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怀英和她的面塑艺术

2012-04-29 00:44影子
当代人 2012年12期
关键词:面塑女士图案

影子

前几天,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西南舁村有一场隆重的民间祭祀活动,负责制作面塑的是阳泉市河底镇胡怀英,以手艺精巧远近闻名,她特意约我们前去拍摄,因为,这个活动上,需要90组面塑,场面和气势都属于近年较大的。

从阳泉出发,近一个小时后,来到了地处偏僻的西南舁村,这里因为离城市中心较远,民风淳朴,得以保留了许多古代传下来的文化形式,比如:春节后每年都要进行当地特有的“跑马弁”活动。近年来,逐渐被重视起来,开始保护与宣传这流传于民间的“舁上文化”。二月十九的祭祀活动,由于规模大祭品多,特别是面塑,提前半个月就要开始制作,前一天就要进行组装和摆造型,90组面塑,对于纯粹靠手工制作需要经过许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的工艺品,真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

组装造型有看头

我来到西南舁这个不算大的小院时,面塑组装的庞大工程已经开始了,临时当作工作间的一眼窑洞里,有两张并在一起的大桌子,充当起了工作台,桌子中间摆满了作为底座的大馒头,旁边摆着~堆堆彩绘好的面塑绿叶、红花等各种配件,桌子下还有几个装得满满当当的大箱子,每个箱子里都躺满了等待亮相登场的戏曲人物、十二生肖等不同造型、栩栩如生的面望工艺品。看着这堆集如一座座小山的物件,我不禁心里暗暗疑惑:这杂七杂八的场面,怎么能和我小时候想象中的摆在桌上的精美面塑故事联系在一起呢?

但见屋子中间,一个梳着马尾辫的精干女士,麻利地舞弄着堆在桌上、地上的各式面塑,只见她先拿过一个直径近二十厘米的大馒头,取过几支下方带有硬木条的红花和根叶,高低错落地插在馒头上,又拿过来两只形态各异的喜鹊看似很随意地插在绿叶红花间,我定睛一看,一幅“喜鹊登枝”的喜庆图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面前,绿油油的叶子,红艳艳的花,喜鹊枝头叫喳喳,这不是喻示着好日子好光景的到来吗?旁边打下手的人不停地递各式面塑元件,中间的女士飞快地组装着,不一会儿就诞生了“鼠摘葡萄”“孔雀看牡丹”“鸳鸯戏水”“八戒吃瓜”“彩蝶扑菊”等一幅幅蕴藏着美好含义的立体民间传统图案。

制作过程有讲究

完成了几组面塑的组装后,胡女士看到旁边拍摄的我,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光忙了,也没顾上招呼你。”我连连摆手,今年已四十出头的胡女士看起来目光炯炯有神,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趁着这不大的工夫,胡女士和我聊起了面塑,她从小爱美,小时候在娘家跟着长辈学会了这门手艺,婚后自己独立做起了面塑的事业。这是一件很费工夫的事,从发面、和面到捏造型、蒸制,再到晾干、上色,直到今天的组装、摆设,全凭一双手,而且,一个图案一个样子,即使今天用到的90组面塑也不会重复。

我在佩服胡女士不易的时候,她又大方地给我讲起了面塑的常识和技巧。面塑亦称面花,作为风俗节令祭品与馈赠礼品在阳泉颇为盛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在山区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都以群塑形式出现。每组或是一出传统戏剧,或是一簇寓意吉祥的花草鱼虫。它们按一定的需要,高低参差,疏密相间地插在以石榴、花馍、寿桃、莲花、元宝、花糕或狮虎为造型的基座上。用于面塑的面粉,过去一般用头箩面或二箩面,现在普遍使用精粉。其作法是先将三分之一的面发透,再加三分之二的生面兑适量碱面和匀,其软硬以捏塑后不走形为度。蒸熟后稍冷却,随即着色,太热易挥发,太凉易流色。色剂多以品色为主,经水、白糖水或白酒溶化后使用,颜色调好后,用鸡毛或小楷笔蘸蛋清或香油涂刷面塑。经过这道工序,面塑的色彩更艳丽夺目,似金琢玉雕一般晶莹可爱。面塑既是精湛的艺术品,又是精美的食品,故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听了这些,我连连点头。

造型传神见功夫

聊了一会儿,胡女士又开始忙碌了,接着要组装的是这次展示的重头戏——戏剧人物面塑,刚才还在箱子里沉睡的一个个古代人物,经胡女士灵巧双手的指挥,不多大一会儿,一出出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有《杨门女将》《西游记》《芦花》《春草间堂》《秦香莲》等,题材真是丰富,细看,每个人物美丽的衣服、灵活的手指、传神的表情……虽形态各异,却神形兼备,单看杨家将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胡须造型,就可见异彩纷呈的一斑:杨六郎的灰胡子、寇准的白胡子、焦赞的黑胡子、孟良的红胡子,虽然几个人物都有胡须,表现手法却各不相同,人物性格跃然而出。再看杨家将众位女将的造型,不仅服装图案色彩各不相同,定格亮相也精彩各异,余老太君的威严,穆桂英的大气,八姐的执著,九妹的调皮,杨排风的倔强无不鲜明生动。每一出戏,每一个人物,都是这样性格特征呼之欲出,真让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

我忍不住感叹:“一个小小的面团,是怎样华丽变身的呢?”面对我的疑问,胡女士娓娓道来:“面塑因为其原料的原因,讲究的是小巧玲珑,从细微处见功夫。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物,要求以形传意,表情逼真,把感情放进去,要有‘神。”我连连点头,我观察到这90组作品中,不仅有流传久远的“龙凤呈祥”一类的民间喜庆图案,有大众喜欢的“对花枪”一类的戏曲故事,也有现代时尚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有小学课本中的“小猫钓鱼”一类的新创造型,这些新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呢?胡女士笑着说,最初就是看到什么东西以后,自己想把它捏出来了,脑子这样一过,灵感就来了。平时的细致观察也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看电视,看戏剧,甚至走在街上,都会刻意去观察,思考他们的样子和特征,服饰和造型。老子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神不得形。”这也是对民间面塑艺术最好的说明。

(责编:孙达)

猜你喜欢
面塑女士图案
跃然指尖的面塑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这位女士一个月读了100本书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全年目录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