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居里安 蒙田译
编者按:“两仪文舍”作为一项中法当代文学交流项目,定期邀请一位华文作家和一位法文作家,围绕某一主题同时创作相关作品。莫言作为参与第七次“两仪文舍”活动的中国作家,以“孩子”为主题,创作了题为《大嘴》的短篇小说,之后与法国作家捷妮雅·布里萨克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讨论会,莫言在发言中提到了《透明的红萝卜》与他对兒童世界的理解。
地点: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时间:2004年3月22日 与会作家:莫 言 捷妮雅·布里萨克
译者:尚德兰,李金佳口译:黄迅余
莫言说,接到“孩子”这一主题时,下笔前曾犹豫了一番:是以儿童视角写大人的世界呢,还是直接表现儿童的世界?他觉得这两个世界是不可分离的。儿童总是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孩子的感受也是作家的感受,带有作家儿时记忆的烙印。昨天他在书展上已谈到这一问题。在中国很多当代文学作品中,孩子往往是以一个不正常的人物出现。比如在韩少功的《爸爸爸》中,孩子丙崽是个痴呆儿,但有特异功能,可以预见未来。在他的几部作品中,如《铁孩》、《透明的红萝卜》和《酒国》等,其中出现的孩子形象都是些不正常的人。《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孩可以听见头发落地的声音,可以透过水面看到水下鱼的活动。提到捷妮雅·布里萨克谈到关于孩子的感觉问题,他觉得孩子和成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他们儿时记忆中的映像与真实的映像是有区别的,含有夸大、夸张的成分,而正是这种夸大和夸张赋予了其中的意义。在很多中国文学作品中,常采用非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比如透过孩子的眼光去描述现实,产生巨型、夸张的效果。还有一个语言的问题:在很多作品中,小孩说大人话,大人说小孩话,从而产生一种反差,具有某种独特的韵味和幽默。
莫言感谢尚德兰翻译了他的数本小说,对她说道:“……我本人小时候非常害怕父亲。如果我当年胆敢谩骂他,就不会活到今天,你们也不会读到我的作品。写作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在真实生活中,我很害怕我父亲,而在我的作品中,却出现一些胆大包天的人物,敢于骂自己的父亲。在我的作品中,小孩具有特异功能,而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听觉、视觉、嗅觉却跟平常人一样。很多这些特异功能都是来自我的想像空间。”
(原刊于《上海文学》2005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