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建议

2012-04-29 00:19陶丽等
体育教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套路武术课程标准

陶丽等

一、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简要回顾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第一次将武术列入体育教学大纲,将小学从三年级起的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武术操、初级拳一路、初级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等主要技术教学内容纳入到教材体系,为以后学校武术的普及、发展奠定了基础。80年代末期,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增加单人或双人攻防动作,技术内容虽然体现了一些直接的武术攻防特点,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对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解释显得有些不足。90年代,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列入“民族传统体育”中,规定了各年级教材都要在原有武术基础上发展、拓宽,增加以五禽戏和八段锦为代表的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等健身术。2001年,国家出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标准在以往大纲基础上,初中教材增加了自选自编套路:拳术、短棍、对练、器械套路;高中教材以刀术、剑术太极十二动为主;小学教材主要内容沿袭了以往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及少年拳等。

二、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及现实矛盾

1.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

在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动作组合仍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同时,配合技击实效的套路组合,使具技击实效的传统武术向肢体练习的“武舞”演化。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武术本土化的需要,各地教材根据地方武术发展的特色增加了自编选套路,其教学套路选编强调传统性和经典性。如河南省将少林拳编入中小学体育教材等,这些教学内容的编选对武术传统性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引用拳理和解释术语上,缺乏创新精神,即单方面强调传统性和经典套路则使武术内容的设置受到束缚,致使其时代感缺乏。三是各地教材沿用的少年拳、对六拳等套路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编制的。套路内容显然十分的陈旧,这已成为学术界对学校武术的共同看法。这些以套路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没有整体反映武术集功法、套路与搏斗为一体的武术整体技术体系,虽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武术技击特征但实践已经证明,现实的内容没有整体反映出武术融强身健体、技击防身、修身养性于一体的功能。

究其原因,是与当前我国“武术奥运之路”的发展目标定位以及“武术竞技化发展”的大环境密不可分。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学校武术以竞技化、体操化的套路运动为主要教学内容,其时代性、实用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仍然不够理想,这些都是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出现困境的重要原因。

2.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现实矛盾

新世纪初,国家相关部门在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与改革,以期满足学生的武术学习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武术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的10年来,最终的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据相关研究显示:现行武术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武术需求,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度不高,在被调查的小学生中不喜欢武术课内容的占52.32%,中学占44.76%。“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较为普遍。武术教育实践与理想之间的差异显然存在。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其教材体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术运动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在中小学推广普及武术、传播武术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与教学现实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其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武术教学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基本功、基本动作、简化套路占据绝对比重。这些内容的形式较为单调,很难发挥它的应有价值和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体育生活方式的改变,学校教育的多元目标需要武术的多重价值功能得到相应发挥。而单一化的竞技武术无论从形式和功能上均没能有效发挥其价值。即单一的套路化内容与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和当代的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不相协调,不符合当前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需要。

(2)新课程标准中学校武术内容同样摒弃了“学科中心主义”的思想,重视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习过程的基础性和渐进性,关注学生现实身心发展水平。然而学生的身心发展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同时,武术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3)在课程标准的规定框架下,各地武术教材均有增加地方武术内容,以便尽可能地满足当代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的教材增加了传统武术内容,这些内容虽有经典性,但缺少时代性;有的教材增加了攻防技击性武术来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这些教学内容的变化与添加,并没有考虑到各地的教学实际,如教师是否能够胜任教学,各地高校武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是否也相应进行了调整等等。此类情况必然会导致其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三、对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的发展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武术教学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发展和教育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全球一体化,教育终身化。这无疑对人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和人的个性发展等提出更高要求。而武术内容在哪些方面,在大多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上述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在选择武术内容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还要运用社会发展的眼光,对未来社会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作出预测。因为“社会和学生的身心都是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对内容所作出的选择,其结果将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是由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迟效性和滞后性所决定的。统而言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变化与要求,要凸显武术的教育功能和人文价值,遵循学生在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特点,从而为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身心发展服务。

2.教材内容的安排要既注重形式又注重方法的科学性

基于以上的基本判断和选择素材的方法,在最广泛地了解武术学科专家、一线武术教师的意见下,依据现实教学条件确立武术教材内容的范畴。就形式而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进行纵向上的层次划分,应注意的是各层次之间的区分度和衔接性,要体现学习的渐进性和系统性。在此基础上,体现方法的科学性,按照主体性、实效性、可接受性、选择性、教育性、趣味性、安全性等原则对这些素材进行形式上的改造,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如借鉴跆拳道中的技击和时尚元素融入到武术的攻防搏斗运动中,使攻防运动更具时代感;可在动作中增加一些趣味性元素,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等。用简化、变形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与分化相结合,把复杂难学的武术素材进行分解,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教学条件。并从内容不同功用的发挥等层面综合考虑武术教材的组织,谋求教材整体建构上统合性突破,以便使学生对武术的技击性、健身性、强心性、娱人性、文化性等功用有不同层次的体验和领会真正提升武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对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其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必须依据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教学实际来进行,从学校武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学校武术的人文价值和教育功能进行缜密而深入的思考,必须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进行理性分析。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遵循兴趣、健身性、基础性、实效性、全面性和文化性等原则的前提下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即除必须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外,还应在组织形式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同时凸显武术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增加一些体现开发性、动态性、多元化目标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

猜你喜欢
套路武术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