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举
摘要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堂成功课需有好的导入技巧。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入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析、总结了新课导入的作用、基本要求和导入技巧,并结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用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生物教学新课导入技巧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背景:2011年10月18日,华蓥市教育局教科室在华蓥市双河二中举行了初中生物教学竞赛,其课题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作为评委,笔者聆听了6位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6位教师对教学课题的导入引起了我的思索。6位教师教学课题的导入如下。
教师A体会到自己第1次到一所新学校来上课有点紧张,通过观察学生,学生也有些紧张,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做深呼吸的方式,通过人的呼吸导入到新课——绿色植物的呼吸。
教师B让学生观看动画“小女孩下地窑”。在学生观察动画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小女孩下地窑,她为什么会晕倒?”在师生思考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导入新课。
教师C是与学生共同体验屏住呼吸后,让学生自己谈屏气的感受导入新课。
教师D是与学生一起做游戏,教师说诗词,学生说生物具有的特征导入新课。
教师E也是与学生共同做一个游戏——看谁屏气的时间长,通过人的呼吸联系到绿色植物的呼吸导入新课。
教师F通过给学生摆故事“晚上,李爷爷与花一起睡觉。” 通过提问 “李爷爷这样做好不好?”导入新课。
思考:本次参赛6位老师有5位老师通过人的呼吸,联想到绿色植物的呼吸而导入新课,但他们导入的技巧,创设的情境不同,达到的效果不同。教师A、C、F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做深呼吸或屏住呼吸,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导入新课。教师B是通过动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新课。教师F是通过摆故事,让学生思考判断导入新课。笔者认为教师B的导入方法较好,给人一种新奇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导入新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思考和研究。
对策:新课的导入是指课题开头或某个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式。导课的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如何进行新课的导入,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
1 新课导入的基本要求
一是相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相关。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和《生物科学与社会》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如高中生物选修一中的“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这些内容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高中生物选修模块中设计的学习课题,就是为了解决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课题。上述多位教师导课也是选择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材料作为导入内容的。生物学科知识应注意学科间的联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学与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教师导课时应多考虑学科之间的联系,采用不同的呈现形式,来丰富我们的导课内容。导课内容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相关。不能用深奧的内容来导入,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但起不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有可能适得其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课内容应与教学内容相关,通过导课,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二是有趣。美国必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地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时,先让学生亲自做“膝跳反射”活动,再来思考和讨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趣的知识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最大的学习激情,投入最大的学习动力。应酬学上有一条原则是:先适合别人的需求而达到自己的需求。师生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也是人际关系的直接交往,教师应尽量迎合学生的兴趣。
三是简洁。形象简洁的语言听众容易理解。如某教师在讲什么是条件反射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典故:三国时的曹操,对口渴的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可以摘梅子吃”,士兵听了口水直流,加快了行军速度。听课的学生也直咽口水,教师乘机导入到什么是条件反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语言过多,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甚至让人极度反感,反而达不到说服的目的。有这样一个事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的演讲非常精彩,自己深受感动,准备捐出身上所有的钱。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打算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一直继续着他的演讲,唾沫横飞。他厌恶之至,立即改变初衷,决定一分钱也不捐赠。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在心理学上,这种由于人的机体受到刺激过多、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而引发的心理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教师在导课的时候,引用的材料是为了说明问题,所以导课材料必须紧扣主题,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大量时间,影响正课主题。
四是多变。同一位教师,对于不同的课题,应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对于相同的课题,选择最适合的导入方法,这就是因材施教。前面几位教师在教学的导入时,就采用了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得生物课堂生动灵活,富有新意。
2 新课导入的基本方法
2.1 通过“问题探讨”导入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每节新课开始一般设计有“问题探讨”,师生通过对“问题探讨”的思考和讨论,引入所学内容。如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时,设计有问题探讨“足球比赛”,讨论“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队员通过眼、耳获得信息后,自身是如何处理信息并迅速作出反应的?队员要有良好的表现,身体的各个器官同样需要协调配合,这又是如何实现?”又如在学习“染色体变异”时,出示“无籽西瓜”图片,教师提问“你知道无籽西瓜是怎样形成的吗”,引导学生讨论“你的推测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动机,激发学生思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通过“资料分析”导入
如高中生物“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就是通过资料分析导入的。通过资料中图形曲线的分析,来找出艾滋病死因与免疫系统受损之间的关联。通过资料“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现今器官移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资料分析,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社会责任感。
2.3 通过“实验探究”导入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设计了很多的实验,通过生物实验引入课题,探究生命活动规律非常重要。如在教学“种群的特征”时,通过“模拟草地”估算这块草地蒲公英的数量。通过实验验证知识,探究新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2.4 通过“建构模型”导入
如学习血糖平衡的调节时,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的建构,形象、具体地揭示生物规律,为学生提供了解决、分析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2.5 通过“技能训练”导入
如学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让学生绘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来认识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2.6 通过“问题启发”导入
如在学习“反馈调节”概念之后,提问“你还能举出日常生活中一两个反馈调节的实例吗”从而引入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这一课题。通过设计有关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7 通过比较分析导入
一是图片的比较,如基因突变实例“正常红细胞和镰刀型红细胞”比较,染色体数目的变异采用“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草莓和野生状态下的草莓”比较。二是列表比较,如讲基因文库时列表比较基因组文库与cDNA文库的异同等。
新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如复习、提问、讨论、游戏、作业等导入,无论哪种导入都应根据课题内容需要来运用。
3 掌握新课导入的技巧
3.1 把握导入时机
导入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每节课开始上课时,每个教学环节开始时,需要导入的,教师应该把握时机,精心组织导入内容,在不需要教师导入的就不要导入。如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史时,应该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历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在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让学生思考,相办法解决探究的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得出简单的结论。教师应时时把握导入的时机,灵活运用导入方法为教学需要服务。
3.2 精选导入内容
导入是为了完成后面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服务的,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讲“DNA的复制”时,教材引用手工刻制的“北京奥运会会徽”如何复制成两个印章,一个送交国际奥委会,一个留在中国,来导入新课就非常贴切。教师所选导课内容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因材施教,巧妙导入。既要做到导入有新颖性、趣味性,又要有针对性。
3.3 锤炼导入语言
导语应短小精悍,有条理性、符合逻辑,又要有启发性和激励性。如上述教师B的导语:“小女孩下地窑,她为什么会晕倒?”语言精练,又富有启发。教师在导入时注意语言的表达,做到语言形象、生动、简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中的一门技术,教师通过日积月累,充分准备,不断地探索,提高导入的技巧,为有效教学服务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