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该热一热了

2012-04-29 00:44老铁
文史春秋 2012年11期
关键词:笔耕席卷诺贝尔文学奖

老铁

十月,天气渐凉,已是“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季节了。但是,突然间却热了起来。是什么在热呢?天气并没有明显变化。原来是“莫言热”席卷大地、“文学热”席卷大地、“文化热”席卷大地。这都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引发的热浪。

莫言获奖是实至名归。他默默笔耕若干年,屡有大作问世,并且在当今中国文学界,他的作品是最好卖的,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相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一定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获奖之后,在谈到“莫言热”时,莫言说:“我估计有1个月就过去了吧,甚至更短,然后一切又回归正常。”现在,已经1个月了,那股子热劲似乎还没有过去,从某种程度来看,还有越来越热的迹象。我倒觉得适当地热一热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这些年不知怎么搞的,“冷”的东西多了一些,“热”的东西太少了,尤其是文学遭人冷落到了落寞的境地,如果今天能够借莫言的获奖热上一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文学是何等的风光无限,就连我这个插队知青也自诩为文学青年,几乎读遍了我所能找到的所有文学书籍,除了“文革”前出版的之外,“文革”后的那些优秀文学作品,也是尽可能地找来读,像方之的小说《内奸》、林斤澜的《十年十癔》、靳凡的《公开的情书》、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等作品,以及莫言的《红高粱》,“我奶奶”这个人物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还有《古船》、《黄河东流去》、《废都》、《白鹿原》等长篇小说,更是爱不释手。作家群里,我最喜欢的当属张炜、贾平凹、陈忠实、李准、路遥、张贤亮、莫言等,即使过了许多年,仍然能回忆起他们的代表作。

对于这种一首诗歌万人传诵,一部小说能够引发一种社会性轰动的文学热潮,莫言是这样解释的,他说:“为什么会那样?因为中国经过了‘十年文革的文学荒芜时期,突然思想解放,文学出来了,这个时候的文学,附载了很多不属于它的功能,所以这种轰动是不可能持久的,是非正常状态。”莫言认为严肃的文学作品,它不可能是热闹的,如果它特别热闹,它就不是特别正常。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的确,文学是一种个人的行为,如果太过热闹,会显得浮躁和难以出现旷世奇作。但是,如果太过落寞,将文学丢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里,那么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也是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对于当前横行于世的“快餐文化”而言,文学难道不该出来热上一热吗?

那么怎么热?热到什么程度为好呢?我以为,让每一个人都拿起笔来从事文学创作是荒谬的,那不叫热,那叫疯狂。很显然,莫言的获奖肯定会刺激文学创作,一定会有人抱起电脑,跃跃欲试,企图弄出一堆作品来,也拿个“诺奖”玩玩。这种目的是不纯的,动机存在严重问题,其结果可想而知。纵观莫言的获奖,他完全不是为了获奖而创作的,他说自己写作的动机有两个,一方面有功利的因素,就是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另一方面,确实感觉到心里有很多话要说,有写作的冲动和欲望。今天看来,这种冲动和欲望就是对文学的迷恋和爱好,就是想用艺术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把自己所看到的故事再描述给别人听的一种愿望。如果说他是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或诺贝尔文学奖才创作的,那一定出不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因此,“文学热”首先要反对“全民文学”,其次要反对为了获奖而创作。

正确的“文学热”应该是把“莫言热”变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做到像莫言那样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莫言的成功,对于当今中国的“文学热”应该带来更多的启示。对于那些热心于文学创作的人,或者已经是作家的人来说就是要勤奋笔耕,奉献更多精品力作;要有更多的人向世界全面介绍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并且把他们的作品翻译成世界的各种语言,并且赢得广泛的读者;还有就是要引导阅读,把人们对“快餐文化”的热心,逐渐引导到阅读严肃文学作品上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一个成熟的文学市场,让文学作品卖得起价,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总之,各方面应共同努力,推动“文学热”向纵深方向发展,推动中国文学为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笔耕席卷诺贝尔文学奖
沙尘暴席卷全球,有人失踪
程建明
那些年,席卷全球的大瘟疫
从生活实感出发展开写作——陕西三代作家如何笔耕“以人民为中心”
MiNi只“装”少女心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春耕与笔耕
笔耕墨耨 守住经典——陈茂才书法印象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