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研究

2012-04-29 10:37曾帮珍李瑛
科教导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层次性范畴副词

曾帮珍 李瑛

0 引言

关于“副词+名词”(如:很女人)的结构,已经有不少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邢福义认为该结构的使用与句式结构和文化背景有关,并且讨论了该结构可用不可用的问题。桂诗春则认为该结构的使用仅仅是一种语用策略,不符合汉语习惯的用法,甚至认为这类用法不能纳入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语言运用模式,都认为是不规范的用法。

1 转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所依赖的概念系统都具有转喻的性质。Lakoff &Johnson(1980)认为隐喻与转喻不仅仅是必要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重要思维方式,它们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赖于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概念转喻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的认知过程。

2 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分析

2.1 “副词+名词”结构的搭配原则

副名搭配会受到一些原则的制约,例如,“很青蛙”、“很板凳”等几乎是不会出现。下面我们就对名词的凸显度、具体性、范畴层次性等因素对副名搭配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2.1.1 凸显度

特征凸显度高的名词在进入副名结构搭配中优先于特征凸显度低的名词。副名结构中名词具有的重要特征就是有较高的特征凸显度。副名结构是概念转喻的一种方式,涉及的范畴转指范畴相关属性,例如,to bus to school 涉及“工具到动作”(INSTRUMENT FOR ACTION)的概念转喻,to go to school这个习惯性行为不如这个行为的方式by bus显著,因此行为的方式可转指行为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同是名词, “很牛”、“很狼”的使用频率为什么会相对比“很鱼”、“很青蛙”更高呢,原因在于名词特征的凸显度不同。因为“牛”、“狼”的特征比“鱼”、“青蛙”的特征更明显,所以“很”和这些名词搭配时使用频率就会比较高。

2.1.2 具体性

抽象名词(如“很古代”“很风度”)表示人或物的指称意义相对最弱。表示性质的内涵意义相对最强。它不指向具体个体,而是指向一个类或集合,如张伯江、方梅(1996)指出“抽象名词不是典型的名词,带有明显的性质意义。”如:“他很哲理的想着”。哲理有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内涵,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言语表达,但是人们心理都是能理解的,有了这样的内涵,副词与名词的结合就更自然,语义内容也更充实。

具体名词(“很乡村”、“很淑女”)表示可见可触摸的具体实体,具有较强的空间意义,进入副名结构的能力较抽象名词弱。如果是与人们日常关系密切的具体名词,就更容易进入副词+名词结构。如:“你的作品太泡沫”。“泡沫”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这样的表达中,人们就很自然的会产生相关的联想。

专有名词 “很雷锋”所指的是唯一的个体,具有最丰富的内涵。专有名词一般是通过 “提高知名度”来获得类似于抽象名词的特征。如说到雷锋,人们就会想起助人为乐的品质;在专有名词的特征只有在被人所熟知后,进入副词+名词的结构就很容易了。

2.1.3 范畴层次性

副名结构涉及名词范畴层次的选择问题。范畴具有层次性,一般基本层次范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也最被人们所熟悉。能与副词搭配的名词经常是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 例如, 我们会说“很男人”、“很女人”,但几乎不说“很人”。这是因为男人、女人等是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且具有具体的范畴属性特征。

2.2 “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理据

从语用角度“副词+名词”结构这样的表达可取语用效果来满足交际需求,但是在语法层面上就造成了违规现象, 这种违规的言语的怎样被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呢?

认知语言学认为“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理解是借助于概念转喻(conceptual metonymy)来实现的。(沈家煊,1999)转喻概念(如部分代替整体)更是我们进行思维、活动和谈话的方式之一。转喻思维能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与现实世界互动而逐步形成的潜在意识和认知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也需要更新,观念也要变化。语言作为一种思想和表达方式,就需要我们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概念来认识和表达新思想、新概念。根据具体语境,可以在日常交际中通过转喻,来表达无数的新概念、新思想以满足交际的需要。副名结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很男人”、“特贵族”、“非常家庭”中“男人”、“贵族”、“家庭”就是转喻用法,是通过具体事物映射出这些具体事物的典型特征。所以,副名结构的认知理解是概念转喻的结果。

3 结语

“副词+名词”结构这种看似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表达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反映了认知系统和语言系统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丰富了语言表达,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M. Johnson.1980. Metaphor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懂成如.转喻的认知阐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4]桂诗春.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语言文字应用,1995(3):24-28.

[5]沈家煊.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1997(1).

[6]胡学文.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理据、句法操作及限制条件.山东教学,2005(2).

[7]邢福义.关于副词修饰名词[J].中国语文,1962(5).

[8]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层次性范畴副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小学数学层次性问题设计初探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副词和副词词组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