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2012-04-29 23:51纪书燕
科教导刊 2012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心理

纪书燕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种心理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时代是人格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活跃的阶段。在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面对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由于缺乏科学的心理适应和引导而产生了诸多的心理不适、心理矛盾甚至是心理疾病。这些因素来自多方面,例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大学新的学习方法问题、求职择业问题和交友恋爱问题等。有调查研究资料表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①为此,系统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并提出相应的化解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心理健康的定义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是: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应处于完美的状态。②很显然,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来看,心理健康属于健康的范畴。那么,何为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德国精神病学家、人格心理学家弗洛姆(E. Fromm ) 认为人格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因此,心理保健应该是社会根据所有个体的基本需要来适应群体,而不是个体去适合社会。③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 认为:健康的人并不被潜意识所控制和支配, 健康的个体是在理性的和有意识的水平上活动, 指引这些活动的力量是完全能够意识到的,并且也是可以控制的。④医学家埃格里希(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人在这种状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⑤精神病学家门林格尔(K.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及愉快的气质。”⑥

以上国外学者和组织的对于心理健康的表述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综合各学者的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主体能长期保持一种清楚、理性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适应社会和环境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能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对于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的范畴是有正常的智力、健全的人格、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情绪控制、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2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大学生活的迷茫

很多同学在进入大学前,对大学生活的了解往往都是凭借着网络信息和个人想象,把大学生活想象得非常美好和浪漫,对大学生活有着很高的憧憬和期望。但是在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发现自己对大学的生活并不适应,甚至是新的环境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突然远离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在很多生活问题上他们无法适应。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独立生活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远离父母后的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二是没有了目标感,很多同学从高考中解放出来,突然面对大量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不知所措,具体表现为时间安排不合理、生活规律紊乱等适应障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天到晚无所事事或者感觉很忙但却又说不清在忙些什么事情,长此以往,就容易使他们对大学的认识产生偏差,失去了奋斗目标和信心,产生了一种“和尚撞钟”的想法,导致学习和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三是由于在大学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大学中评判学生的标准包括活动组织能力、文娱特长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很多中学时代的“学习王”很难适应,心理上产生了失落和自卑。

2.2 学习条件和方法的矛盾

第一,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都是学生中的尖子生,这类学生从小都在光环长大,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到了“高手云集”的大学,他们往往成了被忽略的对象,一些学生担心被同学超过, 精神压力大, 长期睡眠不足,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学习效率降低,继而自信心下降,自卑感增强,甚至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

第二,学习方法不当造成学习困难。在中学的学习通常是强调老师的传授讲解,而大学则更加倡导自学。但是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学生沿用中学题海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结果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带来学业压力,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并进而造成学习心理问题。

上述的两种情况,使许多大学新生难免会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而,学习动机的强度发生落差, 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于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2.3 人际关系交往的困惑

进入大学后, 由于大部分同学都来自全国各地,彼此间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个人爱好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比中学复杂。他们内心一方面渴望别人的关注,想和其他同学交流,另一方面又由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给他们之间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缺少与人相处沟通的经历,缺乏合作精神,在交往的过程中常常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其他同学,性格中有着自私、任性的一面,经常与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因小事发生摩擦,造成人际障碍。

2.4 就业压力所形成的心理焦虑

1999年国家高等教育扩招来,让很多学生圆了大学梦,但也因为高校扩招的因素,使得社会岗位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缺乏生机,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而且大学生这种就业压力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加剧。

当大学生在努力学习,拼命获得各种技能证书却无法给自己找一个好“婆家”时, 这种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很多人甚至会怀疑读大学的作用和意义。另外,由于部分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者学生对自己定的目标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落差变得更大。当这种压力不能以合适的渠道宣泄出来,有些学生就感到精神压抑,轻则出现偏执、逆反、失败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还有可能产生逃避和自杀等极端行为。

2.5 情感问题处理不当导致的心理创伤

在大学,很多同学都处于后青春期时代,这个时期心理上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有着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虽然,从心理发展水平来说,他们的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是心理发展仍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对感情的处理和把握能力不够。最为典型的就是,虽然失恋的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但是有很多学生把失恋看成是极端严重的生活事件, 由于对方的拒绝、误解等影响到他们的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并产生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

3 对策

3.1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⑦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监测平台。大学新生入学后, 学校应当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统一建立心理档案,筛选出高危人群,争取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积极给予心理咨询与辅导。

3.2 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我国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不足,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硬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高校应大力引进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立应该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针,在人员组成上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为主,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为辅,以学生社团、班干部等为联系纽带, 建立起校级、学院级、班级三级心理健康联络组, 使学生的心理动向、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能及时发现、干预。

3.3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在学习培训上,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计划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内容应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要讲心理辅导的方法和心理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等。通过培训让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尽快熟悉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和技能。

3.4 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 利用讲座、论坛、广播、网站等形式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要根据相关要求成立心理咨询中心, 长期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此外, 还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三下乡” 等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培养自己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和就业观和恋爱观,能在困难和困惑中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主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