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题命题也要“合法”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这样一道数学题,你的答案是?“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规。”这是小学4年级学生“阿仔”(化名)给出的答案。(10月19日《广州日报》)
【点评】也许纠结于一道小学数学题是否合理合法有点小题大作,但其折射出教育脱离现实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汽车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肯定是严重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可是这样明显的错误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试卷之上,等于在无形中向学生灌输了超速行驶不违法的意识。教育本来就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小学的命题脱离了现实“不合法”,那么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减少学生出错不能用罚款手段
学生做错一道题,就要交5元“罚款”。近日,珠海某学校一位物理老师订出的“新规矩”让学生和家长感到吃惊,有家长质疑这种惩罚方式不恰当。被投诉后,该校的一名负责人表示,当事老师在教学方面一直十分优秀,这次以这种方式惩罚学生,虽然出发点是让学生记住错题,但做法错误。对此,校方已经勒令该老师向学生全数退还罚款,并会对该老师做出相应处理。(10月18日《珠江晚报》)
【点评】该老师的初衷是为了降低学生的出错率,但轻易使用“罚”的手段,不但流于简单粗暴,而且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这种与金钱挂钩的“罚”,还有可能产生更多负面的“引导”,比如是否会给学生一种“交得起罚款便可以做错题”的暗示?减少学生的错误应该选择恰当的方式,多讲解、多辅导,师教生、生教生等,都比这种简单的“罚款”手段效果要好得多。
“去掉几道杠”是有益的尝试
去年5月,一名从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的武汉市少先队总队长,因佩戴“五道杠”而引发了网民与媒体的争论。最近,武昌实验小学又出新举措,昔日少先队小队委员、中队委员、大队委员袖标上的标志一道杠、两道杠、三道杠,悄然被一个印有校旗标志的“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少先队志愿者”徽章所替代,也就是说,以后无论“官至何级”,该校的少先队小干部佩戴的标志都没有级别之分。此举引发了不小的争议。(10月26日《新民晚报》)
【点评】从制度上来看,此举与现行的少先队组织规定发生了冲突。但从目的上来看,此举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淡化了学生的“官本位”思想,强调爱心与责任感,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服务意识,这样的“创意”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学霸”引发争议
源于对应试教育的不满
最近,一份清华大学学生马冬晗“密密麻麻”的作息时间表和她多门功课超过95分的成绩单在网上广为流传,她也因此被网友冠以“学霸”称号。这份“作息时间表”显示,马冬晗早上6点起床,锻炼,早饭;中午11点25分至13点20分吃午饭,打印课件……20点55分至22点30分做习题,复习物理;22点30分至23点听CNN英语。面对网上的质疑与争议,马冬晗的妹妹马冬昕(与其姐一样被称为“学霸”)回应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希望外界对她们的议论能尽快平息,让她们姐妹恢复平静的学习、科研。(11月19日《北京晚报》)
【点评】首先要承认,认真学习的行为和态度应该受到尊重和鼓励,比起大学中那些“混日子”的学生,马氏姐妹不啻为学习的榜样。此事引发争论的另一原因,恐怕还在于大家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在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的当下,这种有“应试嫌疑”的学习方式受到质疑不足为怪。那份“密密麻麻”的作息时间表,难道不是受应试之苦学生的真实写照?
毕业生求职不妨把心态放低一些
10月11日,优酷网拍客上传视频《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众多网站论坛纷纷转发,很多网友在评论中感叹“知识难改变命运”。据媒体调查,这个视频的主人公是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苗卫芳,苗父经抢救已脱离生命危险。41岁的苗卫芳,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如今却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点评】从报道中可以得知,苗卫芳在找工作时有某种不切实际的“挑剔”,比如:他一心想当公务员;到民办学校,他怨学校领导总是批评人;到基层中学教书,他又锱铢必较,因薪水与预期差了300元而放弃。尽管说找一份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没有什么不对,但在就业普遍不理想的现实之下,还是不妨把心态放低一些。另一方面,目前成才渠道和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学历贬值”不仅直接影响了个体的发展,还浪费了国家的培养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