07年的2400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6840元,今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30万元以上。陈守朝承诺的“幸福乐园”已初具雏形。
“水也秀,山也青,一句承诺重千金,干部群众手拉手,支部村民心连心。全村人民喜洋洋,幸福和谐享安康,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许占兴创作的快板书结尾是这样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