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兵
脂质不仅存在于人体组织器官,也存在于血液中。不过血液中的脂质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与一种特殊蛋白质(载脂蛋白)结合存在,形成脂蛋白。而血液中的胆固醇正是存在于脂蛋白中。
要知道,血液中的胆固醇可不都是充当的“好人”角色。当然,善良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除外。一般来说,它对人体无害,反而有益,所以又被称为“好胆固醇”。
而血液中可损害血管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危害的“坏胆固醇”,包括极低密度、低密度及中间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尽管给人体带来诸多危害,坏胆固醇们不仅“不思悔改”,反而把“好胆固醇”排除在外,成立了“坏胆固醇联盟”,又称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相对)。下面我们用3个等式简单概括。
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间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中其他胆固醇
非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
非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间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中其他胆固醇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坏胆固醇联盟”对身体的危害比想象中更大。那么,它们有哪些危害、可能引发哪些疾病呢?
动脉硬化与冠心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导致血管增厚、变脆、管腔狭窄,引起局部组织与器官血氧供应不足,进而导致冠心病、心绞痛;或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饱餐、寒冷刺激等影响诱发动脉血管痉挛,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急性突发性心血管事件发生。而与之相比,非高密度脂蛋白更可怕,对比调查发现,要论对冠心病危险性的评估作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犹在其上。
高血压
临床研究表明,多数高血压患者伴有血脂增高,常见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增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被减数大了、减数小了,得到的差值,即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自然也就升高了;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相互促发,“狼狈为奸”,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
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的调节作用发生障碍,从而导致脂质代谢异常,表现为甘油三酯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的下降,而非高密度脂蛋白中其他项的变化尚不至于影响到“减法差值增大”的结果。因此,做完减法我们会发现,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然是升高的。
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常伴血脂异常,它既是慢性肾病患者的并发症,又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加快肾病进展,影响预后。患者表现为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a升高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随着肾功能与蛋白尿水平的不同变化,血脂异常亦发生改变,最终也表现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初步判断疾病风险,但要更好地预测,还请做做减法,关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还有一个疑问:既然非高密度胆固醇比低密度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胆固醇害处更大,那么,今后体检时是否可以绕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直接检测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呢?
这么做为时尚早。因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本身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虽然有证据表明它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优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目前对它的研究比较有限,还不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那样透彻。另外,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本身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测试项,而是相当于一个总和,它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中多种胆固醇,如果忽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自然也就没有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