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新俭
[摘 要]通过多年声乐教学,就歌唱发声中声音的亮与暗,共鸣位置的靠前与靠后,歌唱中用力的大小包括呼吸与用力的关系,声音的虚和实等方面,阐述歌唱发音的相对性。
[关键词]歌唱发音 相对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 J61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64-02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歌唱发声技巧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训练内容,在这一训练过程中需要演唱者用自己身体的感官系统去体会和认识声音,辨别声音的好坏。比如声音力度的强弱,音色的明暗,共鸣位置的高低前后,气息的深浅以及音量的大小等。
一、歌唱中声音的亮与暗
声音的亮与暗本身是一对矛盾,在意大利语中描写好的声音是chiaro明亮,scuro暗。笔者认为好的声音应该是透而不尖,柔而不闷,既明亮又柔和。歌唱发声犹如是小提琴的琴弦和弓的摩擦,紧了就没有共鸣,会有夹杂的噪音。只有出现有共鸣的泛音,琴弦振动,琴声才会悦耳动听;反之如果弓没有用好,力量不对,弓在弦上飘,声音就虚而不实,声音不好听。人的嗓子也一样,初学者没有控制声音的能力,不会用气也不会用共鸣,发出的不是白声就是发闷的声音。好的声音是通过呼吸、喉头、共鸣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的。在声乐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声音的亮与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如果有些学生的嗓音条件比较亮,声音位置比较高,但不刺耳,教师就没必要把他的声音靠后、撑大,人为把声音搞暗。相反,对声音较暗,较闷的同学就必须让他把声音集中靠前一点,让声音透出来,这样唱起歌来就会轻松、自如,声音也好听。
二、歌唱中共鸣位置的前与后
共鸣是指基音通过人体共鸣腔引起的共振,产生泛音,使基音得到扩大与增强,使声音丰满、圆润。人的声音本来是很弱的,但如果有了共鸣的作用,声音就会洪亮。人声的共鸣区主要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等。所谓共鸣的位置是指声音集中的一个点,我们在声乐学习训练中,都希望把这一个点放在高位,即高位置,实际上就是指头腔共鸣(头声),发声时气流由上向后稍移,波动全部头盖,再向前发出。
共鸣位置的靠前与靠后是相对的,各有特点。目前在声乐教学中主张靠前的较多一点,笔者也这样认为。因为靠前的声音清晰明亮,听起来自然舒服,但这个靠前是在喉咙充分打开的基础上。声音的靠前同高位置的支撑点位置有密切关系,位置越高鼻咽音向前倾向的位置就越高,声音自然清晰明亮。当然对声音比较亮、白的人来说,共鸣位置就不能过于靠前而应适当靠后,使声音稍宽厚点,这些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训练,不断对比完善。
三、歌唱中用力的大小
在一般情况下,发音力量同音量是成正比的,用力越大,音量越大,反之就越小。歌唱中的用力,要做到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那么如何去体会呢?如呼吸,在歌唱中应该强调的是用深呼吸,自然吸进空气,像“闻花”的感觉,不该用下坠或僵硬的深呼吸。打开喉咙时该用“打哈欠”的感觉,不该用僵硬的力量等。所以歌唱发音中对用力的使用应该注意相对性。
我们学习歌唱发音时,不管它是弱的、强的、高的、低的都需要受体内气息压力的控制与支持。气息与声带完全协和,当气息发出时,声门应该做好准备,当气息通过声门时,声门恰好打开,协调恰当,则可发出好听的声音。如气息出得太慢,而声门却早已打开,声音就会变为慢的波动,声音偏低也不好听。我们在歌唱中发高音时,声带缩短而拉紧,震动频率加快;反之,在发低音时,声带伸长而松,震动频率较慢。总之歌唱发音的用力是相对的,需要演唱者不断体会、认识、琢磨、加以训练。
四、歌唱发音中呼吸与力的问题
正确掌握歌唱中的呼吸方法,是演唱者必须学会调节的重要环节。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的支持力。歌唱呼吸不同于生理呼吸,而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控制的技巧性活动。我们在声乐教学中所说的气息支持,是一种通过支持力的作用,控制呼吸从而控制声音的运动。呼吸与力同声带的关系犹如小提琴的弓和弦同手的关系。弓没有手的作用不能自动,而弦没有弓的作用也不能自响。呼吸和力的相互关系,构成歌唱发音的内在联系。
歌唱呼吸的支持力主要是指呼吸控制的肌肉群的连续工作过程,而这种肌肉群不能放松,始终保持吸气的状态,使呼吸形成对抗力,形成呼吸的支持。演唱者在歌唱时,不仅呼吸肌肉在起作用,吸气肌肉也在起作用,这样就可以用有控制的呼吸发出所要的长短、强弱、高低等不同的声音。在实际声乐教学中需要学生不断地加强这种呼吸训练,使肌肉群得到有效控制调整,在训练中充分感受到呼吸器官通畅、舒服,胸前、两肩都没有紧张感。
五、歌唱发音中的虚和实
一般认为声音的虚是指轻、弱,而声音的实是指响、强。其实歌唱发音中虚和实也是相对的。这是相对于不同声音条件的学生,不同表现的作品内容而言,没有绝对的划分界限。如果片面强调虚和实,互相排斥对方,那么发音系统就会走向极端而僵化。应该说绝对的虚和实的声音是不存在的。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是互相借用协调均匀的。如在声乐教学中我们都会提倡声音必须做到上下统一、贯通,特别是女声如何做到真假声结合统一,因为一般假声都比较弱、比较虚,很难控制,而真声都比较响、比较实。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正确的共鸣位置去调整控制声音。做到假声不虚有气息,真声不重有高位置,高低声区上下统一。还有声乐作品中有时需要用稍虚的声音去表现,有时需要用稍实的声音去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和理解作品的内容,然后把握正确的演唱方法。所以声音的虚和实是相对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单独看。
总之,歌唱发音是相对的,在歌唱训练过程中很多都是看上去似乎是互相矛盾的,就像本文中提到的声音的亮和暗,共鸣位置的高低前后,歌唱中用力的大小,还有气息的深浅,声音的虚实等。在我们的歌唱教学当中,都应该加以理解认识,辩证地去应用。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科学的指导、训练。学生应该多听多练,逐渐体会不同的发音感觉,学会科学的发声技巧。
[ 参 考 文 献]
[1] 江东鹤.对歌唱技巧运动中喉咙打开的几点认识[J].大学教育,2012,(2):19.
[2] 陈艳.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之我见[J].大学教育,2012,(4):55.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