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有重点的创业教育模式初探

2012-04-29 12:20:51陈永利吕三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精神思想学校

陈永利 吕三媛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家基于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要所提出的重大战略。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最有优势也最有可能担负起创造就业岗位的群体。因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已成为高校履行人才培养使命的最新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选择

经过近20年的积累与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形成了以高校为主导、专家学者为牵引、课程教育为主要形式、课外活动为补充、各类创业园科技园为助推的体系。从教育内容上看,基本包括专业教育、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培训、创业实践等。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各高校学科类型、发展定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特点等的不同,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也有所不同。

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更深入地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中,重视通过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构建创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更加突出创业育人的理念。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以“三个基点”(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和“三个转变”(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传授向学习转变)为指导思想,确定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

另一部分高校强调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综合作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形成鼓励创新、崇尚创新、勇于创新的校园精神氛围和文化环境。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在第一课堂方面加大选修课比例,开设了“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课程,在第二课堂方面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各类竞赛活动等,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还有一些高校通过积极挖掘和整合校内外市场和资源,多渠道搭建创业实习实践平台,关注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大学创业园,设立创业基金,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与科技园和孵化器紧密联合,形成整套创业流程。

分层次、有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北京大学的探索

一种科学的、适合的模式选择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和更好地履行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使命意义重大。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教授撰文指出,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选择一方面应根据学校类型特点,构建多元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应该立足区域经济特征,形成地域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同时还应该结合高校自身的阶段现状,特别是要综合考虑本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当地政府提供的指导和支持的实际状况,实事求是地确定适合的教育模式。

就北京大学而言,抽样调查发现:北大学生中经管类、法学类和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意愿较高,而人文类和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意愿较低。同时,中间年级组学生的创业意愿明显高于低年级组和高年级组的学生。

因此,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走一条分层次、有重点的发展道路。所谓分层次,指的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育阶段,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具体来说,从低年级开始,面向所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展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的培养,将勇于开拓进取、乐于创新求变的思想培养渗透进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教育、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课外实习实践,将学校精神中“常为新”的传统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扬传承;在广泛开展、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基础上,到了中间年级阶段,可以在经济、金融、工商管理等商科专业以及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等工科专业精心规划和系统开展创业课程建设,有重点地提升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同时,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对于个别对创业有热情、有想法、有能力、有胆识的学生,学校将其作为一类重点人群加以关注和指导,定期谈心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参加创业大赛、申请创业基金、推荐创业导师、联络业内人脉、了解创业政策等。三个层次的教育对象范围逐步缩小,教育内容也各有侧重。

所谓有重点,指的是这三个层次中的第一层次,即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基础性的,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不是关注有多少数量的学生毕业后立即创业以及能创造多少经济效益,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创新观念引领和创新思维训练,力求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的精神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用的操作技巧的创业者与潜在创业者,不仅为社会输送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而且更在于以此开拓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为他人和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全方位履行北京大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责任。

可以说,学校开展分层次、有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国家层面讲,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公立高校,必然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己任,为创新经济发展输送急需人才。其次,从学校实际情况看,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种类齐全、学术基础深厚,理科、新型工科和医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切实转化成生产力,为推动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而经济、金融、管理、社会等学科门类实力雄厚,能够为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完备的智力支持。再次,从学生群体角度,创新一直是北大精神文化中代代传承的永恒元素,乐于创新和勇于创造一直是北大学生的特点,一项针对北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研究发现,有60.99%的学生表示自己想过将来创业,在北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创业实践具有良好的学生基础。基于此,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就特别强调了创新精神的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提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代表要采取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这是因为创业相较于一般的就业,毕竟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市场行为,承担着更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此,从现实角度讲,北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不在于鼓励全部的学生都去创业,更在于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为他们将来可能进行创业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从教育内容来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观念的培养。特定的精神和观念的培养作为思想层面的教育活动,本身也包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之中。同时,从实施过程来看,相较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历史还很短,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模式,但客观地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发达国家过往经验的学习和借鉴,真正本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和总结。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由来已久,其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同时,各高校在长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包括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育方法、评价机制等,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

将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准确传达到学生中间,有赖于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建立的教育途径,包括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掘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以及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新阵地作用。总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优势,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责任编辑:张雯]

猜你喜欢
精神思想学校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拿出精神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