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宝红
上海目前通过竞拍车牌的方式来限制车辆数量递增,缓解交通堵塞。每张6万多史上最贵铁皮,依然以每月近万张规模增发。
预计2012底,上海私人小汽车可以达到140万辆。上海有常住人口2300万,每年以30-50万人口净流入。受用地资源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限制,上海道路交通设施增长已十分有限。可以通过修正规则来缓解停车难、行路难问题:
建议一、修正上海高架道路限速的规则
为了让高架道路快速畅通,有必要提高现行高架道路的最高限速。比如延安路高架(江苏路段)限速60公里/小时。建议在现行的限速基础上,调高限速时速,比如全线最高限速为100公里/小时,原来60公里/小时调整为80公里/小时。
建议二、外环线整治
外环线的四车道从左到右以客车、小型车、大型车的顺序分布,大型车开到客车车道就会影响通行速度,现在这一情况愈演愈烈。纠正这个现象面临取证难的问题。是否能采用警用直升机在空中拍照取证,对违规进行重罚。外环线通畅对整个上海道路系统通畅意义重大。
建议三、地铁乘车制度设计的优化
墨尔本每年的轨道交通使用率增至12%。为了缓解轨交拥挤的情况,墨尔本推出了“晨鸟”行动。所有的墨尔本轨道交通在早上7点前都将免费开放,改变了乘客的乘车时间,减轻了高峰时段的压力。据估计,免费早乘票计划大概转移了约3000人到清早的轨交班次中,相当于三列轨交的载客量。
建议上海地铁能否采用分时电表的计算方式,优化乘车制度,也利用价格杠杆调整需求、缓解交通压力。例如:清晨5点到6点免费,6点到7点半价等措施,缓解高峰时段大客流。同时建议公交补贴范围能否延伸至轨交。
建议四、建造车库解决上海停车难
上海市区停车现状,据《上海市“十二五”停车系统规划》数据:中心城区停车位缺口达到了36.7万个,缺口比例达32%。其中居住小区夜间车位缺口27.2万个,缺口比例37%;办公、商业车位缺口10.4万个,缺口比例26%。
截至去年底,上海的汽车保有量已达200万辆,其中120万辆集中在中心城区。由于停车的“潮汐”特征明显,居住区夜间车位缺口达到27.2万个;而白天商务、商业楼的车位缺口在10万个左右。解决停车难是个系统难题,虽然开放了路边停车也难以解决。路边停车也导致机动车违章停靠,道路通行能力和防灾能力下降,直接恶化了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使得活动场地减少,绿化遭到破坏,产生汽车噪声和废气污染以及人身安全隐患。
停车难现象反映了上海缺乏车库的现状,建设和改造停车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车库场地主要有学校操场、公园改造时需新建的停车场,体育场馆建设时需考虑的停车设施、新建经适房小区等。
上海5年内将供应30万套经济适用房。如果建造30万个停车位,每车位10万人民币,则将有300亿的产出。布局好停车库,可以减少司机寻找停车位时对道路占用与废气排放;同时,减少路边停车对提升城市面貌和发展上海汽车工业也大有益处。
建议五、工作点与生活区要有半径约束
上世纪譬如钢铁厂会有自己的工人新村,如上钢新村,纺织厂也会有自己的工人新村,如棉纺新村。这样的工人新村多数在工厂附近,有自己的子弟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构成一个独特的“小社会”,最后形成了完整的单位制度,这是一种城市居住与工作区相结合的形式。
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汉堡之家”建筑也提供了一个楼下办公楼上生活、工作生活相结合的样板。
上海的交通压力很大,重要原因就是上海生活区与工作区的隔离。飙升的房价导致年轻的白领们不得不选择工作在市中心,居住在城郊外。每天清晨,双眼惺忪地从城市的边缘搭乘地铁公车赶往市中心上班,交通堵塞司空见惯。目前上海的白领平均每天花在上下班上的时间要达到80分钟。
延續上世纪上钢新村、棉纺新村的方式,实践上海世博会“汉堡之家”模式,对办公半径进行约束,减少无谓的出行,这也是产城融合这一概念的落脚点,对缓解上海交通压力效果最直接与明显。 (作者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望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