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怿
1 古诗中的唯物论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论里最基本的观点。在讲解“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知识点时,引用了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那点点孤帆,覆盖白云,碧澄江水,名楼仙迹,交织了一幅美丽的黄鹤楼画面,仿佛把人们带到绿树红花、风光旖旎的江南,亲眼看到了柳如烟、花似锦的扬州。试问:是这般良辰美景在先,还是李白的创作在先呢?学生回答是:“先有景,后有诗。”只有上述客观事物的存在,才牵动了诗人的万般情思,也才产生了这首诗。诗属于意识范畴,这样层层推进,学生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和接受“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知识点。
2 古诗中的辩证法
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其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一原理要求人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知识点时,学生比较难理解联系的内涵,可将苏轼的《琴诗》引入课堂:“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乐曲是一个由许多部分、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而构成整体的各部分、要素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如果光有琴,没有弹奏这的演绎不会有美妙的乐曲,反之光有弹奏技巧,没有琴,也不会有动人的乐曲。所以琴、弹奏者以及弹琴者的情感、弹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构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基本内涵,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如果把弹琴者包括在内,那么,弹琴者的情绪和技能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它是产生音乐的根据;琴、手指则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它是产生音乐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例如在讲完“事物发展是前进与曲折性的统一”时,借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诗句来说明所有的事物都处在运动过程中,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最后结课时可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为结束语,起到画龙点睛、升华课堂的作用。说明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应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课堂上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来加深学生对“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等哲学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唯物辩证法中另一个重要原理是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涵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正确解决问题,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可借用南北朝诗人王籍在他的五言诗《入若耶溪》中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句,里面包含了两个对立统一关系,分别是 “噪和静”“鸣和幽”。王安石将其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学生讨论前后的改动是否合适。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假若山中人欢马叫,鼓炮起鸣,就不会有“蝉噪”和“鸟鸣”了。“蝉噪”、“鸟鸣”将山林的沉寂突显。把“蝉噪“、“林静”、“鸟鸣”、“山幽”放在一起对比,以动衬静,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既陶醉于诗中美好的情境,更折服于诗中蕴涵的哲理。
3 古诗中的认识论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例如在讲授“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章节时,可以引用罗隐的《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这首诗包含哪些历史故事?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历史有其发展的规律,吴国亡国的真正原因是夫差的穷奢极侈导致国家民不聊生,如果将原因归结在西施身上,称其“红颜祸水”的认识是肤浅的。经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认识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之分,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 运用古诗,树立价值观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养成坚强意志品质,树立健康心理。例如在讲解“人生观”这一章节时,如果只是按照教材行文进行讲解,不仅空洞枯燥,而且说服力不够。为此,在介绍古代一些仁人志士的光辉事迹的基础上,饱含激情地吟颂他们的千古名句,如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义凛然,英雄豪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先,心忧天下;鉴湖女侠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掷地有声,犹胜须眉。这些都能很好地唤起学生心中的正义之感,爱国之情。既生动地阐明了哲理,又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教育。再例如现实中遇到困难的时侯,有的人退缩、胆怯;失败过一次,遇到一些困难,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可以引用唐朝诗人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精神,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只有历经风雨,才能见到美丽的彩虹,鼓励学生能正视困难,战胜困难,不断进步。这样的联系实际,使同学们对前途充满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在课堂上选取一些古诗词,分析所揭示的哲理,寓教于乐,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运用古诗词的时候,不要为运用而运用,不加筛选,拿来就用,也是不合时宜的。要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流传度较广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太过于生僻的诗词不适合课堂教学。第二,教师要尽量从诗的本意上讲解,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要在解释诗人借此抒发的情感上花大笔墨,那是语文课上的任务。第三,巧做小结,言简意赅。教师一定背离引入本诗词的初衷,引入后马上点明与课本中的哪一个哲学原理一一对应,帮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