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间经济溢出的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研究

2012-04-29 08:45张鹏
北方经济 2012年11期
关键词:落后地区区域间产业结构

张鹏

一、引言

区域间经济溢出是指由于某区域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或者其他内生变量变动而引起的其他区域的经济变量产生的变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区域间经济溢出也比以前更加明显。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学者认为发达地区可以通过溢出效应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由此提出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两种不同的增长方式。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观点后,我国开始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道路。如何通过区域间经济溢出,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本文拟从我国区域间经济溢出现状、机制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发展建议。

二、我国区域间溢出现状分析

(一)完善的产业结构和先进的经济体制有利于区域发展

当本地的各种产业与其他区域建立密切的联系时,资本和要素可以自由流动,那么最终消费会通过各区域各产业间的流动产生较大的乘数效应,推动本地和其他区域经济发展。如东部沿海区域拥有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不仅本身经济发展良好,而且对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辐射作用,如长三角地区经历了从上海辐射至江苏、浙江,如今开始向安徽、江西、湖北等省辐射。

(二)我国已经形成长期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完善,经济总量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区域间溢出效应也比其他地区的大,而落后地区的区域间溢出效应却很小。这一点可以用新经济地理的相关理论解释。由于存在由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决定的集聚力,由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形成的分散力,在自由贸易度较大时,集聚力会大于分散力,从而形成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1980年我国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为2202.37亿元,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369.12亿元和735.64亿元,东部地区的产值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1.61倍和2.99倍;经过28年的发展,到2010年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增加到250487.94亿元,中部和西部的则增加到116817.56亿元和69736.49亿元,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2.14倍和3.59倍,地区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虽然我国目前对中西部地区实施了各种优惠政策,进行了大量投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各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三)中间需求率决定产业溢出效应的大小

农业、采选业、其他服务业的受溢效应较大,轻工业、重工业和能源工业的溢出效应较大。农业和采选业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小,所以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小,所以溢出效应小,受溢效应大;其他服务业主要服务于当地的最终需求,同样对外地的溢出小,受溢效应大。而轻工业、重工业和能源工业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大,所以溢出效应大。如果以发展本地为主要目的,则应该发展受溢效应大的产业,因为这些产业的产出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如果希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协调地区间的产业结构。我国东部地区正在由轻工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以采掘业和重工业为主。

(四)发达地区从经济溢出中获得更多好处

由于发达地区拥有较高的规模报酬和人力资本报酬吸引当地和其他区域的资本和人才,产生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尤其会从相对落后地区吸引资金、人才,或通过技术优势从相对落后地区获得高额利润。目前,许多教育质量较高的中部地区学生将东部地区作为学习和就业的目标,汽车、造船、动漫等文化附加值和技术附加值高的产业基本聚集在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反倒是随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产业结构越来越完善,强化了当地的经济地位,落后地区成为“塌陷区”。从空间分布来看,相邻区域的经济溢出要大于不相邻区域的经济溢出。当然也存在特殊情况,如果两个区域都是发达地区,即使两个区域不相邻,他们之间的溢出效应也很大,这称为跳跃式扩散或等级扩散。

三、我国区域间经济溢出机制分析

(一)基于垂直链接的区域间经济溢出机制

垂直链接是指产业的上下游关系,如煤炭采掘企业为火力发电站提供煤炭,火力发电站会向电网公司提供电力,电力公司会向用户分配电力,这些产业构成一条垂直的链条。

钱纳里和渡边根据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的差异,将各种产业分为四类(下表)。如果中间需求率大,那么其他产业对该产业的溢出效应大,反之对该产业的溢出效应较小;如果中间投入率大,那么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溢出效应大,反之溢出效应较小。

产业分类表

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属于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都很大的产业,所以其溢出效应和受溢效应都很大;农业的中间投入率小,中间需求率大,所以受溢效应更大;如果不考虑公用事业、文教卫生、科研、行政事业等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都很小的行业,其他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如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这种中间需求率小,中间投入率大的行业溢出效应更大。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会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专业。如果某些地区的第三产业已经很发达,那么当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溢出效应较大。对于区域间经济也是一样,某地区如果最终需求型产业较发达,可以带动周边地区中间需求率大的产业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可以带动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工业和采掘业等产业的发展。

(二)基于水平链接的区域间经济溢出机制

水平链接溢出效应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人员流动等途径导致的溢出效应。这是因为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如果当地的产业聚集,那么当地的产出水平会高于其他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向周边地区产生扩散,即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产生聚集和扩散现象的原因是存在三种效应: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聚集力来源于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我国整体上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其中价格指数效应对区域产业聚集的作用更大。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对规模经济的作用更大,而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产业聚集现象,更没有显著的规模收益递增现象。这是因为当地市场体制不完善形成制度壁垒,地理条件和气候差提高了交通成本,产业结构不完善降低了当地的实际购买能力。扩散力的产生来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市场拥挤效应通过物价水平上升所导致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产生作用,消费品和土地价格的上涨导致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生活成本增加,这时企业和劳动力开始转移到其他地区,扩散现象开始出现。就我国而言,发达地区对其他地区的水平链接经济溢出始终为负,即发达地区的聚集作用小于扩散作用。如果依靠市场的力量分配资源,那么落后地区始终无法赶上发达地区,而且这种差距会越拉越大。

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策略

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需要考虑“效率”和“公平”,我国目前的发展方针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区域间经济溢出的角度看,不同地区可以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来实现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均衡发展。

(一)发达地区继续完善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溢出效应

完善的产业结构能够扩大当地的乘数效应和区域间的溢出效应。目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如2010年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32030.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53.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当地总产出的比重分别为49.37%和44.33%。东部地区应根据自身发展特色确定优势产业,同时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比重,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文化增值型产业,扩大对外地的溢出。

(二)发达地区应积极发展最终需求型产业,落后地区发展中间投入型产业

发达地区可以逐步从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三产业为主,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则可以通过发展中间投入型产业,为发达地区最终需求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中间产品,并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样可以建立一个跨地区的产业链,完善全国的产业结构。

(三)中部地区需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

从垂直链接经济溢出的角度看,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东部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西部地区的产业集中在农业、采选业等初级产品阶段,这时中部地区的产业选择和升级就显得特别重要。需要积极发展中间产品型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同时,为最终需求型产品提供中间产品,那么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而且当东部发达地区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始转移到落后地区,这时中部地区可以承接相关的产业,同时中部地区的一些产业也可以转移到西部地区。

(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突破聚集和扩散的界限

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增加(交易成本降低),聚集和扩散会发生变动,但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后,才有可能发生突发性聚集和扩散现象。所以政府必须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考虑实施的力度和时间跨度,这样才能落后地区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否则即使付出努力,仍会陷入“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怪圈。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落后地区区域间产业结构
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落后地区教育要注意培养家长的素质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产业结构
结合区域间差异性的水平集演化模型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外电入鲁后山东电网与互联系统区域间功率交换能力的研究
区域间农地流转影响因素比较分析——基于江苏省农户调研的实证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