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产业需求看翻译硕士培养机制的改革

2012-04-29 00:44:03尹洪山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2年11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

尹洪山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翻译硕士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很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适应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本文在分析我国翻译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和质量评估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翻译产业;翻译硕士;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1-0036-02

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1月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方案》,并于2008年在15所院校试点招生。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翻译硕士的培养单位迅速扩大至目前的158所[1]。由于一些院校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条件、实习基地等方面没有完全适应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致使翻译硕士的培养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出现同质化的倾向。本文将从翻译产业的发展和需求出发,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翻译产业的发展与人才需求

我国翻译产业的发展与近年来出现的全球化趋势是分不开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分工和转移使得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带动了翻译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2 年,我国的翻译市场总额为100 亿元,2005 年翻了一番,为200 亿元,2009 年增加到400 亿元[2-3]。目前,翻译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全国约有4万多从业人员以及50多万的业余翻译人员,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翻译公司和机构多达3000多家[4]。翻译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翻译硕士的培养有着风向标的作用,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具有应用性和多样化的特点。

根据一项针对2006年中国翻译市场的调查,翻译企业的业务来源广泛,翻译需求比较集中的领域,是在IT通信,机械,电子,金融,法律,汽车等热门行业[5]。另外,2007年发表的《中国地区翻译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与此相似。同时,调查发现,虽然绝大部分翻译企业的业务均涉及口译和笔译,但基本以笔译的业务为主,其中,笔译营业额占80%以上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67%[6]。另外,从翻译企业的人才招聘情况来看,83%以上的需求是笔译人才[7]。根据一项针对译员的调查,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擅长笔译,占被调查者人数的81%[8],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笔译在翻译产业中的主导地位。调查显示,虽然口译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小,但国内能胜任正式会谈口译和同声传译的人员数量有限,小语种的高水平口译人才更为紧缺[9]。

二、翻译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立的时间不长,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许多学校的培养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我国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初衷在于改善翻译人才的培养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许多学校仍未脱离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翻译硕士的教育理念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偏重学术能力的培养,对翻译硕士这一新兴的专业学位在观念上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学校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差别不大,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同质化趋势比较明显。如果翻译硕士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将很难适应翻译产业的专业化需求。

(二)生源学科背景单一

从目前翻译硕士的生源来看,大多为文科类考生,且以语言类毕业生为主。但从翻译产业的业务范围看,已经不是单一的语言问题,它涉及化工、机械、电子、金融等多学科领域。由于学生的学科背景过于单一,在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翻译工作时难免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暴露出学科知识不足导致的“短板”。知识结构的缺陷已成为制约毕业生适应翻译产业多元化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师资条件较为薄弱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因此,对师资条件提出较高的要求。例如,根据翻译硕士培养方案的要求,授课教师应当拥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其中笔译教师承担过不少于30万字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有至少20 场的口译实践经验,并有一定数量的来自实际翻译部门的资深翻译工作者任兼职教师[10]。不过,从我国高校的翻译师资结构来看,学术型为专长的教师比例仍然偏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明显不足。

(四)课程特色不够突出

从专业设置来看,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翻译硕士分口译和笔译两个专业,但总体而言,这两个专业的课程特色不够突出,不同学校之间有明显的“雷同”现象。例如,从翻译产业的需求来看,文学类翻译占的比例非常低,但目前无论是以文史见长的综合性大学,还是以培养科技人才为主的理工科院校,大部分均将文学翻译列为一门主干课程。其原因在于许多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既没有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也缺乏对翻译市场的调研,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翻译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五)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翻译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应用性和职业化的培养模式,因此,实习基地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尽管一些高校与翻译产业界联合成立了实习基地,但由于很多翻译企业存在规模小、业务量分散等不利条件,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

三、翻译硕士培养机制的改革

我国的翻译硕士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准确把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要突破这一难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革现有的翻译硕士培养机制,赋予办学单位更大的自主权

与国外的大学相比,我国高校过多地受教育主管部门的制约,长期以来形成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很难在短期内形成特色。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观念,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实施差异化办学,否则,翻译产业将难以容纳数量庞大的同质化翻译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也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与翻译产业的联系,实现师资来源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翻译学科的师资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的教学和研究,虽然部分教师业余时间也做一些翻译实践方面的工作,但总体上与翻译产业的联系并不紧密,对翻译产业的发展现状也缺乏必要的了解。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安排青年教师定期到翻译企业兼职锻炼,增加翻译产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其二,聘请一线的优秀翻译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上述措施,推动现有教师队伍的转型,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三)提高生源质量,创新培养模式

生源质量是翻译硕士培养的基础,而稳定的优质生源需要多方面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这一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区别,提高社会对翻译硕士的认可度。另一方面,扩大生源范围,积极鼓励其他学科领域的优秀毕业生报考翻译硕士,改善生源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创新翻译硕士的培养模式,根据翻译产业的需求变化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

(四)优化实习环节,完善质量评估体系

在翻译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实习环节是决定毕业生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职业译员,建立稳定的毕业生实习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实习基地可以提供未来从业的模拟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能为其职业道德的养成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了提高实习的成效,避免实习流于形式,需要完善现有的质量评估体系,将学生的实习表现作为其毕业考察的内容之一。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适应了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由于人们对这一新兴学位认识上的偏差,也出现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对翻译硕士的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估等方面遵循以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主动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培养更多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端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2]许钧.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0,(1).

[3]彭晓娟.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翻译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经贸导刊,2010,(13).

[4]丁兆国,李传颖.略论翻译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科学与管理,2011,(1).

[5]2006年中国翻译市场的行业特性分析[EB/OL].[2007-03-26]http://www.yesmeaning.com/public/2006ChinaMarketSector.pdf.

[6]中国地区翻译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OL].[2007-07-11].http://www.bokee.net/company/weblog_vie-wEntry/859216.html.

[7]曾立人.翻译产业需求与MTI课程设置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8]中国地区译员生存状况调查报告[EB/OL].[2010-06-27].http://wenku.baidu.com/view/3ff59c88d0d233d4b14e6964.html.

[9]郭薇薇,陈艳,康美红等.关于中国四大城市翻译公司的调查报告[EB/OL].[2011-12-11].http://www.docin.com/p-260742957.html.

[10]钟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点的建设[J].中国翻 译,2007,(4).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98期)2016-12-26 15:44:58
应用型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案的优化与创新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1:58:03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30:16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 04:42:0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构建
科技视界(2016年25期)2016-11-25 08:46:17
论昆明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南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