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云
今年是名动中外的南京艺术学院百年诞辰。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南艺”之前叫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而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又是由3个院校组合而成,其分别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音乐、美术两科)。前两者在中国艺术教育史册上占有重要的一页,而山东大学艺术系,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富有解放区的文艺传统。三者都是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新生事物。它们的结合,为南京艺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海粟首创上海美专
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废科举,兴学堂”,伴随着洋学堂的出现,“新式的”艺术教育开始萌芽。蔡元培首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口号,因而就先后有上海美专、北京美专、南京美专、武昌艺专、苏州美专、重庆西南美专等校创立,一时美育风气蔚然称盛,而上海美专则是最早创办的美术专门学校。
上海美专的创办人刘海粟(1896—1994)是江苏常州人,自幼便表现出极高的绘画天赋。1909年,14岁的刘海粟到上海周湘主办的“布景画传习所”学画,虽然在那只有半年,他却接触到了西方文化,激发了他对西洋画的浓厚兴趣,使他迈出了通往艺术大师道路上的第一步。1912年,还不满17岁的刘海粟得到父亲及哥哥刘际昌的支持,集资3000元,与好友乌始光、张聿光于同年11月23日,在上海乍浦路7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专门学校——上海美术院,积极介绍西洋美术,推进美术教育。次年2月,学校首次招生,入学者10多人,其中就有日后成为大画家的徐悲鸿。学校初设绘画科,分正科、选科两班,修业期为1年。除训练技巧外,还着重理论教学。技法理论有透视学、色彩学等,史论方面有美学、中外美术史、艺术教育学等。刘海粟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边教边学,参加了日本东京美术函授学校的学习,较系统地接触了透视学、色彩学、木炭画技法等科目。
1913年7月,上海美术院师生于张园举办了首次作品展,展出作品50多幅,引起社会瞩目。随着全国新文化运动蒸蒸日上,上海美术院迅速发展,由于入学人数增多,当年2月迁至北四川路横滨桥畔,1914年又三迁校舍于海宁路,四迁宝隆里,五迁南洋女子师范,1922年于菜市路落成新建校舍。此时又修改学制,设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雕塑科、高等师范科、初级师范科、艺术师范科、音乐和雕塑等。
1914年,由于教学需要,学校首倡使用人体模特,这在西欧国家是很平常的事,但在当时旧中国,却如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上海滩。1917年,上海美术院举办成绩展览会,陈列了人体习作,顿时引起轩然大波。不少参观者在裸体画前惊骇万分,有的则惊叫着回头就走。当时城东女子中学校长杨白民大骂刘海粟是“艺术的叛徒”,并且开除了当人体模特的学生陈晓君,陈晓君顶不住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羞愤自杀。刘海粟当然也受到社会上种种非议,指责他败坏社会风俗。但他没有屈服,以“艺术叛徒”自勉自励,不屈不挠地同旧传统抗争,激烈的斗争前后断断续续历时10年之久。
1915年,上海美术院更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首倡旅行写生。1918年4月,学校师生15人赴西湖作画,因此举国内鲜见,作画时“聚为观者,途之为塞”,成为一件新闻见于各大报刊。返校后师生举办写生作品展200多幅,参观者络绎不绝。同年11月,学校创刊了《美术》杂志,立足阐明美术要义,介绍西欧艺术,宣传提倡美育,鲁迅先生以“庚言”笔名,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文章,给予了热情的赞扬和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以上海图画美术院教授为主发起组织了1个美术团体——天马会,以发展中国美术为己任,开展研究展览活动,这个沪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美术团体于年底举办了首次画展。作品审查员:西画为刘海粟、江新、丁悚;国画为吴昌硕、王一亭、费龙丁、李平书等,引起很大的轰动,从而扩大了上海图画美术院的影响。
这年秋天,上海图画美术院开始招收女学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男女同学之始。今天看来,不值一提,可是当时学堂里出现小女子的身影,简直是石破天惊的大事。这次招收的插班女生有11名。1920年,学校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1921年再次改名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当年9月,学校招收了第二批女学生,其中有位叫潘玉良的,她幼时父母双亡,被人卖入青楼,17岁时被社会名士潘赞化赎身,纳为妾。潘玉良酷爱画画,且很有天赋,两年以后,她学有所成,赴巴黎深造,与徐悲鸿同班。她是上海美专第一位女留学生,最终成为极负盛名的大画家。
为了办好学校,上海美专还经常聘请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其中有郭沫若、章太炎、黄炎培、胡适、章士钊等,对开拓学校的艺术教育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
1922年,校董会又添聘了范源濂、熊希龄、郭秉文等为董事,范是继蔡元培之后的教育总长,他对上海美专的办学予以了热情的帮助。兹后,教师阵容也在不断壮大。国画方面有黄宾虹、潘天寿、谢公展等;西画方面有王济远、王远勃、陈人浩、曹允中、刘海若、盖大士(比利时)、史托宾(苏联)等;美术理论方面有俞剑华、傅雷、吴梦非等;工艺美术方面有张辰伯、何明斋等;音乐方面有汤凤美、金律声、宋寿昌等人。至抗战前,执教于上海美专的还有张大千、潘玉良、马思聪、贺绿汀等等。这一历史阶段,堪称上海美专的“黄金时代”。
1930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最后改定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11月23日,上海美专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20周年校庆活动。此时学生已达700多人,上海市市长吴铁城、校董蔡元培、校长刘海粟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同时还举办了《师生近作展览》,又于上海贵州路陈其美纪念堂演出精彩节目。此时,上海美专继1918年《美术》月刊、1923年《艺术》周刊的创办,又发刊了季刊杂志《葱岭》,校方并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研究会、书画会。木刻、戏剧、音乐社团也呈一时之盛。然而,就在上海美专进一步发展之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美专校舍先后被征用为难民收容所及沪南军警集中营,历时数月。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也发生了危机,开始陷入窘困局面。代理校长谢海燕偕教授倪怡德率领一部分学生内迁至浙江金华,参加国立东南联合大学,后又撤往闽北建阳。1942年7月,复迁浙江云和,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上海美专在沪恢复,但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师生们已无法安心于教育事业,人事变动也较大,教师中刘抗、陈人浩早已去了新加坡,潘玉良去了法国,张弦去世,王远勃去了天津。而且学生来源也不足,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中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斗争也较激烈。1948年6月5日,国民党上海当局派了两车手持凶器的歹徒袭击上海美专,打伤并逮捕多人,经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社会力量营救,被捕同学方获释放。在校师生也在中共的感召下,紧密团结,坚持护校,迎来了解放。
政治风云中的上海美专
上海美专从创办开始,在中国民主革命的浪潮中,师生们即有着关心时政、投身社会进步活动、参加民族解放斗争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早在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迫袁世凯承认卖国的“二十一条”之时,上海美专师生就以满腔政治热情,自办画报,愤怒声讨。
20世纪20年代初,美专学生韩光宇于192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终身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在革命工作和艺术事业上都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1925年5月,上海日本纱厂工人为抗议资本家无理开除工人而罢工,厂方竟停发工资,悍然枪杀了工人领袖顾正红,并打伤多人,酿成“五卅”惨案。为了援助罢工工人,上海美专率先义卖书画1个月,并组织义演,所得钱款全部交给了罢工的工人群众。
1927年,由于时局动乱,上海美专遭到暴徒抢劫,损失很大,学校暂告停办。“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刘海粟、章太炎、袁观澜等以“学阀”罪遭到通缉。刘海粟走避日本,不久风息,美专继续开课。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号召抗日救国。上海人民举行抗日大示威,上海美专学生纷纷走向社会,投身火热的斗争中,他们同上海各大专学校学生一样,通宵达旦,包围市政府请愿,要求当局出兵收复失地。刘海粟深夜亲自送去面包茶水。当时美专中不少学生还积极参加了左翼文艺运动,其中由赵丹等组织了“美专剧团”,演出田汉的《乱钟》和《SOS》等进步剧,还常到街头进行抗日宣传演出,创作绘制抗日宣传画等。1932年秋,美专学生赵丹、徐韬、王为一参加了左翼剧联组织。沈逸千、莫朴等10多位学生组织了国难宣传团,赶制80多幅作品,在上海新世界举办了一次轰动的游艺会,所得门票费全部救济东北难民。其中莫朴更是位激进的热血青年,1933年他毕业后,一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后来参加了新四军,任《战地报》、《抗敌报》美编,“鲁艺”美术系主任。建国后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还有沈逸千,后来成为了战地记者,曾采访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并为他们画像、摄影。
抗战爆发后,上海美专师生很快投入爱国行动中,他们在大新公司四楼举办抗日宣传画展,并为观众当场画像,所得收入悉数捐赠上海难童教养院。刘海粟亲自主持发起收集上海藏家所藏的历代富有民族气节的珍品,于大新画厅展出,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对当时的上海市民是很大的鼓舞。接着又举办了《吴昌硕遗作展》,两次收入全部捐献给了医疗救护队。刘海粟还应南洋侨胞邀请,至雅加达开办筹赈展览会10天,后又马不停蹄在万隆、泗水、马浪、新加坡、吉隆坡巡回展画,同时演讲10多次宣传抗日,各地反响强烈,展览得款总计1200多万元,悉数汇贵阳红十字会。
1946年4月,中共上海美专地下党组织诞生。同年6月,他们引导组织进步师生聆听周恩来、郭沫若、茅盾、许广平的演讲,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入“反内战大游行”等各项爱国民主运动。后又取得了校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权,使上海美专终于成了上海学生爱国运动中的“民主堡垒”之一,党支部以学生自治会名义公开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上海历次学生爱国运动。上海解放前夕,党支部全体同志紧紧依靠广大进步师生,在校长刘海粟、谢海燕支持下,积极投入护校迎解放斗争,最终迎来了上海的黎明。
颜文梁与苏州美专
中国近现代美术界,提起颜文梁(1893—1988)可以说是鲜有不知的。颜文梁是苏州人,我国近现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绘画理论家。十几岁时,他的画作即在轰动中外的南洋劝业会上被陈列参展,并在最后的评比中获奖。
颜文梁从小随父学习中国花鸟画,后改习水彩画,16岁时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图画室。不久赴日留学,专攻绘画,归国后将西方及日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绘画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启示下,颜文梁和葛贲恩等几位画友发起组织了每年一次的苏州美术赛画会,征集苏州与全国各地中西画家的作品公开展出,成为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会。
为了探索绘画的新技法,培养适应时代的新美术工作者,1922年7月,他与胡粹中、朱世杰等在苏州办了一期美术暑期讲习班,结果前来学习者十分踊跃,颜文梁等由此受到很大鼓舞,便于当年9月租借了苏州旧府中学9间平房,办起了“苏州美术学校”。第一期招生13人,学制两年,中西画兼学。颜文梁任校长。草创之初,条件极差,费用大都是颜文梁于校外兼课获得奖金支付,其他教师则不取酬劳,在大家的努力下,学生逐年增加,设备也渐趋完善。1923年,美校又在河南会馆借得了3间房舍,成立了西校。1924年学校又招生40名,其中女生12名,并改学制为4年,分国画、西画、艺教、实用美术4系。该校的第一期毕业生也大都志愿留校任职,他们积极配合颜校长,忠诚艺教事业,有力地促进了苏州美校的发展。
1927年秋,颜文梁应苏州公益局之聘,兼任名园沧浪亭保管员,同时授命筹建苏州美术馆,得到社会支持及公益局和教育局的认可,在重修已破败的沧浪亭、筹建美术馆的同时,对园内其他一些房舍也稍加修葺,用作美校之址。其中有位热心美术教育事业的企业家吴子琛先生慷慨资助了千元。1932年,他又捐出了5万银元为美校兴建新校舍,这是后话。新建的沧浪亭校舍全部面积4万多平方米,为长远利益考虑,颜文梁又筹设了校董会,敦请苏州名人叶楚伧、朱文鑫等为校董事会董事,吴子琛任主席。
为了探索西画蕴奥,更好地办好美校,颜文梁于1928年9月自费赴巴黎留学深造,美校校长由胡粹中代理。前后3年时间,颜文梁不惜重金,精心选购名贵石膏像近500件,分批运回美校,成为美校教学上的一笔巨大财富。几十年后还有人赞叹,颜老将这些西方的艺术精品移植到中国所耗的精力及其意义都是无与伦比的,“其功可比古代玄奘”。此外,颜文梁还从巴黎带回图书资料1万多册。他回国后,苏州美校更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教师阵营也随之壮大,学生已达近300人。
1932年,值10周年校庆之际,颜文梁亲撰校歌:卓哉我校树中华,广厦聚才众;孕育中西集诸艺,学业务专功;君看沧浪之水清,流无穷!壮哉我校树亚东,湖山灵气钟;为学及时须忠勇,前贤是式从;君看沧浪水兮动,涌!涌!涌!壮哉我校气象新,前途无限进;结我团体振精神,雄飞畴与伦;君不见沧浪水兮清,进!进!进!我爱我校事业宏,文艺遍大众;热血沸腾具一心,荆棘奚堪侵;君看沧浪柏青葱,节劲雄!当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苏州美术学校正式定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正当苏州美专阔步前进之际,抗日战争爆发,学校陷入了艰难岁月。颜文梁等被迫辗转至沪,不久苏州遂告沦陷,美专为日军霸占。1938年春,颜文梁于上海王家沙一所小学内开办了苏州美专沪校,收学生30多人,颜文梁不仅不拿薪金,还得筹措学校一切费用,他将卖画所得大部分用于办学,教师则全部义务教学,惟一拿工资的只有一位工友,这种特殊的办学形式,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了上海租界,此时美专多数人早已辗转重庆,颜文梁改美专沪校为“画室”,不发毕业文凭,因文凭须送伪教育部核准盖章,这一举措表明了他的民族气节。
抗战胜利后,苏州美专返迁苏州,改学制为5年,全校师生增至240多人。1947年秋,苏州美专在沧浪亭举行了25周年校庆,许多校友从外地返校,济济一堂,盛况空前。面对被日军毁坏的校园,颜文梁在《献辞》中鼓励大家发愤图强。庆祝会从傍晚开到深夜,演出了许多节目,师生员工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抗战胜利后,颜文梁开始有意着重培养、引导一批学生对动画艺术进行钻研,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新兴艺术。直到建国后,苏州美专培养了许多诸如钱家骏、范敬祥这样卓有成就的我国早期动画艺术专家,为新中国的动画电影事业开启了先河。
画会活动及校刊《艺浪》
苏州美专在迁入沧浪亭后,学术研究气氛愈加浓厚,画会活动迭起。1929年,国画系的王企华等最先发起成立了“茉莉画会”。次年春,“茉莉画会”到无锡等地举办画展,得到社会好评。
1934年春,西画系的董希文、费以复和李宗津组织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友,成立了“南园画会”,课余时间,画会成员聚集校内活动室作画,讨论绘画艺术。1935年秋,他们去北平太庙举办画展,得到北平美术界一致好评,当地各级报刊均予报道。同学们还走访了北平艺专和燕京大学等,这次北平之行,扩大了苏州美专的影响。该画会发起人董希文(1914—1973)和李宗津(1916—1977)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油画家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春到西藏》,李宗津的《东方红》、《强夺泸定桥》等作品,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费以复也成了知名教授。苏州美专中另一个人数较多的画会是“沧浪画会”,成立于1936年7月,成员中国画系、西画系的都有,经常到外地写生,并举办画展。国画系中还有一个“壮游画会”,在苏州也有一定的影响。
南园、沧浪、壮游、茉莉4个画会,颜文梁都为他们各配有一首会歌,顺次为《忆南园》、《沧浪四时》、《艺舰》、《花小香远》。苏州美专的浓厚学术气氛,由此可见一斑。
苏州美专于1928年编印了校刊《沧浪美》,由黄觉寺任主编,除发表本校师生作品外,也介绍一些古今作品。不久改名《艺浪》,在原有内容上增加论文、随笔、文艺小品与校讯。《艺浪》的出版,有力推动了苏州美专的教学。徐悲鸿也曾在1930年第三期《艺浪》上发表《陈言》一文,主张创造,反对因袭。内容丰富的《艺浪》成了苏州美专当时教学科研上的一个重要园地。抗战爆发后《艺浪》停刊。
1946年12月20日,《艺浪》复刊,第一期亦即“25周年校诞纪念会”特号。内容丰富,中画、西画、动画、木刻、民俗美术、艺术教育等,均在议评之列;另外还有美专艺术生活新闻、校友动态,乃至小说、诗歌作品,辑选颇广;此外,还辟有“10载萍踪特辑”专栏,记载了苏州美专同学在离校10年,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的生活状况、艺术活动。《艺浪》25周年专刊,成了记录苏州美专历史上难忘的一页。
苏州美专的学生运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大员们以接收为名,大量捞取敌产占为己有,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感。1947年春,国民党又挑起全面内战,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终于引发了“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运动。苏州美专广大师生也积极投入斗争中,他们成立了学生自治会,把各地学生自治会寄来、送来的传单和声明张贴出来,以引起同学们对时局的关心,揭露国民党挑起内战的阴谋。还经常与兄弟高校自治会保持联系,交流情况。当南京学生请愿遭到镇压的消息传到苏州后,苏州美专学生自治会一面印发传单表示声援,一面联络兄弟高校,决定于6月2日联合行动,举行罢课。后因当局宣布提前放暑假,6月2日当天全城戒严而未实现,但学生们和广大群众却受到了一次深刻教育。
1947年秋苏州美专部分学生发起成立“牧野文艺社”,这是一个广泛性的学生文艺社团组织,其出版的刊物叫《牧野》,内容有时评、小说、诗歌和散文。刊物除在校师生稿件外,也登外稿,如刘雪蕉的《九龙事件纵横观》,揭露了港英当局对我同胞的迫害;罗漪白的短篇小说《柏树之歌》,形象地揭示了国民党在东北挑起内战的阴谋;还有史若平的短篇小说《村》,反映了贫苦农妇在丈夫被抓壮丁后的悲凉心理,以及农民遭受压迫剥削后的悲惨景象。但《牧野》一共只出了两期。
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苏州各高校学生们的思想也异常活跃,苏州美专一些学生办了1版墙报——《春雷》,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国统区腐败黑暗的文章,公开呼唤“春的雷声到来,暴风雨的到来,荡涤一切污泥浊水”。
战火洗礼的山东大学艺术系
山东大学艺术系是由原华东大学文艺系(即该校文工团)和山东老区6个文工团(队)整编而成。华东大学文艺系内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4个组,该系对外则是文工团,演员即该系学生;6个文工团分别是:山东省人民文工团、鲁中南区学委文工团、渤海区党委文工团、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工团、渤海清河地委文工队、鲁中南泰西地委文工团。这些文工团(队),是山东人民用乳汁哺育成长起来的一支经得起考验的革命文艺队伍。解放战争时期,他们活跃在山东的渤海、胶东、鲁中南地区,为群众演出了《白毛女》、《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黄河大合唱》等著名歌剧和音乐作品。为配合斗争的需要,他们还创作了大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赴前线慰问解放军,并且还到后方发动群众支援革命战争。中共山东党组织的领导视他们为掌上明珠,战争刚刚结束,就决定将他们送进大学培养,以迎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1950年5月,上述7个团体经整编组成华东大学艺术系。1951年3月15日,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原华东大学艺术系也随着并校而成为山东大学艺术系。
文工团团员们进入高校后,仍然保持了高度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组织纪律、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把老区的文艺作品热情奉献给城市人民,在青岛上演了《战斗中成长》、《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飞虎山大合唱》等文艺作品。在抗美援朝参军参干热潮中,他们踊跃报名。在“五反”运动中,他们奔赴第一线,同工人兄弟一起,与不法资本家进行面对面斗争。同时,他们创作编排了大量反映当时形势的文艺节目,在工厂与剧场进行轮回公演,始终保持了革命文艺战士的品质。
山东大学艺术系分3科,主任一直由著名诗人臧云远担任,3科分别为戏剧科、音乐科和美术科。
1952年10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的音乐、美术两科迁往无锡,与上海美专、苏州美专合并,建立了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刘海粟任校长。1957年全国掀起了反右运动,政治形势急转直下。10月,校长刘海粟以及副校长、教务主任等10多名领导在南京被错划为右派而撤销一切职务,这场疾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使学校正在稳步前进的事业受到严重打击。1958年2月,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迁至南京丁家桥,次年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1979年春,刘海粟等恢复名誉,84岁高龄的他复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南京艺术学院走过的道路是曲折而艰辛的,它的不平凡业绩,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