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峰 姚元全
1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薄弱,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设备需要。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2009年新疆教育投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9%;2010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17.16%,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上年增长22.49%,教育拨款增长率比财政收入增长率低6.83个百分点。城市中小学校的教育投资都不能保证,农牧区学校公用教育经费和学校的校舍投资更是严重不足。大多数学校十分缺乏电子教学设备,或设备陈旧。另外,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农村中小学校图书资料系统无法建立,学校图书室的杂志也仅限于少数教学杂志,理论杂志极少甚至根本没有。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加之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给新课程改革带来极大的不便。许多学校因为硬件设备不足,在课程设置上都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相应地,各科新教材中对学生掌握信息能力的要求也由于没有信息渠道,使学生无所适从。由于硬件不具备使教师无从接触新的信息课堂上只好单纯地依靠自己总结摸索的教学经验教学,使课程改革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
(2)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总体不高,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教育水平较低,家长所受到的教育有限,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加之传统文化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同时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严重,许多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期望值低,指导孩子的能力低,对教育的投入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力度。根据调查发现,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及对口援疆工作力度的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与改善,但投入到孩子学习上的开支却不大。这样一来,农村孩子要完成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就十分困难。
(3)多民族多语种的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改难度。我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60%,民族教育是新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新疆的义务教育阶段民族中小学进入了课程改革。新疆进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在于共有7种教学语言并存,一些少数民族教师完全不懂汉语,仅通晓母语,这使得不同民族的教师在学习课程改革的理念时受到语言的限制,进度不一,这点在伊犁州直地区更为典型。虽然各语种的课程改革都在按部就班地推进,但多民族、多语种的基础教育增加了我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的课改难度。不懂汉语的教师难以领会课改精髓,也不能从汉语语种课程改革中借鉴丰富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课程改革很难到位。这在汉语课程的改革实践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目前,少数民族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汉语课直到高中毕业,在学校共学习10年汉语,课时达1500学时以上,但由于新课程理念没有在汉语课程中很好地落实,教学中缺乏互动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运用训练少,严重影响了汉语课全面质量的提升,表现为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阅读、口语、写作能力较为薄弱,市、县民族中小学学生对于短句或简单提问、回答还较为清楚,对于长句或复杂问题就不懂了。
2 解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 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
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文规定,要在2012年保障占GDP4%的资金投入教育。但实际上,4%这个指标早在差不多二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一直都没有得到落实。没有经费的保证,学校的教学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更谈不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第一,加强对基础教育经费的管、征、用力度,防止漏征、少征、挪用、截流等现象发生,提高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素质和对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落实领导负责制,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第二,国家应确保并优先投资于基础教育,改革和调整教育经费比例构成。“教育法”中的三个增长必须要落到实处,即“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第三,加快教育均衡化发展步伐,并对特困民族地区实行专项的教育扶贫拨款,保障学校办学经费,提高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并广泛争取社会对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参与和支持。
2.2 促进教师间的流动与对口支援
在民族地区,应加强城镇中小学教师和农牧区中小学教师的交流,少数民族教师和汉族教师的交流,积极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及内地发达省区对口援疆的有利时机,加大内地优秀师资的援疆力度和本地教师到对口支援地区学习培训的力度。另外,在输血的同时,加快造血能力的培养,立足自身,利用各学校已取得的成功课程改革经验在各民族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互相学习。
2.3 积极创造条件,整合课程资源
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相对缺乏,课程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着学生能否获得最全面、最大限度的发展。鼓励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和对生活、祖国山水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还能提高教师利用社区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新课程计划要求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要求。同时,还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要突出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从我区农村比重大的实际出发,并充分认识民族地区具有其独有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转变只有教材才是课程资源的观念,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图书馆、博物馆、民俗风情、网络广播、自然现象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敏锐的“嗅觉”, 接触社会,走出学校,随时挖掘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孙钰华,姜玉勤.新疆民族中小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民族教育,2009(9).
[2]谢淑海,隗峰.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课程资源优化配置的调查研究——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1(5).
[3]金志远.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王军主编.民族教育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