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发烧是人体在对抗外来感染原时所产生的正常生理反应,低热还可具备提高人体清除感染原的能力,一般对人体并无伤害。但对于身体处于特殊时期的准妈妈来说,却是身体出现问题的警报!
发烧信号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产生病变后,均可引起发烧。一般情况,正常人的腋窝温度(将温度计放在腋窝测量所得)在36℃~37℃,若高于37℃,即可称为发烧,但是准妈妈的体温一般会比孕前略有升高,大约升高0.5℃,所以当准妈妈的体温上升至37.5℃以上,或比孕前体温升高0.5℃以上,就可能是发烧了。若是准妈妈体温超过38.5℃时,就必须特别注意,并且需小心处理以降低体温。
发烧“ 冷”处理
“冷”处理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冷静,二是要降温。
测体温
当怀疑自己发烧时,不要仅凭感觉来判断,而是要马上用体温计测量,20分钟后再测量一次,并把测量结果记下来。38.5℃以下,可不用退烧药,超过38.5℃可服用退烧药。准妈妈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饮足量水
发烧会使人体内水分蒸发、盐分丢失、热量消耗,所以应及时补充水分。鼓励准妈妈多多饮水,既可帮助退烧又利于体内代谢物和毒素的排泄,并可缩短病愈的时间。不爱喝白开水时,可换成柠檬水、橙汁等,以加大饮水量。
吃易消化食物
在发烧时,胃肠消化能力会有所减退。当准妈妈食欲差、热度高时可吃些流食,如果汁、米汤、豆浆等;食欲好,热度不太高时,可进半流质,如藕粉、菜肉粥、鸡蛋羹等;退烧后可吃些稀饭、面条、新鲜蔬菜等,油腻食物要少吃或不吃。
充分休息
发烧时,要卧床充分地休息,以减少体力的消耗。居室要保持安静、空气流通、湿度适宜,一般保持20℃左右即可。还要保持空气新鲜,注意通风,防止烟尘。如果屋里干燥,应洒些水或使用加湿器。
物理降温
若准妈妈的体温未高过38.5℃以上,且无明显的不适症状,就可以考虑以物理方法帮忙退烧。
方法1
温水擦浴
用毛巾浸温水为准妈妈擦洗全身。擦时要注意保温,如果发冷、脉搏与呼吸改变要立即停止。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以为用凉水来擦拭会降温更快。这是因为,用温热的水来擦拭皮肤,会使皮肤的毛孔扩张,有利于散热;相反,如果用凉水来擦拭皮肤,会使皮肤的毛孔收缩,不利于散热,反而会使准妈妈的体温继续升高。
方法2
冰袋敷头
若是家中有退烧贴,那是最好不过了,可以直接使用,贴在脑门上。若没有,可以用冰袋或冰枕,放入冰箱中,等凉后取出,外包一块毛巾,敷在额头。切勿睡冰枕时间过长,因冰枕易使局部温度降得太快而引起其他部位的不适。
孕期发烧4区
大量服用退烧药
很多准妈妈为了迅速降温,往往不遵医嘱,过量服用退烧药,其实这样做对胎宝宝是百害而无一利!只要把体温控制在高热以下,防止高热惊厥就可以了。服用退烧药时一定要注意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口服退烧药需与物理降温措施交替使用。
高烧等于病重
好多准妈妈都以为发烧的温度越高,病情越严重。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发烧只是一个症状,是机体对细菌、病毒的反应过程,不能用发烧的高低来衡量病的轻重。当然,发烧的温度过高,对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会带来危害,引发并发症。
见烧就退
发烧是机体的一种积极防御反应,是人体免疫细胞和外来病菌抗争的过程,许多重要疾病引起的发烧还有自己的特殊“热型”,通过对“热型”的识别,可帮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如果见烧就退,有时会掩盖疾病病情,不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所以准妈妈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不要自作主张,以免伤害了自己和胎宝宝。通常,准妈妈体温在38.5℃以下,并且精神还好的情况下可以不服用退烧药。
发烧就捂
发烧后捂被子,不仅不利于体温下降,还可能造成脱水。发烧后最好把衣服解开,穿着宽松些,增加体表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有利于汗液蒸发。在没有风吹的情况下,松开衣服也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
防发烧6策
不管是何种病因引起的发烧,准妈妈都应该尽量避免,所以在孕期应该以预防为主。为了腹中宝宝的健康,准妈妈在预防上要更加彻底、严密地执行。
合理饮食
准妈妈饮食要注意科学搭配,防止暴饮暴食、挑食、偏食。这样,既能补充准妈妈所必需的营养,又可防止内热产生。
衣着适度
生活要有规律,衣着要适度。准妈妈要根据节气变化及天气情况增减衣服。中医认为顺应自然是养生防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空气流通
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生活用品、餐具等要采取煮沸或暴晒等方式进行消毒。
适量运动
平时要经常做室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做操、游泳等。这样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外感性发烧。另外,在室外多让阳光照射还可防止缺钙。
勿受风寒
不要在通风口处睡觉。因为准妈妈在睡眠状态下,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易被外邪所侵而导致外感性发烧。
防止传染
准妈妈应避免前往人多的地方,如超市、电影院、商场等,以防感染上传染病。
Tips
孕早期发烧要警惕
准妈妈发烧的主要危害在于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可能造成胎儿的先天性畸形,如胎儿小头颅、无脑、脑积水、先天性耳聋和智力障碍等。发烧对胎儿尤其是妊娠3个月以内胎儿的致畸率最高,影响最大,应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