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华素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2)11-0031-02
2011年4~5月,贵州省思南县许家坝镇某养猪场7至21日龄仔猪突然暴发一种以排顽固性血样稀粪为特征的急性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仔猪球虫病,用百球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该病的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该养猪场能繁母猪存栏176头。2011年4月,猪场母猪进入产仔高峰期,由于产床和保育舍欠缺、简陋,仔猪的饲养密度过大,圈舍通风和卫生条件较差,部分仔猪出现腹泻、厌食、消瘦等现象。该场兽医人员初诊为细菌感染,先后用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不理想。1周后所生产的26窝276头仔猪共发病125头,死亡49头,发病率45.3%,死亡率17.8%。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仅发现少数仔猪出现呕吐、腹泻,粪便呈糊状、棕黄色或棕褐色,精神沉郁,食欲略有下降,体温偏高等症状。3~4d后发病仔猪增多,仔猪排黄白或黑色黏性水样或糊状稀粪,粪便呈酸臭味。病猪精神怠倦、喜卧,食欲大减,喜饮污水;被毛粗乱,皮肤苍白。随着病程的发展,仔猪剧烈下痢,有的仔猪出现大便失禁,频频排出带血的恶臭稀粪,猪体的后躯被粪便污染,肛门周边出现红肿,并有努责现象,体温升高至40.1~40.7℃。发病后期仔猪极度消瘦、食欲下降、饮欲增加、贫血、脱水、精神沉郁,有的仔猪因严重的虚脱导致死亡,且耐过仔猪生长缓慢,最终变成僵猪。
3剖检变化
病猪死后尸体消瘦、苍白,主要病变见于小肠、盲肠、结肠,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肠黏膜呈弥漫性坏死,有黄色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附着于充血的黏膜上。肠内容物稀薄,混有血液和黏液,呈暗红色;肠壁水肿、肥厚,肠系膜水肿或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肛门松弛。心、肺等其他脏器未见特征性病变。
4诊断
刮取病死仔猪空肠和回肠黏膜表层物,涂片,瑞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紫蓝色香蕉形的裂殖子。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镜检,综合确诊该病为仔猪球虫病。
5治疗
猪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和等孢属球虫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症状为顽固性腹泻、消瘦及发育受阻。治疗该病首先应对圈舍以及饮食、饲养工具进行严格的消毒,为仔猪营造一个清洁、通风、干燥、舒适的环境。其次是对发病猪进行药物治疗,除了利用有效驱球虫药物外,还应结合仔猪病情对症治疗。同时还要对猪群进行预防性投药。
(1)消毒。用百毒杀对仔猪圈舍四周、饲养工具和饲养人员工作服等进行彻底消毒,用过氧乙酸进行带猪消毒,以防止其他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同时保持圈舍环境卫生,提供清洁饮水,适量提高饲粮中维生素的含量,补充电解质,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2)药物治疗。发病仔猪用拜耳公司生产5%百球清水溶剂(甲苯三嗪酮)进行治疗,同时对脱水病猪及时隔离,精心饲养,补充电解多维、ATP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死亡;控制哺乳次数,每天早晚各哺乳1次。通过治疗,5d后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仔猪粪便变软,未见带血黏液,未出现脱水现象。2周后随机抽检20头仔猪的新鲜粪便,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查未发现球虫卵囊。
6体会
(1)猪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和等孢属球虫引起的仔猪消化道疾病,虫体以未孢子化卵囊传播,但必须经过孢子化的发育过程,才具有感染力。因此养殖场应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搞好产房的清洁卫生;母猪产仔前应彻底打扫产房,限制饲养人员进入产房,以防止由鞋或衣服带入卵囊;养殖场禁止饲养猫狗,定期灭鼠,以防鼠类机械性传播卵囊。仔猪饲养密度适宜,保持圈舍干燥、通风,定期清洗圈舍、用具,对环境、用具彻底消毒。
(2)该病的流行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2011年4月正值思南县多雨季节,圈舍较为潮湿,该养猪场饲养密度过大,通风条件不好,环境卫生差,这些都适宜球虫卵囊的发育,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因此,在今后的饲养过程中,多雨季节应加强对该病的防范;同时圈舍建设要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选择通风好、地势高燥的地方建设猪场。
(3)在治疗过程中应合理选择药物,由于各种球虫对抗球虫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为了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应尽早确定主要致病虫种,以便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球虫药。如果不能及时确定虫种,可选择广谱类药物进行治疗。该病例中笔者采用百球清、电解多维、葡萄糖等进行合理的配合使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感染性球虫卵囊侵入仔猪体后,侵害其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崩解,破坏细胞的完整性,引起仔猪炎症反应。仔猪球虫病关键在于预防,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定期对猪群新鲜粪便进行抽样镜检,一旦发现有虫卵,应及时在饲粮中添加抗球虫药物。
(5)仔猪球虫病主要临床症状为顽固性腹泻、消瘦及发育受阻。由于该病临床症状与细菌感染引起的仔猪腹泻相似,在生产实践中常会误诊。同时猪球虫病常与一些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掩盖了球虫病特有的临床症状,易造成误诊,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在临床上应注意加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