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
义和团运动是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一场反帝爱国斗争。义和团运动中普遍采用口号“扶清灭洋”,对这个口号的评价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难点,学生容易理解其积极性,消极性中学生对“扶清”容易使农民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较易理解,但是对“灭洋”带有笼统排外色彩不易理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多次从正面角度讲解“灭洋”带有笼统排外色彩,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笼统排外的含义及产生原因,所以笔者首先大胆尝试地引用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向学生展示义和团运动中真实的一个侧面。
义和团运动中,仇恨已使人们达到了忘乎一切的程度。一个来自法国的女教士丛燃烧着的火堆里爬出来,哭喊着,爬向看台的毓贤(时任山西巡抚),头发和衣服上都烧着呼呼的火苗,“放了我吧,我曾经救过许多中国人的命啊!”她是一个医生,在法国的一家教会医院里服务。毓贤转过头去,对身边的两名义和团民轻轻地挥挥手,于是女人被重新扔进了火堆,几分钟的挣扎之后,终于沉寂了下来,在场的人没有说一句话。
讲完故事后,笔者特意关注了学生的反应,一些同学无奈地叹气,一些同学的眼神里流露出茫然的神色,还有一些同学则低下头若有所思。紧接着,笔者简要地分析:因为在当时,人们的眼神早已被复仇的火焰烧毁红了,她再不是一位救人活命的医生,而是一个狰狞的女魔,也许她的确没有犯过罪,但是她的蓝头发、绿眼睛、白皮肤已足足可以证明她的死是“罪有应得”,因为,她不和我们是一个种。自然而然,笔者进行了总结:当时,人们对这样一位曾经救过中国人生命的女医生都毫不留情,对其它的西方事物更是一概地排斥,这就是当时笼统排外的具体表现。
笔者为了加深学生对“扶清灭洋”的认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没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中出现的这些现象。全班同学立即按学习小组展开了激烈地讨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因为这个故事已经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等我示意讨论结束后,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表达了本小组的观点:认为在义和团运动中,参与者应该理智一点,应该分清楚什么该反对,什么该保留,否则就是盲目的,如那位女医生就不应该被烧死,当然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同学的支持。另一小组的代表立即进行了反驳:刚才他的观点太理想化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因为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势力的痛恨,而义和团运动的参与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他们不可能进行区别,所以他们肯定是反对所有外国事物,当然包括所有外国人。他的发言让我倍感欣慰,我们的学生不简单,他们能够把历史事件融入到当时的时代环境中去。他的发言刚结束,笔者立即鼓掌,当然,其它同学也一起鼓掌,其中还伴随着同学没赞美的声音。后面还有几位同学也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主要是农民应该对外国事物进行区别。
同学们的发言结束后,我首先表扬了所有同学勇于思考、积极发言,尤其表扬了第二位同学看待历史问题能够与当时实际相结合,而且较深刻,同时希望大家向他学习。
最后笔者进行了总结,农民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强烈地要求保卫国家,反对外国侵略势力。但是农民是小生产者,在封建社会末期,本身知识文化水平就低,所以他们不可能认识到西方人来到中国一方面是侵略者,另一方面又是先进文化代表者。也就是说,他们应该反对的是西方侵略势力,另一方面对于西方的先进文明不仅不能反,更应该保留和学习。过高的要求农民把西方侵略势力和近代文明区别开来是不现实的,所以当时的农民只能是一概地反对所有的西方事物,包括所有的外国人,这就是“灭洋”具有的笼统排外色彩。
课后,通过一些习题检验,发现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如何评价这一口号,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较好。同时,笔者也深刻认识到:第一,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我们老师要努力寻找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突破,不断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挖掘学生潜力;第二,我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地培养,让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