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清乾隆时期香山静宜园的人文生态之美

2012-04-29 11:32袁长平
中关村 2012年11期
关键词:乾隆皇帝香山意境

袁长平

静宜园在乾隆皇帝的精心营构下,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无限空间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石刻、特色植物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情景交融是园林美欣赏的最高境界。园林意境是产生于园林意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对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境外意。意境是中国千年来园林设计名师巨匠们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内在魅力。

纵观香山作为皇家园林萌芽、形成及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构建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的老庄、禅宗及儒家三大哲学理念,已早为金元、明清历代帝王及文人墨客所运用。特别是清乾隆皇帝在其园林设计与营造中因借香山特有的自然、原生、乡土的环境,创作出一个与周围环境(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人与自然万物相亲和、凝聚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居园林环境,宛似天开地表现出香山真山真水的自然美,表达着人与天地万物相和、相亲的艺术境界。可以说具有诗人画家气质的乾隆皇帝使香山在有限的山水空间中创造出无限之美的园林意境,使静宜园成为建筑与园艺构思的完美结晶,成为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巅峰融合,体现了峰含画境、谷壑流清、古木繁花、鸟依客语、鹿鹤相伴的极致意境,营造出集赏玩憩居于一体、人与自然共和谐的完美境域。

一、峰含画境、势育空灵,尽显丹青之美

《易经说卦》以“润万物者,莫润于水。终万物者始万物者,莫盛于山”的朴素生态观概括出自然山水对人类的重要性。生长于斯的人,又有谁不留恋坐看云起时的山光水色呢。明代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室庐》中感慨道:“居山水间为上,村居次之,郊区又次之林”,峰回水绕,自是景中上佳。而位于京城西郊的香山静宜园,正是这样一处得天独厚的营囿奇地。

香山为太行山余脉,位于西山东坡腹心,是西山山梁东端的枢纽部位,主峰神秀,三面环山,向东延绵的南北二脉,围合形成静宜园区的主体地貌,“万山突而止,两岭南北抱”,形成“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山互盘,祖峰乃厚”的形貌,林茂泉丰,丘壑皱伏,望之蔚然、深邃而神秀,地貌形胜势育空灵,为西山其他地区所不及,《长安客话》中曰:“香山流泉茂林,一屐即有轩轩白雪之气,于西山中当据上座”。又曰:“西山来自太行,连岡叠翠,上干云霄,挹抱迥环,争奇献秀。值大雪初晴,凝华积素,若肖琼雕玉,千岩万壑,宛然图画”。“西山诸兰若,白塔无虑数十,与山隈青霭相间。流泉满道,或注荒池,或伏草径,或散漫尘沙间。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香鸟声,秋则乱叶飘丹,冬则积雪凝素,信足赏心,而雪景尤胜”。

乾隆皇帝把香山的地貌景观概括为“山势横峰、侧岭、牝谷、屈岗、欹涧、曲径,不以巉削峻峭为奇,而遥睇诸岭,迥合交互若宫、若霍、若岌、若峘、若峤、若岿、若崖、若嶬、若重甗,嵯峨嵚崯……”;香山钟林毓秀,造化天然,其幽壑、叠峦、秀林、澈水、悬石、断崖、坦原、凸丘,丰富的地形地貌为各类景点依山筑室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恰如明代计成《园冶》所云:“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胡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其“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促足疑无别境,举首自有深情。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山行弥日山益奇,乱峰扶翠纷参差”,“青松四面云藏屋,翠壁千寻石作梯。”,在这样的环境中点景造园,精心布置,注重建筑与环境、景观与景观、园内与园外景致的互相因借,协调统一,达到了“极目所至,千峦环翠,万壑流清,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空间叠加效果,意象具足,画意无垠,宛似一幅山水画卷,立意高远,雅逸超逸,情景契合,耐人寻味,既富林泉趣味,又现丹青胜境。

二、因山构室、其趣恒佳,彰显自然天成之美

古来圣贤皆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为美德。因为山:性格稳重,志存高远,有其高、深、博、大之质;水:厚德载物,心胸宽大。乾隆皇帝也是个痴迷于山水之人,他认为“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乾隆时期的静宜园共有建筑群、风景点、小园林约八十余处,“佛殿琳宫,参错相望。而峰头岭腹,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无不体现寄情山林的奇思妙想。正如乾隆皇帝在静宜园宫门外城关、牌楼上的12个题字,成为对静宜园山居环境及人文景观得巧妙融合所做的高度概括。在城关上乾隆皇帝以“箩幄”、“松扉”题之(“箩幄”寓意香山是一处精美华贵的书屋,“松扉”是指这里翠松如云宛似屏扉一般),在城门内牌楼上他以“芝廛”、“烟壑” 题之(“芝廛”是说这里有瑞树丛生芳香四溢的山居环境,“烟壑”是说这里有山峦谷壑间云雾弥漫的环境),在静宜园宫门外的牌楼上他又以“云衢”、“兰坂”题之(“云衢”是指林峦雾霭间的道路如在云中,“兰坂”意为山坡上长满了芳香瑞草环境极为美好),从中可以体会到集君王、哲人、诗人、艺术家、造园家为一身的弘历对这座山林寄与为天然、精美、华贵书屋的情怀,感受到紫气苍烟笼罩、翠壑流清、瑞林繁茂、鹿鹤相伴、物我两契的人间仙境,充分体现了山林地造园的文化极致。

山地景观最大特点是因地貌而具有“幽曲”与“旷如”的景观空间,旷奥相融、虚实互借、动静相宜,烘托出“景以情合,情以景生”的园林意境。意境的蕴涵是静宜园作为著名古典园林的突出特点。《庄子·齐物论》有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这一哲理在静宜园的生态景观中,更多地体现了“寓情于景”,“即景生情”的意境之美。正如乾隆皇帝在御制《静宜园记》所云:“非创也,盖因也”。例如:因园内之水皆涓涓细流不任舟楫,故于绿荫稠密如云之处仿承德避暑山庄“云帆月舫”的形式,以林喻水,建“绿云舫”;于古木森列的山麓稍北建小亭,名“翠微亭”,入夏千章绿荫,禽声上下。又如于雄踞侧岭的制高部位建“青未了”,远眺绝旷,群峰苍翠,满目阡陌,尽挹山川之秀,无怪乎乾隆要以登泰山而俯瞰齐鲁相比拟、取李白诗意:“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为景题。“松坞云庄”适当山之半、右倚层岩,左瞰运岫,亭谢略具,堂密荟蔚,致颇幽秀。“流憩亭”位于山半的丛林之中,能够俯视寺垣,仰望群峰。“来青轩”修建在临危崖的方台上,凭栏东望,玉泉西湖以及平畴千顷尽收眼底,“不但芙蓉十里,秔稻千倾,尽在目中。而神京龙蟠凤舞,郁葱佳气,逼窗而来。大挹山川之秀,信为诸胜地第一”,所谓“前两山相距而虚其襟以捧帝城”。“正凝堂”因山就水,随山势和山涧走向而高下宛曲,爬山廊迤逦而下曲廊连接于水榭,前临水池,池周围曲廊环抱,源流脉脉,疏水无尽,借水景建筑多方展示静宜园“泉池印月”、“水天一色”的人文特色,上述微观精致,处处法于自然,融于自然,充分利用山地林壑巧妙布置,近、中、远景虚实错致,高下前后相地合宜,把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韵意悠长,涤荡心脾。

至于园林的宏观精致,亦秉承“值景而造”、“虚实互动”的手法,将静宜园与方圆百里内的景致融于一炉,玉泉塔影、昆明湖光,近山远水,混然一匡,使静宜园与清漪园、静明园形成相互借景关系,界定出西北郊皇家风景区的巨大空间,其空间伸展之辽远,相地融合之天衣无缝,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展示出盛世下的宏大气魄,由此我们亦可品读出香山园林当年景物之胜概。

三、古木繁花、云容水态,镌摹幽秀生态之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在生态境域的营造,还是在空间艺术手法的处理上,植物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乾隆时期的静宜园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山野植物景观的基础之上进行花木配置,营造出木秀奇花,景色万千的山林野趣,体现出独具韵味“匠意”。

首先是借景。一是借静宜园内松、桧、柏、榆、银杏等木本树种为主体的植物群落,古人云“: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高山、古木与华屋轩宇交相借景,使古拙庄重的苍松翠柏等高大树木与色彩浓重的建筑物相映衬,显现出高旷幽深、庄严雄浑的皇家气派。二是借金代就已形成一川之势的香山红叶成景“绚秋林”,乾隆皇帝御制《绚秋林》诗序云:“山中之树嘉者有松、有桧、有柏、有榆、最大者有银杏、有枫,深秋霜老,丹黄朱翠,幻色炫采。朝旭初射,夕阳返照,绮不足拟其丽,巧匠设色不能穷其工”,将峦岫秀灿的山林风光借用得淋漓尽致,尤以“香圃”、“琪林”加与赞誉,又将其“飘红飞绿都过了,真是天女散花时”的意境演生到了极致。

其次是配植。一是依季植花,园内选中的花品虽不多,但随季节变换色彩鲜明,春杏如雪,夏日金莲,秋日黄花,冬染腊梅,于古木蓊郁、万壑流清德山谷幽林中繁灿锦秀,尽现四时季相,在时间流程中显现出春、夏、秋、冬四时周而复始的运动之美。二是配景植花。静宜园在构建的皇家园林风格的庭院、院落时,精心选育名贵植物,根据厅、堂、楼、台、亭、阁、榭、廊、桥、池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庭院格局,以牡丹、梅花、海棠、芍药、金莲花、荷花、翠竹等花卉植物巧妙配置,即突出各处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营造出花木繁茂、名花荟萃、富丽雍容的氛围,又在花木掩映中,给予置身其中的观者以步移景异、“入狭而得景广”的空间享受,达到“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审美境界。

除此之外,庭院建筑群落中依仗娑罗树(七叶树)、桂花、金莲花、梅花、菊花等体现君子比德拟人化植物的配置,把传统的古典人文精神贯穿在植物景观配置的“意”中,志以景拟,品似物贵,实现物我合一的至善境界。

正如周维权先生在《香山公园志》中点评的“作为大型天然山地园林的香山公园,早在康熙、乾隆策划建园时就十分注意培育植被、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园内大部分景点均属自然景观,无异于一处园林化的山岳风景区,这在现在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实不多见。”

四、鸟依客语、鹿鹤相伴,追求物我相融之美

古人追求崇尚自然、高于自然的画境墨情,强调心理空间舒展的最大化,这一精神衍生出“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的山居观念,折射出古之隐士避世弃俗、独享清幽、物我合一的人生境界。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皇家御苑深刻继承了这一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因素,在构园中,多营造奇花遍地,异草如云,飞禽走兽漫山遍野的“道生万物”景象,使观赏者游览观光具体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作为自然山地园林,静宜园在这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夜色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盛夏时“山蝉亮其声,钦露发清响”,令人心向往之,充满诗人情怀的乾隆皇帝对此留恋不已,在静宜园中理政、就寝,散步、观花、品茗、读月、听泉,登山、闻香、赏雨、听雪,知鱼乐、饮虫鸣、听鸟唱,参禅理、礼佛寺……活动极为频繁。在借助自然虫鸟营造环境的同时,乾隆时期的静宜园还饲养了仙鹤一群,在知乐濠放生数百千条观赏鱼,在青未了迤西的“驯鹿坡”放养了宁古塔将军进贡的驯鹿百余只,营造了“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鹤鹿传声静,松篁引籁深。贞观留好句,泉石且娱心。丹青胜处禽衔翠,紫碧堆中鹿叫烟”的趣境,融情化境,虫声、鸟语、鱼歌、鹿鸣、鹤唱合奏成绕梁不绝的天籁,与园中吟赏者的吟咏构成了“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诗意画境,鸟依客语、鹤鹿相伴,物我两忘,众妙毕至,盎然生机尽显无遗。

香山静宜园是一座具有融历史、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凝聚着深厚中华民族山居文化的皇家园林,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类丰富,蕴涵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云:“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静宜园在乾隆皇帝的精心营构下,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圈围起来,利用原始地貌因势利导作适当的调整、改造、加工,利用原生动植物,再配以人工繁育的花木鸟兽和建筑,依照“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造园准则,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在有限的空间环境里,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无限空间意境,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至高精神追求,成为中国山地园林之美的集大成者。“纵目香山似画图,昨朝眺此画不殊”,进入这里,不仅可以品位其建筑文化、山水文化、诗词文化,还可以揣摩弘历皇帝“以物形写我心”的人文心态,以及园景与诗文相统一的深邃意境,其视觉无尽,如诗如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不由得不令人叹绝!

(作者系北京历史研究会理事)

猜你喜欢
乾隆皇帝香山意境
北京香山
游香山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下)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上)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中)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