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珠宝 吕建民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新课改下的教师同样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教学是高中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大胆进行创新实验设计,也是教师面临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若能大胆将一些演示实验稍作改进,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既促进新课改的进程,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案例一】乙醛或葡萄糖溶液与新制银氨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只要有教过高中化学的教师都会注意到,当我们演示化学实验时,不管是化学成绩如何的学生,都会提起极大的兴趣,睁大好奇的眼睛观察着实验进程,特别是银镜反应实验,学生的兴趣极高。根据我们多年教学经验看,做银镜实验时,如果反应条件不妥当,溶液配制不合理,经常导致实验失败或现象不直观,现在从我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提供一个更好、更快演示银镜实验的方法,不需要加热,效果良好且节约药品,成功率极高。
【新实验方案】1.配制银氨溶液步骤:
(1)在一个容量瓶内加水300毫升。
(2)分别称取硝酸银5克和氢氧化钠3克各放入两个烧杯中,再分别加水50毫升,立刻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3)用量筒量取10毫升浓氨水加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振荡澄清后,倒入容量瓶内,然后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往容量瓶内加水直至刻度线,摇匀备用。说明:若外界环境温度较高,则氢氧化钠用量略少,而浓氨水略多。2.。配制还原性(即含有醛基)溶液:称取葡萄糖粉10克,放入烧杯里,加水150毫升搅拌溶解即可或配制5%乙醛溶液,备用。
上述两种溶液配制完成后,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倒入2毫升银氨溶液,再用胶头滴管滴入2滴还原性溶液,不需要加热,静置片刻,试管内壁就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这样快速直观的实验,使学生对于含有醛基的物质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可让教师做演示实验简练多了。
【案例二】有关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探究:苏教版的高一化学必修1—关于演示“萃取”的实验。根据我的教学经验看,如果教师在做“萃取”实验时,若能将溴和碘的萃取一起做,效果会更好,会让同学们相信,合适的“萃取剂”确实可以将某些溶质从它的原溶液中提取出来。而且溴和碘在有机溶剂(如苯或四氯化碳)中呈现出的鲜艳的色彩,可用于鉴定Br2和I2的存在,为后面的卤素教学带来方便。
【课本原实验】已知四氯化碳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油状液体,密度比水大,常用作溶剂。请完成下列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毫升溴水,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1毫升四氯化碳(CCl4),振荡,静置。观察并比较两支试管中的实验现象。
现象:液体出现分层,且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橙红色。
原因解释:溴极易溶于四氯化碳中,CCl4将溴单质从溴水中“萃取”出来,而呈现出特殊的橙红色。
可是这样的实验只能让学生看到溴在四氯化碳(CCl4)中能呈现出特殊的颜色,其他物质可不可以呢,这样有的学生产生了质疑。为了消除这个疑问,我们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实验方案稍作改进。
【新实验方案】取四支干净的试管,分别给试管编号:A、B、C、D。在A、B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溴水,在C、D试管中加入2毫升碘水,再向A、C试管中各滴加1毫升四氯化碳(CCl4),振荡,静置。观察并比较两支试管中的实验现象。
现象:A、C试管都出现分层,且都是上层接近无色。但在A试管的下层显橙红色,而在C试管的下层显紫红色。
通过这样对比,可以让学生知道,Br2和I2都极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溶剂中,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利用这一点,可以鉴定Br2和I2的存在。
【案例三】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探究:
由于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盐类的水解,课本原实验只能验证碳酸钠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验证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并且没有比较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我认为,既然做了这个实验,可同时把NaHCO3溶液的酸碱性实验也做了,何况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二者的酸碱性强弱的比较,还有NaHCO3溶液的弱碱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很多,可以适当介绍,例如:被蜜蜂、蚂蚁等蛰了,可以用NaHCO3的水溶液擦洗叮咬处,这样可以减轻疼痛。通过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二者的性质及用途,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把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拉近了。下面对比一下课本原实验与新实验的方案。
【课本原实验】用pH试纸测定碳酸钠溶液的pH值。
【新实验方案】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于pH试纸上,并用标准比色卡对照两种溶液的pH值,从而比较两溶液的碱性强弱。
现象:在沾有Na2CO3溶液的pH试纸颜色较深一些,而在沾有NaHCO3溶液的pH试纸颜色较浅一些,但两种溶液都呈碱性。通过实验说明了,在相同温度下,相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前者pH大,碱性强一些,而后者pH小一些,碱性较弱一些。这样也为以后盐类的水解的学习作了铺垫。
【案例四】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可同时兼做两个对比实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钠与CuSO4溶液反应。
在讲授碱金属的性质时,教师首先演示:向一只盛有水的大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将一小块金属钠(约绿豆般大小)投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有趣直观的现象后,极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迅速提出问题:“若将光亮的铁钉放入CuSO4溶液中,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明白了铁钉表面会变成红色的原因。教师进而提问:“如将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许多学生由于铁和CuSO4溶液反应的思维定势,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Cu的错误结论,在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结论后,通过课堂直接演示Na和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看到了真正的实验现象,加深了学生对钠的性质的理解记忆。在教学中通过这样实验设计的引导讲解,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以上是我们对于一些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究性的创新设计。诚然,新课改下教师如何将创新意识渗透于化学教学中还处在探索阶段,特别是高中教材里的化学实验,教师可以大胆进行创新改进设计,这样既给一线教学的教师更大的发挥能力的空间,也可以促进新课改的进程,符合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