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科学进步的过程,是一个体育课程理论和体育教学理论进步的过程,更是一个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用句当下时髦的课改语言来说,是一个能“生成”许多教育理论成果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中一定有许多需要研究的事物,也有着对体育研究方法开发的客观要求。那么,当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着什么样的研究呢?这样研究的题目是哪些?研究又是该怎样进行的呢?本期专题讨论,专家们围绕着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怎样的研究及教师应通过怎样的行动研究推进体育课改的话题展开讨论。
赖天德(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课程改革需要研究什么?总的来说就是要研究为什么要改革和如何进行改革。前者主要是课程改革的动因与目标问题,后者主要是课程改革的方法问题。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目的,我认为需要研究如下一些具体问题。
首先,需要研究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才培养有不同的要求。改革开放前社会需要培养工具型的人才,改革开放后社会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就需要有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因此教育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内核。要进行课程改革,就必须深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课程暴露出来的问题,学校教育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就涉及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课程改革具有奠基和导向的作用。
其次,需要研究体育课程改革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课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体育课程改革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分析原有课程在哪些方面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必须改革;在哪些方面还有可取之处需要继承。这个问题应当研究清楚,并能求得基本共识。该否定的东西就理直气壮地把它否定掉,该肯定的东西就旗帜鲜明地将其肯定下来,以免在一些问题上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各执一端而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当我们对原有课程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之后,改什么的问题也就基本清楚了。
第三,需要研究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研究和学习世界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与教学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对教育实践发挥过积极的作用,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教育实践产生过消极的影响,同样也有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它们都经历或必将经历发生、发展与被取代的过程。即便是当今被认为最先进的教育思想与课程学习理论,同样也都存在其先进性与局限性。研究清楚其来龙去脉,优点与不足,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之后,我们就可以正确地择其长者而行之,避其短者而弃之。
第四,需要研究中国的国情
课程改革要放眼世界,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方法,但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免食洋不化,引起水土不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要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为此,体育课程改革也要认真研究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水平、文化教育的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特别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生的体育基础与体质健康状况等。吃透了国情,特别是学校体育的实际之后,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就能做到“洋为中用”,通过改革构建起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新体系。
第五,需要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学科特点
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都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如增进学生健康的课程目标,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为主的课程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形式,必须承受一定运动负荷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环境、教学规律、组织教法等等,与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的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学科特点,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搞好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第六,要随时研究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
课程改革并非是以课程标准的制定为最终目标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当课程改革进入到新课程实施之后,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课程资源不同,做法不同,因此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随时研究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切新情况,及时总结与推广先进的经验;认真研究出现的新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加以解决。这是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不可或缺的。
第七,要研制体育教学质量标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评价课程改革的核心指标。由于当下对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标准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同样一堂课,有的人认为上得好,教学质量高;而有的人却认为上得不怎么样,华而不实。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对课程实施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应当由权威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专门研究,并将其研制的标准作为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和有关部门、团体进行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以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
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不只是少数专家与学者的事,而需要广大体育教师、教研员、学校体育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他们身处第一线,最了解实际,对改革的体会最深,最有发言权。只要我们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团结一致,共同参与,群策群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一定能把握课程改革的真蒂,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
体育课改要求什么样的研究这个问题很重要,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如何通过行动性研究不断地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并不断地提高自己这个问题更加重要。如果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没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现,没有教学研究方法的进步,那么这个体育课改也必定不能称为成功。我认为,当下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有以下10个方面亟待进行开展和有所突破的研究,这些研究直接关系到体育课改是不是能有实实在在地进步,关系到体育课改是不是能够成功。
第一方面的研究:体育学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这是一个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核心问题。体育既然是个课程,就不但要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还要明确教多少,而最为重要的是要明确“要教到什么样的程度”也就是“将学生教成什么样”。体育学科人必须能够清楚地“画出”(描述出)所要培养的“理想的体育人像”(具有基本体育能力的学生像,也是要达到的体育目标),而且这个“人像”应该是可以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来表述和表示的,是可以测量的,当然也还一定是在当下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体育教学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体育培养目标。本文在此提出一个这样的“人像”,供大家参考(表1)。
从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体育学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课题下包含了许多我们亟待研究的内容,值得广大体育理论工作者和体育教师们进行探索。
第二方面的研究:什么是“会”的研究
体育课现在面临着“十二年什么都教不会”的重大困境,各种原因是课程设计者和体育教师们至今对很多运动项目的“会”还说不清楚,因为不知道什么是“会”,当然就不能“教会”,这是体育学科的紧要研究课题。笔者现在在北师大教公体课的游泳,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并观察学生们的表现,我现在基本可以表述出游泳的“会”,在此提出供大家思考(表2)。
但是,游泳这个运动是“‘会和‘不会有着比较明显区别的项目”,而那些“‘会和‘不会没有明显区别的运动”呢?如篮球的“会”是怎样的呢?乒乓球的“会”是怎样的呢?武术的“会”是怎样的呢?健美操的“会”又是怎样的呢?还有,健身的“会”是怎样的呢?观赏的“会”是怎样的呢?等等等等,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太少太少。在此,为了引起大家的研究兴趣和启发,笔者试着根据自己的观察(注:我的办公室下面就是北师大的篮球场)将自己最不擅长的篮球的“会”大胆地描述一下,供大家争论和批判(表3)。
如果,我们在体育新课改中依然没有对各个项目的“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研究的突破,那么,体育课程就依然没有科学的基础,体育课程改革就依然难有正确的方向,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就只能在概念的创造、说法的转换、目标的扩张和教法的简单变化中打转转,当然,当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第三方面的研究:科学的运动技术教程的研究(大单元教学研究)
科学的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或者说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但多少年过去了,好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主要原因是运动技术的“学理”研究基础太薄弱了。今后,如果科学的运动技术教程的研究有了突破,那么,诸多的体育课程和教学难题就会容易得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订也就容易得多,各个学段的教学计划的制订也就有了科学的依据,各个项目的单元设计就有了明确和坚实的依据。而且,科学的运动技术教程的深入探讨也必将激活体育“学理”的研究,从而形成“教程”“教法”和“学理”之间相互促进,互相激励的研究新局面。
第四方面的研究:创编实用的健身方法的研究(“课课练”内容的研究)
体育课堂教学条件下的学生体育锻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课练”,面临着三个矛盾:一是体育锻炼与运动技术教学之间发生冲突;二是体育锻炼内容难以让学生感兴趣;三是课中身体锻炼的科学性问题。第三问题中又可细分为“体育锻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和“如何既锻炼又不影响下一节文化课”两个下位问题。但无论是上面的哪个问题,都最终与“挖掘兼有健身性、安全性、趣味性、集体性的‘课课练内容”的研究工作有关,如果这个研究做好了,体育课堂中的锻炼就必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当然学生的体质也会有明显的增强,随之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也会有新的突破。
第五方面的研究:体育知识点的积累和筛选的研究
体育学科一直标榜:一定要,也一定能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或卫生)的基础知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大量增加了以知识和理解为基础的“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运动参与”“体育理解与运动观赏”等诸多新目标、新要求。但是,至今为止体育课程应该教多少知识?这些知识是怎样被选出来的?各种知识的比例是怎样的?这些知识的难度又是怎样的?是知晓性的还是理解性的?这些难度是怎样确认的?这些知识是怎样排列在体育课程中的?这些知识的习得是怎样被考核的?等等众多问题都还很不明确。有关这些问题基本上还没有像样的研究,可以说就是个空白(这也说明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还没有触及实际问题和真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研究,也是很难期待体育课改能获得实际的进展和成功。
第六方面的研究:运动安全和安全教育的研究
现在威胁体育课程教学发展与改革一个最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是运动的安全和责任问题。但是,面对这个问题,不少体育教师采用了消极退缩的态度与方法。一是跟着校长拆除了所谓具有“安全隐患”的体操设施;二是尽量躲避着各种有危险的体育教材;三是面对直接领导以外的外人发发牢骚(因为很多教师还不敢向直接领导提意见和发牢骚)。其实,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体育教师应该是有所作为的,也是必须有所作为的。这些作为可能就是从实际的研究开始的,因为我们如果不研究,不摸清问题找到原因,就无法找到有用有效的对策。如我们可以进行以下10个方面的研究:(1)学校运动安全事故的现状与事故的分类的研究;(2)对体操等安全隐患较多的运动保护帮助方法的总结开发;(3)对既能有效健身又安全的活动内容进行开发的研究;(4)让学生循序渐进锻炼,增进身体安全能力教程的研究;(5)对学校场地器材进行规范性管理的制度与方法研究;(6)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教材的研究;(7)与家长和其他学科教师互动,共同管理学生运动安全的方法研究;(8)体育教师必备的安全保护和紧急救护能力的内容研究;(9)完善学校运动安全的保险制度研究;(10)与社会力量协同整治校园运动安全“校闹”现象的研究。
第七方面的研究:道德品行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研究
体育学科一直自己认为,大概别人也认为:体育是能为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行的培养做出独特贡献的。但在现实中,体育、体育人以及体育课程又往往被人与“野蛮”“粗鲁”“莽撞”“低俗”“无知”“邋遢”等联系在一起。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与学生道德品行有关的培养目标,以试图扩展体育的教育目标,提高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方面的实效性。但是,只有良好的愿望或一味地增加目标,并不意味着体育培养道德品行就能立竿见影,其实,在这方面研究还太欠缺,还有许多的事情值得研究。如:(1)有许多需要进行教育的体育课堂场景要发现,要总结;(2)有许多的教育概念要分析,要琢磨(如司空见惯的“意志”“集体意识”“组织性”“自信”等就其实还远没有被理解清楚);(3)有许多有效的道德品行教育教材要总结,要积累,要加工;(4)相反,有许多的体育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要分析,要找原因;(5)有许多无效的教育方法要归纳,要剔除;(6)当然,体育教师身上的那些不能以身作则的行为也要发现,要指出。这些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不研究清楚,体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就是一句空话,体育课程标准中那些道德品行的目标也就只能永远干瘪瘪地停留在体育教师的教案之上。
第八方面的研究:如何兼用善用表扬、批评以及惩戒方法的研究
这是一个与第七个问题密切相关的教育方法学的问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实际问题。在前一阵体育课改实践中,由于某些学者盲目地提倡了“体育教学要温情化”,在体育教学中出现只能有表扬,不能批评的偏颇做法和不良现象,对学生的表扬还出现很过分甚至是肉麻的现象。相对“只表扬不批评”更多地出现在体育教学的公开课中和某些体育学者的课改言论中,在常态的体育教学和教育实践中,错用表扬与批评,以及滥用批评和惩戒,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为教学的温情化的滥用表扬”和“因教育无力而滥用批评惩戒”同时存在,成为体育教育中的“毒瘤”,严重地扭曲着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损害着体育学科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开展攻关性的研究,否则体育学科的教育作用就会越来越虚化,越来越没有力量,越来越不让同学们信服并越来越反感。
第九方面的研究: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相融合的研究
体育学科已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十余年了,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却一直没有搞得很清楚。应该说,“体育与健康”关系的不清让体育教师很困惑、很有压力,让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们很着急,也让生物学科的课程专家很迷茫。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到底是“体育为健康”,还是“体育加健康”,还是“体育对健康”,还是“体育带健康”“体育在健康”“体育有健康”,或者还是什么?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讨论和争论都严重不足。在体育和健康的关系充分讨论之后,体育课程还面临着“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如何融合在一起”的方法问题,如何将一个“以身体练习为形式的技术教学”与一个“以知晓性知识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个课堂里,其怎么教?教多少?谁来教?教材怎么编?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怎样互动?等等都将成为新的研究问题。总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绝不只是改个课程的名字,增加点健康教育内容,添几个新的健康教育目标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在新一阶段的体育课改中,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内容融合的问题没能有一个实质性的进步,那么标榜着“健康第一”为第一基本理念的新体育课改,怎么说也不能算是成功。
第十方面的研究:本着让学生体验乐趣,对教学、场地和规则进行改造的研究
这个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讨论最多,论文最多,争论最热烈,反响最大,实践最积极,研究群体最具有基层性的体育教学研究问题,但同时也是研究最表浅,最望文生义,实质的结果和体系化的结果最少,错误的结论最多的研究领域。这是因为该研究的本源性问题,如“运动的乐趣的本质是什么”“体育乐趣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是体育课堂的乐趣,其内容又是什么”“热爱运动和热爱体育有什么区别”“在体育课堂中体验运动乐趣的障碍有哪些”“各个类型的运动项目的本源乐趣是什么”“运动的乐趣有没有深浅之分”“如何对待运动中的浅层乐趣”“体验乐趣和运动技术学习的对立和统一是怎样的”等等,还都有太多的研究课题很少被研究,甚至就从未被研究。那么,如何改变我们的现行教学思路和条件,让学生能更多地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让学生们更加热爱运动,能更加有热情地参加体育课就势必成为一句空话,甚至体育人会把一些简单幼稚的游戏、生活中的用具工具、其他学科的浅显内容、未经文化加工的民间运动原型当做运动的趣味展示给学生,从而降低体育学科的威信,让学生更加远离运动的乐趣,甚至远离运动参与和体育课堂学习。因此,在当前不爱运动,不积极参加体育课,或者是“热爱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学生呈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本着让学生体验乐趣而对教学、场地和规则进行改造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研究内容,需要全体学校体育人去琢磨、去发现、去分析、去归纳、去形成理论和方法论,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的体育课改任务。
在总结了上面10个体育课改最需要的研究课题之后,我还想提醒广大体育教师,上述研究绝对应该是“学术性”强的研究(是指研究要看本质,要深入、要科学、要可靠),但决不应该是“书斋式”的研究(是指研究不能是抽象的、没有具体方法的、不可用的、不实用的、从理论到理论的),最好的研究方式是行动研究式的(就是结合自己日常的工作任务,开展有想法的、有探索目标、有研究手段的工作,经过工作后既获得好的工作效果,又获得有价值的研究发现的“工作性研究”或“研究性工作”的方法)。
那么,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怎样开展这些研究呢?研究的规模是怎样的,行动性研究形式是怎样的,具体的研究题目又是怎样的?本文举出一些实例供大家参考(表4)。
吴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主任)
回答体育课改要求什么样的研究这个问题,想要达到的目的是:用研究来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所以,重要的是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课改中有哪些问题。
课改中遇到的问题,简单的归类,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是影响课改实施的制度性问题
现在,这类问题中,最典型的问题是课时不能按照课标的要求落实。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假设课标制定者当初制定课标时,严格执行课时规定是一个前提条件,那么,现在多数地方课时不能达标,岂不是已经注定课改不能成功。
事实上,课标的制定,是建立在许多理想条件下的。类似的基本问题,如场地器材配置、师资、教师工作量等等,这些条件在许多地方根本就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课改中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校体育要长期研究的问题。
关于制度性问题,还有一类问题,对课改影响深远。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一所学校,不开设体育课、不组织正常体育活动,还没有任何对校长及其管理者的“问责”机制。法规、法律规定不健全、不具体是个阻碍课改的大问题。
二是课标本身的问题
课改的第一要务,是实施新的课标。但是,曾有体育教师说,课标是个“不可执行”的文本。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至少,课标本身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课标“不可执行性”的表现很多,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第一,2011版的课标,对目标实行了修改,增加了“课程内容”,这样,形成了的“目标与内容结合的课程逻辑体系”,但是,无论是目标体系,还是内容体系,都没有建构完成。因此,完善新课标的目标、内容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二,2011版课标,对目标体系(学习领域)进行了“集约化设计”,即将“五个学习领域”集约为“四个学习方面”,这是进步。但是,存在问题是,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方面,只有目标体系,还没有可操作的内容体系。
第三,评价还是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2011版的课标,明确了课标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核心任务,而不是先前确定的“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三项任务。但是,如何评,课标没有解决好。
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毛教授在前面说过了,这里不再赘述。但是,总体上的一个感觉是,不要使评价问题复杂化,应该是简单化。在学校体育改革历程中,我们经过“音乐进课堂”的可喜局面,也痛斥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体育课堂的滥用。
第四,“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等内容增加是否适宜?2011版的课标“莫名其妙”地引进了许多“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这些内容的引进,不知道是否经过专家论证和实验验证,还是课标专家想当然的思考。这关乎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这种情况,在其他学科,几乎不可能发生。因为,总的来说,体育教育的总时间有限,增加这些内容,意味着“挤出”原来的内容。
三是课改执行者的问题
课程执行者的主体人群,总体上是指体育教师。作为课标与课堂、学生的中介和桥梁,体育教师是课改的关键。但是,体育教师这个群体,能否承担课标实施的任务,现在看来是个大问题。
就整个教师群体,问题还是相当严重。在新一代教师身上,即工作八至十年的教师,存在的问题非常大。
概括地说,问题有五个方面,即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水平低下、教学技能贫乏、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令人担忧、团队融入困难、对学校集体贡献度降低。
我们的一个调查研究显示,在学校领导层次中,体育教师占据重要成分。这是好的体育教师生涯发展的必然,换句话说,是合格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决定了体育教师良好的生涯发展。但是,这种好的现象正在逐步减少。
四是学生的问题
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状态,新一代学生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其中,学生的“休闲娱乐”手段出现根本性变化。我们的统计显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中国青少年学生每周“身体活动”总量下降了6%,并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这也就是说,中国学生越来越远离运动。联系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显然,这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导致的原因有哪些,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学生参与运动,心理、生理机制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就是很好的科研课题,正是课改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