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时间真是过得很快,转眼间,这又是今年做的最后一期杂志,也就是说,过不了多久,所谓的“世界末日”就要过去,但太阳将会照常升起,生活仍将日复一日地继续,到了年终岁尾,人们仍将不可避免地回头看看,过去这一年,我们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那么,回顾渐行渐远的2012,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定义2012?作为专注于老年人健康的医药科普媒体,我们注意到这一年来,老龄社会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起,这一切,源自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社会。与此相关的各种养老话题,当然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那么,作为2012留给中国社会的家庭作业——养老,我们准备好了吗?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该国家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该国家总人口的7%,那么该国家就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比例已达11.21%。也就是说,在本世纪初中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在2012年7月10日,全国老龄办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截至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同期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老年人数)为19.67%。中国目前的退休年龄是60岁,甚至更低,按此换算,中国已经大约是5个年轻人,养活1个老年人。
人口学界公认,深度老龄化的特征之一即为5个年轻人养活1个老年人。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在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教授翟晓梅告诉记者,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此外还存在着“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因此,人口老龄化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庄子云:“劳我以生,佚我以老。”辛苦一辈子,老了自然需要安养。我国古时候的社会福利制度也是很完善的,人老了,就可以养老,就可以不下田,也可以不服兵役与劳役;上了60岁,县太老爷要给你送米,上了70岁要给你送肉。几千年来,养老一直都是我们尊奉不殆的优良传统,但是,在“未富先老”的现代中国,养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是不争的事实。
最近,本刊记者对几个不同省市的部分老人进行了养老心愿方面的采访,并就他们提出的问题请教了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教授翟晓梅。以下,我们就从采访当中撷取几个关键词,来评述当今中国老人的养老现状,通过专家的点评,共同探索当今社会养老困境的破解之道,力求给社会养老课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关键词之:身体更健康
【采访实录】
云南个旧的李鸿老人于2002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正值退休之时,老伴病故,此后一人独居生活,身体状况一直不好,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缠身。看着儿女们放下手中的工作,成天照料自己,忙前忙后,李大爷欣慰之余更不想给子女增添麻烦。怎么办?——学。李大爷告诉记者,“对老人来说,身体健康太重要了。不只是自己免受针药之苦,也少给子女增加负担。为此,我订了许多报纸杂志,从中学习医药保健的方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学习方便,我将多年的报纸杂志上的医药百科、保健养生、心理卫生、生活参谋等剪贴了九大本,这样内容集中,查找起来比翻阅报纸杂志方便多了。十年来,我坚持适度锻炼、吃东西也很注意营养配搭。我今年已经70岁了,现在生活比以前好了,我要争取活到100岁。”
【权威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在采访中说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健康被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在这个阶段对于国民健康影响最为严重的可以说是慢性病。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已经占到总死亡人数83%。慢性病不仅仅影响生命,它对一个人中晚年的生活质量会产生严重影响,因为许多慢性病是致死或致残性的。所以我们很多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甚至没有了做人的尊严。这个问题对于国民健康、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非常严重。在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方面,最重要的一条是人的行为。行为是不是健康,行为是不是科学正确,这是最为重要的。另外,一些慢性病一旦患有,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没有办法帮助患者彻底治愈,只能缓解症状或者延缓疾病的发展。但根据国内国外的研究,绝大部分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比如说,通过生活方式的调理,可以预防90%的糖尿病,80%的冠心病,55%的高血压和1/3的肿瘤。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综合的国际研究结果,所以调整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然而,2011年卫生部做了一个关于国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表明,整体具备健康素养的群众只占6.48%,也就是说100个人里还不到7个人;就慢性病而言,具备慢性病预防素养的人只占4.66%,100个人里不到5个人。这种状况对于我们国家慢性病的防控影响非常大。像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现在还处于上升状况,而且上升速率非常快,发展趋势应该是非常严重的。而要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最重要的还是要教给群众科学的、正确的健康保健知识,从而来调整行为。
【编辑点评】
在受访的老人中,超过70%的老人都提到了“健康”这个关键词——他们希望自己和儿女身体健康。老年人要保证晚年的生活质量,健康最重要。而正如专家所言,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控制慢性病最关键的措施,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离不开科学、正确的保健知识。
>>扩展阅读
老年人健康教育处方
1.老年人应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掌握“用进废退”的用脑原则,“活到老,学到老”,以预防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同时注意心理调适,凡事要量力而行,遇事不怒不躁,保持乐观情绪。
2.老年人骨骼的弹性及韧性差,且骨质疏松,易骨折,可以通过适当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来预防,并在食物中增加蛋白质、钙和维生素。防止老年性阴道疾病,要经常注重外阴部清洁,预防便秘。
3.重视口腔卫生。坚持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有条件的每月换1把牙刷。刷牙及漱口时,可常用手指轻轻按摩牙龈。平时可嚼口香糖。口腔保健检查,每年最少1次。
4.要注意眼睛及视力的保护。不在太明或太暗的环境下工作、生活,照明要适中。楼梯及过道的光线不宜太暗,以防止拌倒。
5.延缓老年性耳聋。①要注意保护耳道和耳膜。注意环境的清静,防止躁声对耳朵长时间的刺激。②要戒烟,杜绝酗酒。③慎用耳毒性药物。④要做耳保健按摩。⑤发现耳部疾患,要及早去医院检查治疗。老年性耳聋的人,可考虑配用助听器。
6.应注意皮肤卫生。①洗澡是清洁皮肤最好的方法。②要定期洗头。③洗澡或洗脸后,可涂些甘油液(1份甘油加2份水)或润肤油脂(冷霜、哈利油、香脂等)。保护皮肤,使皮肤的老化速度延缓。④避免高温、寒冷及衣物对皮肤的刺激。
关键词之:医疗有保障
【采访实录】
山东烟台的王娥妞老人今年54岁,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刚来医院的时候,她几乎走不了路,在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后,不仅能够下地走路,而且腰腿疼痛也大大缓解。
王娥妞说,要是在以前的农村,腰腿痛根本就不算病,因为担心费用高,也压根不会上医院来治,只有自己活受罪。“这就是医改的好处,我说不来好听的话,但能真切地感受到医改给我们农民带来的实惠。”
根据现在新农合的新规定,参加新农合的患者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可以报销90%,若接受中医、中药治疗则100%予以报销。王娥妞告诉记者,她住院已经一个多月,包括200元钱的起付线在内,需要她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还不到800元。她感叹道:“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政策,我就没有地方看病,只有死路一条了。”
【医保新政】
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国家启动了历时3年的新一轮医改,目的是初步建成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3年中,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为95%的城乡居民提供了“病有所医”的制度保障。
在医保扩大覆盖面的同时,基本医疗的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大幅提高,从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2012年提高到24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分别从2008年的54%、48%提高到2011年的70%左右。
正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广大地区的全面推开,中国10亿多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其中的广大农民,终于挥别“小病拖、大病扛”的历史。
【编辑点评】
人们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医改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上述新政的推出,至少让人看到了希望。2013年,我们期盼更多新政策、好政策出台,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更大的实惠。
关键词之:儿女有关爱
【采访实录】
湖北恩施的王秀凤已经73岁的高龄,可还是从早到晚在儿子的餐馆里忙碌不停。王阿姨表示,自己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都在外地,逢年过节才能见上一面。现在她跟儿子住在一起,儿子的餐馆刚开业时人手不够,她就在店里帮儿子打理生意,可这一帮就是10年。王阿姨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点自己的空闲时间,能出去走走看看。她对记者说,现在再不走动走动,怕以后就走不动了。
【权威声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教授翟晓梅说,赡养老人是儿女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人非常重视孝义,最大的孝就是尊重。敬老,首先要尊重,要真心地关爱老人,子女要与老人多沟通多了解,才能更好地照顾他们。年轻人应该尊重老年人,在情感上要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比如不要限制老人的生活,不要将小孩交给老人带,让他们拥有充分自主的晚年生活。
【编辑点评】
应该说,当父母的大都是通情达理的,对儿女们并没有过分的要求,能看到儿女们一张笑脸、听到一句问候,当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现在社会压力大,繁忙成了许多人的生活状态。但是,做子女的,工作再忙,即使不能回家看望老人,打个电话、写封信,给老人说点关爱体贴的话总是可以做到的。
关键词之:老有所养
【采访实录】
住在陕西咸阳的康瑞霞老人今年68岁,3个女儿相继成家,5年前老伴去世后她一直一个人生活。虽然孩子们隔三岔五过来照顾她,但毕竟精力有限。2010年9月,为了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她征得女儿、女婿同意后,住进了老年公寓。两年多来,她和老伙伴们热闹惯了,她打算就这么一直住下去,因为,回家很寂寞。
【养老现状】
在中国,像康阿姨这样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2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据民政部介绍,近年来,我国老年福利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加快发展,惠及范围从农村五保老人和城市“三无”老人向低收入老年人和全社会老年人拓展。在老年福利制度方面,各个省份均出台了老年人社会优待政策。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农村互助养老、农村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各种社会养老服务新模式。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同时,各地近年来持续加大了养老事业投入,民政部还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相关协议,探索社会化投融资渠道,和国家发改委起草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意见,通过税收、土地、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民营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机构养老社会管理运营机制从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转变。
【编辑点评】
以前的 “养儿防老”观念显然已经随着社会的变化悄然改变。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2个年轻人要赡养4个老人加上1个小孩,年轻人不堪重负,不少地方出现“啃老”现象,养儿防老已不现实,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颠覆。现在人们更多提到的是“中国式养老”,即结合我国的经济水平、基本国情、传统文化,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选择的养老模式。如今,未富先老的中国式养老之路,被概括为养儿防老、退休金养老、以房养老、理财养老等几种模式,对老人来说,究竟选择哪种养老模式可以结合自己情况充分考虑。
编后
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面对“未备先老”和“未富先老”的严峻局面,中国社会在完善养老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希望,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的这一天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