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分析

2012-04-29 08:45赵婉
北方经济 2012年11期
关键词:网络层科研院所集群

赵婉

一、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分析

近年来,许多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在关注集群范畴下的技术创新活动,认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是产业集群这种独特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优势。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创新优势来源的解释也存在着差异。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渐渐达成了一则共识,即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组织,网络中的结点及其联结构成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一)产业集群网络的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集群网络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这五个组织。在这五个要素当中,企业是集群网络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成员,是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增值的最直接的行为主体。集群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能不断为企业提供新的知识和技术,科研院所中的研究人员也可以成为集群内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直接创办新的企业。地方政府主要是为集群内部知识、信息的传递以及集群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建立正确引导社会走向的投资机制、良好的融资环境和健全的法律法规等来营造适合集群发展的软环境。一般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创业中心、各种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可以有效协调与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发挥自身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等各方面专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集群发展的 “黏合剂”。金融机构,为集群中的其他结点尤其是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如当地的国有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各种形式的基金组织以及借贷资本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

(二)产业集群网络的结构模型

产业集群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外部网络之间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对于保持集群网络的健康发展同样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断加强,集群通常只能完成全球产业链中的一部分环节。因此,本文在构建集群网络结构模型时,除了考虑到上面提到的几个要素,还要将集群的外部环境纳入其中。根据这些要素对技术创新形成的重要性与紧密性,可以把集群的网络分为核心网络层、辅助网络层和外围网络层三个层次,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1.核心网络层。企业构成的核心网络层是通过一定的产业链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为垂直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之间基于产业关联的供需关系,以及水平产业链上竞争企业、互补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这是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核心网络的一般特征。

2.辅助网络层。第二层网络中的行为主体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主要是为核心网络中的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资本以及咨询、培训等服务功能,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等向核心层的流动和传递。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直接参与到创新当中,而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并不直接参与创新活动,主要是为集群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有效促进创新的形成。

3.外围网络层。该网络层是对集群网络的一个补充。集群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外部市场以及外部其他相关行为主体。其中,社会文化对创新有着牵引与导向的作用,网络成员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越是接近,其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一致性就越高,硅谷的成功就是根植于该地区深层次的鼓励创新、允许失败这种自由宽松的社会文化。

二、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分析

(一)基于核心网络层的创新互动

集群的核心网络层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企业网络,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合关系,即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每一个企业几乎都可以在集群内接触到以下三类知识源中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一是来自从事相似生产经营活动的竞争者的知识和来自从事互补或关联产品生产的相关企业的知识;二是来自上游供应商的知识,一般依附在供应商所提供的资本品上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中;三是来自客户的知识,主要是客户的需求信息、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并且涉及所订购产品的原型实现和制造工艺。这些知识在地理上高度集中并围绕在企业的周围,核心网络里的企业通过技术学习,将这些知识通过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输送到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促进技术的创新。

一般而言,这种基于产业链的技术学习是高技术能力企业对低技术能力企业的技术“拉动”过程,因为只有高技术能力的企业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研发新产品和技术,或是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去接受外来引进的新技术。我们可以用“位势”来解释这种技术能力非均衡的现象,高技术能力企业是高位势企业,低技术能力企业是低位势企业,两者之间技术能力的差异即为企业技术能力的“势差”。

图2 企业技术学习流程图

如图2的左图所示,在一条产业链中,某个高位势企业形成之后就会产生技术的势差,这种势差会对其邻近的生产环节产生影响,在横向产业链上表现为同行之间的模仿学习,纵向产业链上则表现为上下游企业对自己配套技术的提升。邻近企业技术能力提高之后又会通过波动效应带动整条产业链,最终使产业链整体技术能力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就是“以点带线”的技术学习方式。还有一种“线拉点”的情况,如图2的右图所示。当同一条产业链上大部分环节的企业技术都提升时,如果还有某个环节技术比较低下,就会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技术瓶颈,那么该环节由于受到前后环节的压力会努力提升技术,若实在提升不了,就会再产生新的企业来替代该企业的位置。新生企业通常会比原有产业链中的技术水平高一些,且具有管理优势和成本优势,又会带动整条产业链技术水平的提升。

一般来说,高位势企业对低位势企业的技术拉动并不是一种主动的技术转移。核心网络内技术学习的方式主要有:1.企业人员之间的流动。人员在企业之间的流动可以大大促进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企业间的传递,而管理和技术人才的流动可能会带来技术领先企业创新效益的外溢。当然,这种人员流动的速率不能过高,否则会破坏知识的持续性积累,削弱企业的研发能力。2.企业之间人员的非正式沟通。这是集群内知识流通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溢出和分享,而非正式的面对面交流能够使不同企业的员工分享交流中的智力溢出。3.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这种合作互动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创新,各企业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前提,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技术的创新。核心网络层中的企业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关系,为企业之间结成技术联盟开展合作创新活动提供了组织基础。4.企业衍生。衍生出的新企业与母企业之间紧密的联系加速了集群内部的人才和知识流动,也促进了当地企业间正式合作关系的建立和非正式沟通。

(二)基于辅助网络层的创新互动

1.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互动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集群内重要的创新源泉,集群网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界面,企业可以直接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技术需求、提供科研经费,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能力会明显增强,创新机会将大大增加。集群网络中具有研发能力的高等院校,可以为企业输送研发人才以及为企业培训在职科技人才;能够开展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提供科学与技术储备;还可以参与创新成果转化,传播科学知识,营造科学氛围。

核心网络层中的企业与辅助网络层中的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可以存在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合作。其中,直接合作的形式可以有项目式合作、技术咨询、人员兼职、合办研发机构、技术专利转让等。合作形式的选择受企业的战略、规模、现有的技术力量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高校、科研院所直接合作的都是集群中的大企业或集团,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通过模仿学习来获取新技术。间接合作是指集群所在的地方政府、中介结构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直接合作。尽管集群内的企业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发生合作关系,但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机构与其合作,而自身是合作的受益主体,因此对企业而言可以看作是一种间接合作关系。

2.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通过积极培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作为区域创新活动直接参与者的角色在逐渐淡化,但作为区域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创新资源的配置者、创新环境的建设者的角色在不断增强。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重点是科技政策的创新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创新,比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加大财税等对科技投融资的扶持、允许和鼓励技术与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等。

中介机构主要是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的机构,是技术和知识流动的纽带。它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整体创新功效。各种金融机构能够为创新的主体提供金融支持。技术创新需要高投入,特别是高技术项目,这就决定了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开展的创新活动需要强大的投融资体系来支撑。同时,技术创新也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而传统的金融体系又不能提供开展创新活动所需的投融资支撑。因此,在集群的创新投入中,企业是主体,政府的投入是重要的引导力量,而风险投资、金融投资则是重要的支撑。

(三)基于外围网络层的创新互动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集群的知识源还可以是区际的甚至是国际的。外部知识源与集群内部知识源在知识流动和机制上是相似的,只是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其表现形式和作用才有所不同。外围网络层中的创新主体与前两个层次的创新主体之间进行的知识交流和互动,对科技基础薄弱的集群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即使是科技基础较好的区域,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的对接仍然十分必要。如果集群中的企业仅限于本地网络的技术学习和知识流程,很可能会产生路径依赖,那么整个集群的技术活动就容易被锁定在一条陈旧的技术轨道上。同时由于不了解外界需求的变化,也就不能及时做出创新应变。只有那些具有广泛外部联系的集群才能获得最新的知识源从而快速响应外部的技术与市场变化,实现更好的发展。

在获取外部的显性知识方面,将集群内的企业纳入“全球价值链”是获取国外显性知识、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进步,内外网络的联结途径与机制在不断改善,有许多正式与非正式的具体学习机制来从外部获取所需的技术知识。正式机制方面,集群中的企业可以寻求加入跨国公司的分包网络,购买世界范围内产业领先者的技术许可,和有竞争力的知识源组建学习联盟或合资企业,和外部的大学、实验室建立产学研联合体等等。从非正式机制来看,可以从外部招募高层次人才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在知识高地上建立“窗口式”的机构,对行业领先者的产品进行分解研究,定期参加产品展销会和研讨会,等等。在获取外部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能否为集群内的企业所吸收利用。如果集群中的高位势企业能源源不断地从外部知识源引进有价值的新知识,就意味着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知识补给,而在产业集群这样一个适宜于知识扩散的环境中,在高位势企业引进知识并消化吸收、创新后,知识将通过低位势企业的模仿与学习外溢到低位势企业,从而完成集群技术学习活动,提高集群的整体技术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层科研院所集群
Noise-Tolerant ZNN-Based Data-Driven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for Discrete Nonaffine Nonlinear MIMO Repetitive Systems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Current advances in neurotrauma research: diagnosis, neuroprotection, and neurorepair
异构融合机制下物联网网络层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