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泳等
编者按:李江泳特级教师工作坊近年来通过对“提升美术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研究,以课堂为载体,以四大领域(“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为研究对象,努力探索有效教学的优秀教学设计、课件、课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优秀课例经验在各类教学培训中得到了推广,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在有效的教学中,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的无限创造潜能,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通过探索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我们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努力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现实生活,便于学生接受,构建适合的教学模式,完善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它是实现从课程理念到教学实践联结的路径。将教学的“有效”指向教学实效,具体体现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对个性品质中的独特性、创造性的研究。《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保护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力。”我们的研究团队将课标中的理念具体移植到美术课教学中,以有效教学为研究核心,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通过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现状和个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我们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提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大领域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
一、探索提升“造型·表现”领域有效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造型·表现”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广、分量最重的学习领域。我们在探索“造型·表现”领域教学中,重视欣赏和体验的作用,突出欣赏和体验功能的互动美术创作的有效教学策略,在“欣赏与表现一体,重视体验,回归生活”的学习创作表现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项目研究以模块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例如《线的律动——静物写生》这一课,由于本课教材是校本教材,教材从舞蹈、运动、武术等艺术表现中,将韵律的快慢、刚柔、强弱与线的长短、粗细、曲直虚实进行发散思维的联想,运用各种线的对比表现律动。通过造型表现与创作,补偿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达到康复身心和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执教者李江泳根据聋哑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片的直观形式,引导学生运用线的粗细、曲直、长短、虚实以及点的疏密对比表现节奏和韵律,强化线的韵律表现,让聋学生和健康的孩子一样感受韵律和律动美,同时要求学生选用钢笔直接进行线描写生。由于用钢笔画线条不能涂改,可以锻炼聋学生用笔大胆、果断、线条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引导他们大胆表现自己对韵律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个性。李江泳老师运用直观、启发、体验式教学法、演示法、观察比较法来达到三大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掌握线的种类及表现方法的知识目标。②技能目标。通过静物组合的造型和创作训练,培养聋学生的概括、夸张、变形的个性创造能力,让学生掌握线描创作方法。③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线的粗细、曲直、长短、虚实进行静物写生,表现韵律美,补偿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培养聋学生健全的人格。
李江泳老师通过启发,唤起学生对律动的回忆;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观察、认知、感受、联想,拓展发散思维,对课文有一个认知和了解;通过直观演示不同质感的线描表现,强调线条的韵律美,在静态物体中表现动态的律动美感,教学突出了重点、难点,让学生思考探索;通过结合所学的构图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运用韵律美的表现形式,在线描创作中达到补偿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通过让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学生对画面的分析鉴赏能力。最后,布置作业:4人一组自由摆放静物造型,用线描表现韵律美,画一幅线描写生作品。
根据“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特点,教学以欣赏启发、学生体验和生活实践作为美术教学的理念和源泉,强调欣赏创作互动,体验创作互动,师生互动,以线的种类、线的表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从舞蹈、运动、武术、建筑与韵律的快慢、刚柔、强弱与线的长短、粗细、曲直虚实的艺术表现体验,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并运用各种线的对比表现律动,补偿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培养聋学生健全的人格。本课教学特色在于,根据聋哑学生的特点,通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片的直观形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创作手段,并选用钢笔直接进行线描写生创作。由于用钢笔来画不能涂改,有效节省了创作时间,能锻炼聋学生用笔大胆、果断、线条肯定,增强自信,体验线描造型的乐趣。本课教学强调以欣赏促进造型表现,以体验促进造型表现,欣赏与创作互动,激发学生创作出反映真情实感、贴近生活、内容生活化的线描作品,提升美术课堂有效教学实效,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二、探索提升“设计·应用”领域有效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更多地考虑其他人的需要和实际运用价值,而不是创造者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自由表达。我们在探索这一领域的有效教学过程中,根据“设计·应用”领域的特点,强调体现设计的创造意识,引导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设计创作出新颖创意的生活化作品,发展学生个性。
例如,《标志设计》这一课,执教者何莉利用生活常识导入新课,从用途、造型特点、颜色构成方面让学生认识标志的种类(同时出示各种标志图画),然后再告诉学生标志的定义和来历,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艺术表现方式和方法步骤,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完成一幅标志设计作品。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让学生谈设计的构思过程,并说明设计的标志含义,教师再进行总结。
根据“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特点,何莉老师教学案例的特色之处在于,通过赏析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内容形象具体地展现。课例不仅有国内的标志而且还融入了国外的文化知识。通过对标志的赏析,何莉老师提出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点主要原则以及它的艺术表现方式。教学以欣赏启发、渗透文化内涵、设计艺术表达方式的高度概括赏析,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志设计为例,强调设计的创造意识和特定的功能性特点,同时又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进行设计创作,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创作力,提升了美术课堂有效教学实效。
三、探索提升“欣赏·评述”领域有效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更多地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评论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在探索这一领域的有效教学中,我们根据“欣赏·评述”领域的特点,注重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评述、评价艺术作品,同时唤起学生的体验。在欣赏教学过程中,采用鉴赏和表现结合的方法,欣赏与动手相结合,适当增加写与画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有效地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效率,实现引导学生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例如《神秘的花山岩画》这一课,授课教师农善锋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见下图)
根据“欣赏·评述”的教学特点,农善锋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1)重视对欣赏课程结构的合理化。从创设情景、故事导入到讲述历史渊源,从提示作品审美方向,再到学生独立欣赏、交流、评述活动,还安排了小实践活动为下节美术创作课做铺垫等,最后由教师综合评价。教学内容丰富,结构紧凑,过程流畅。(2)重视欣赏评述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在欣赏中安排有现场动态表演、小速写等,有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参与合作交流活动的动力,发展学生个性。教学改变以往单纯欣赏教学的单一模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3)本课以教师创设问题,提示欣赏方向和方法,提供必要的图片文字为教学方向,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评述,改变了以往让学生盲目交流,一片散沙的状况。(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评价,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培养良好班风、学风也有一定作用。
《神秘的花山岩画》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以往的欣赏评述课,此案例除了重视美术技巧的应用,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育。教学以学生的主体实践为审美欣赏基础,充分利用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优秀作品资源,以学生自主欣赏、交流与评述的综合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探索,使学生对花山岩画有更深入了解的愿望。通过对具体作品审美特征的感知和体验,学生形成丰富具体的审美感受,逐步达成对其审美特性的理性概括和本质上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以花山岩画的主题内容以及创作年代、创作风格为知识背景,围绕花山岩画的民族艺术文化与内涵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始终把握四个关键环节:(1)通过具体作品欣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逐层深入地把简单关系发展为复杂关系,直至教学重点,既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又巧妙地提示和引导着欣赏的方向,帮助学生完成由欣赏到认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换,增强学生实际审美理解能力,获得审美愉悦体验。(3)欣赏评述与体验相结合,改变以往单纯欣赏教学的单一模式。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现场动态表演岩画人物造型,通过岩画图像小速写与展示,掌握花山岩画人物造型的表现方法,表达自己对广西民族文化的情感,加深对民族艺术的理解。(4)进行知识的讲授与引导,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探索、综合评价和阐释等方式,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或是和同学之间展开交流,聆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不仅使学生达到对作品艺术特征的本质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神秘的花山岩画》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审美过程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发挥个性的机会,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有效教学的教学实效。
四、探索提升“综合·探索”领域有效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综合·探索”领域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在探索这一领域的有效教学中,我们根据“综合·探索”领域的特点,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结点。
例如,韦一菠老师上的《元宵灯谜会》这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旨在通过学习设计制作花灯、集体策划班级灯谜展、分工合作布置灯展等一系列活动,综合语文、音乐、社会、历史等学习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集体协作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材包括文字、灯会场景图片、花灯制作步骤图、花灯范例、学生作品等丰富的内容。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平台,拉近了学生对制作花灯的距离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韦一菠老师通过设计连贯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讨论、探究,做好策划、创作、布展等,体现本课的综合性和探索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学习用纸立体造型制作花灯的基本方法,组织集体布置和策划一场元宵灯谜会;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设计出有特色的花灯,以及有序地、科学地组织元宵灯谜会。韦一菠老师通过欣赏、谈话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花灯结构,学习制作方法(让学生分工策划、设计草稿),制作花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提供帮助。最后,各小组将制作好的谜语牌系在花灯下或贴在花灯身上,然后教师统筹安排各组的展示位置,尽量将每位学生的作品都挂出来。在猜灯谜之前进行一个简单的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宣布猜出谜底的同学会得到相应的花灯,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在这个过程中韦一菠老师注重组织好活动的秩序,并在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
根据“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特点,韦一菠老师以元宵灯谜会文化背景为问题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元宵灯谜会的习俗与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以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线,使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活动成为一个整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赏析、感受、思考、讨论、探究、创作、策划、布展等活动中,体现了本课的综合性和探索性。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制作花灯、集体策划班级灯谜展、分工合作布置灯展等一系列活动,综合了语文、音乐、社会、历史等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让学生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活动,加强跨学科教学的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本课教学特色在于课前收集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中,有效地节省时间、扩大知识面和容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接触大量丰富的相关资料,发现更多综合知识,实现与学习内容相关学科知识的链接与整合,学习活动组织有序、有效。在探究、合作学习中学生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