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责任探析

2012-04-29 10:37李林启
科教导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必要措施责任法服务提供者

李林启

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是一种新型的侵权形式,与传统人格权侵权相比,其侵权主体具有多样性、隐蔽性,发生场所具有无界性,侵权手段呈现简单性和复杂性并存,侵权行为具有难以认定性,被侵害对象具有复杂化,侵权后果具有严重性、广泛性等特点。①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的基本规则,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实施,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侵权成为广大网络使用者、服务者及法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研究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的法律责任问题,是研究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问题的主要内容,其对于规范网络用户网络行为,营造和谐、民主、文明的网络空间,保护广大网民的人格权,促进互联网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责任的形态

在网络时代,对人格权的侵害除了传统的直接侵权外,网上的新型间接侵权也不断产生,《侵权责任法》适应网络时代的人格权侵权形式变化,基于在人格权网络侵权中实际侵权行为人往往难以确定的现状,为更好的保护人格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在民事权益保护方式上不但规定了直接侵权责任,而且规定了新型的间接侵权责任,即以连带责任的形式为网络服务提供者设置了独立负担的责任。

1.1 直接侵权责任

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的直接侵权责任主要是针对网络用户而言,网络用户是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的主要主体之一。作为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主体的网络用户,即网络内容提供者(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是指自己自主组织有关信息并通过网络向特定或者不特定公众传播侵害人格权信息的主体。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自己组织的信息,侵害他人合法的人格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一些网民利用网络在网站的主页、聊天室、网络公告牌上发表不公正的评论,传播虚假事实,发泄的自己情绪,恶意诋毁他人名誉,并通过网络链接广为传播,侵犯权利人的名誉权,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还有一些网络用户在网上恶搞他人照片,如网络红人“小胖”的照片被人肆无忌惮地恶搞,满足了恶搞者在虚拟世界中的精神愉悦,但对肖像权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等等。因网络用户对其传播的侵害他人人格权益的信息不管在内容及传播手段上都具有绝对的主动权,因而这种侵权责任是一种直接侵权责任。

1.2 间接侵权责任

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的间接侵权责任主要是针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而言,网络服务提供者是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的另一主要主体。网络服务提供者(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是网络空间中一种全新的主体,其是网络空间活动的基础,对网络的信息通讯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网络用户浏览网页、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上传、下载网上的信息、进行网上交易等,都要通过网络服务进行,因此,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行业的特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常常会被作为侵害人格权的侵权主体卷入网上侵害人格权的侵权纠纷中,成为网络环境下侵害人格权的重要主体。

实践中,不管何种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情况下,网络服务提供者都应当尽到法律规定的相应义务,如应被侵权人的要求或者在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提供的网络服务实施侵害他人人格权的,采取必要措施。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采取或者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删除侵权内容、屏蔽侵权信息、断开侵权信息的链接等),就有可能对网络侵权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这种责任的承担并不是因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直接侵害被侵权人人格权造成的后果,而是基于对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没有采取或者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所产生的民事责任,所以,相对于网络用户应当承担直接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可能承担的责任称为间接侵权责任。②

2 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自己组织信息利用网络向公众传播,即直接实施了侵害他人人格权行为,侵害了他人人格权益,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民法基本原则之一自己责任原则的体现。侵权行为符合《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规定要求的,构成侵权责任,这是基于自身侵权行为所产生的民事责任,是一种直接侵权责任,这种侵权责任是过错责任,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来追究侵权人的侵权责任,这个基本无争议。③下面就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侵权责任归责原则进行简单分析。

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中,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应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多元化的归责原则。对于受害人在得知其人格权被侵害后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及时采取的情况,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是因为《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这项法定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及时针对受害人的通知采取措施,即违反了法律的特别规定,对于其有无过错,被侵权人无需关注。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侵权人利用其提供的网络侵害他人人格权没有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情况,应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其原因主要是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与否,主观性太强,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很难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而不为”的主观过错,若由受害人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上存在过错,对受害人来说,显然是一种“难以承受之重”,也不利于在侵权行为发生前预防人格权网络侵权及人格权网络侵权发生后的事中控制。对一些特殊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如综合性网络服务提供者,除了适用上述归责原则外,还可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由综合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直接侵权人共同承担责任,这是基于综合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利用侵权人提供的侵害他人人格权的内容转化成为其获取利益的资源。④

3 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侵权行为,在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中,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是适用较为广泛的责任形式,其他侵权责任方式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1 停止侵害

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侵权行为不是发生在现实生活的空间中,而是发生在网络上,而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全球性的特性使网络侵害人格权的行为没有了地域、国界之分,从而导致侵权行为的影响是在全球范围内。加之网络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使得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侵权后果的影响会很快波及广大的领域,全国甚至全世界,要比传统侵权严重得多。因此,停止侵害是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中适用最为广泛的民事责任形式之一。

对网络内容提供者来说,停止侵害就是应当从网站上删除侵害被侵权人人格权的侵权信息。如在网络上冒用他人名义发表违反法律或者侵害他人权利的不当言论,盗用他人名义发表文章、评论;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在网上使用他人肖像做广告,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针对上述侵权行为,停止侵害就是要求侵权人从网站上删除不当言论、个人照片、贬损他人名誉的事实等侵权信息。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来说,当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被侵权人在获知侵害事实后,有权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出符合法律规定的通知,告知其人格权被侵害的事实,并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以使侵害行为尽快停止,从而防止侵权行为影响的扩大。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删除侵权内容、屏蔽侵权信息、断开侵权相关信息的链接等必要措施。

3.2 赔偿损失

网络内容提供者即网络用户的行为对被侵权人的人格权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人格权权利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这里的实际损失不仅包括经济损失,即被侵权人因侵权所受损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所失利益(间接经济损失),还包括精神损失,即被侵权人因侵权所遭受的精神痛苦。精神损害赔偿是对受害人在网络环境下因人格利益受侵害而导致精神上的不利益的慰抚,借此补偿受害人的不愉悦和损害,同时,加害人通过支付慰抚金为其行为负法律上的责任,对受害人来说也是一种正义感的补偿。《侵权责任法》在第22条首次以立法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根据该条规定,对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人身侵权行为,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而言,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其可能与直接侵权人就被侵权人损害的全部或者部分承担连带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网络服务在网上实施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此情况知道但没有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即直接侵权人就被侵权人损害的全部承担连带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网络服务在网上实施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被侵权人知道后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要求其采取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必要措施,对被侵权人造成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即直接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

注释

①张建军.网络人格权保护的相关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1):91.

②吴汉东.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网络侵权责任解析[J].法商研究,2010(6):28.

③杨立新.《侵权责任法》规定的网络侵权责任的理解与解释[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2):3-4.

④喻磊,谢绍浬.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归责原则新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4):4.

猜你喜欢
必要措施责任法服务提供者
NFT数字出版平台必要措施认定的量化规则
汉德公式的局限性——《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视角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研究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归责模式一一以拒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为切入点
新时代视角下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侵权责任法》保护范围及其特色之研究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
知识产权对侵权责任法的冲击及回应
网络服务提供者第三方责任的立法审视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医疗纠纷调处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