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当我们听到单身贵族、剩男、剩女这些词汇时,也许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因为结不结婚、什么时候结婚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没有人管得着。可是,在古代,如果适龄青年到期不结婚,不仅父母脸上无光,而且还会遭到政府的限制,甚至处罚。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意思是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男子应该娶妻生子,而女子则应该找个对象嫁人。在我国古代,结婚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还关系到国家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各个朝代都明确规定了男女结婚的年龄,并通过立法,强制人们结婚生子。
战国时期,越国律例规定:年满二十周岁的男子必须婚娶,而年满十五周岁的女子必须出阁;汉朝律例规定:凡是年满十五周岁的女子,若尚未婚配,最高可处以600钱的罚款;唐朝律例规定:男子年满二十周岁,女子年满十五周岁,若不娶不嫁者,将受到法律的处罚;宋朝律例规定:男子十五岁而娶,女子十三岁而嫁;明朝律例规定:男子十六岁而娶,女子十四岁而嫁;大清律例规定:男子十六岁而娶,女子十四岁而嫁。
从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结婚年龄都比现在明显偏小,这是什么缘故呢?难道古人都比较早熟吗?答案当然不是。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古代的家族都讲究人丁兴旺,家中人越多,就显示家族的力量越强大,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越高,而且中国的父母几乎都有抱孙子的念头,儿女早完婚,也是他们的一大心愿;二是,古人的寿命短,平均年龄只有四、五十岁左右,为了繁衍后代,繁荣社会,不得不早些结婚;三是,古代的科技、医疗和生产力不发达,加上战争和自然灾害频发,工农业生产和军队建设对人口的依赖很大,尤其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需要大量的人建造宫殿和镇守边关等。同时,古代的帝王还认为,阴阳平衡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男有妻,女有家,是每个人的诉求。
政府之所以想方设法地促成人们早日完婚,不允许有“单身贵族”、“剩男”和“剩女”的存在,就是因为统治阶级认识到了人口的重要意义。为了让适龄青年早日结婚,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相当于婚介所的机构,如果谁家有女嫁不出去、谁家有子娶不到老婆,只要在这个机构备个案,政府就会充当官方红娘,出面牵线搭桥。儒家经典《周礼》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其中的媒氏,就是让男女青年找到另一半的官媒。像三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官媒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连一些偏远的山区都有。而到了元朝,虽然国家废除了官媒,但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委托民间相关人员成立婚介机构,并颁发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